分享

【暑假特刊·字里人间四】悲伤的牧歌——希梅内斯的《小毛驴与我》(邵世民老师)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

……

这是1979年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收录在齐豫1979年7月发行的同名专辑中。实际上,早在1970年,三毛就创作了《橄榄树》。不过,歌词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为了天空的小鸟

为了小毛驴

为了西班牙的姑娘

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

是时,刚从西班牙回来的三毛,从她读的一本希梅内斯191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小毛驴与我》中得到灵感,写下了这首歌。后来歌唱家杨祖珺把这段歌词改成: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置换了场景的新歌不再指向西班牙。橄榄树这一意象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可能性。后来三毛听到了齐豫演唱的版本,发现中间那段歌词被改了,不太高兴,她说:“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罢。”

为什么三毛对第二段“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娘,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的修改耿耿于怀呢?激发她创作灵感的《小毛驴与我》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小毛驴与我》的作者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是西班牙著名诗人,二十世纪西班牙新抒情诗的创始人,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希梅内斯1881年12月23日出生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韦尔瓦省的莫格尔。(ps:希梅内斯与鲁迅同岁,东西方文学界同年诞生两颗新星。)他1896年进入塞维利亚大学学习并不喜欢的法律专业。1900年,希梅内斯的偶像——拉美现代主义诗歌大师卢文·达里奥来到西班牙并会见了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鼓舞。而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打击。1904年,受抑郁症困扰的希梅内斯决定回到家乡莫格尔,并在那里埋头创作达七年之久。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这年九月,他和妻子塞诺微娅来到纽约,并长久地侨居美国。1956年,希梅内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年后,因车祸致残的希梅内斯与世长辞,与妻子共眠在家乡莫格尔的墓地上。

《小毛驴与我》由107篇短小的抒情散文构成。每一篇散文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篇绝妙小品。该书原名Plateroy Yo,直译为《普拉代洛与我》,又有《银儿与我》《小银与我》等译名。普拉代洛是一头小毛驴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头小毛驴,还是作者的朋友和知己。这位朋友伴着作者在西班牙西南接近葡萄牙边境的莫格尔小镇四郊游荡。在春寒料峭的圆月之夜,在远处镇上传来晚祷钟声的夏日傍晚,在北风吹得正紧的秋天,在下雨的冬天,一位诗人,一头小毛驴,远离人群,在万物生长的大自然里沉醉、沉思。《春天》写道:

多么美好的早晨!太阳把如金似银的欢乐撒遍大地。五彩缤纷的蝴蝶四处嬉戏,在花丛里,在屋里屋外,在泉水边。健康的新生命一触即发,四下原野为之暴胀绽裂。

这和老杜“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意境何其相似!作者一定被那五彩缤纷的蝴蝶迷住了,他沉醉其中,看它们在花丛里纷飞,在屋里屋外留连,在泉水边追逐,这多像庄子的濠梁观鱼之乐!鱼儿自在,庄子自在,蝶儿自在,诗人自在。“在花丛里,在屋里屋外,在泉水边”的句式和趣味,不也像“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样吗?诗人的眼睛和心灵随蝶儿鱼儿前前后后,真是物我两忘了!

这样的沉醉在107篇小品中比比皆是,诸君定有会心之处。

诗人不是隐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烽火硝烟的背景下,作者有意不为时代做注脚,但时代的痛楚和苦难仍时时击打着作者忧郁的心灵。《小毛驴与我》中出现的多是小人物:穷人、孩子、乞丐、牧师等。《黄昏里的游戏》中写道:

……接着他们围成圆圈。在重重夜色里,有个小女孩以单薄的童声——黑暗里一缕流动的水晶——像公主般唱起曼妙的歌:

“我是奥雷伯爵的小寡妇……”

好,很好!歌唱吧,做梦吧,穷人家的孩子!青春的第一抹红晕即将来临,春天会像乔装成冬天的乞丐,把你们吓坏。

孩子们的世界无忧无虑,诗人却敏感而悲哀地看到苦难将很快向他们逼近。像公主般唱起流动的水晶般曼妙歌声的小女孩,她会被世界温柔以待吗?

还有那个白痴小孩:

每次走圣何塞街回家,那个白痴小孩总是坐在家门口自己的小椅子里,张望街上往来的行人。他就像一些穷人家的孩子,永远不能开口说话也学不会优雅的姿态;自己无忧无虑,比人看了却心酸;母亲当他是宝贝,别人却不屑一顾。(《白痴小孩》)

那些吉普赛老妇人,患肺痨病的小女孩,被孩子们丢石头的外乡乞丐毕尼托……在作者深沉忧郁的抒情笔调里,人们的不幸似乎蒙上了一层温情的薄纱,透过这层薄纱,沉重的不幸如同遮天的乌云压下来,使人透不过气。

诗人敏感的心不仅投射到不幸的人们,也投射到不幸的生灵上。在《癞狗》就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有时候它会去果园里的农舍,瘦巴巴、气喘吁吁的。可怜的东西,早已习惯被人吆喝、扔石头,总是东逃西窜。连狗都向它龇牙咧嘴。它每每在正午的艳阳下走开,哀伤地慢慢踱下山坡。

连同类都瞧不上它,真可谓“天厌之”了。一天下午,一个警卫“一时暴怒”射杀了它。

……太阳仿佛掩上薄纱表示哀悼;这片巨幔,就像蒙在惨遭横死的狗那颗完好眼睛上的小小薄膜。午休沉闷难当的寂静,笼罩金黄色的田野,盖住死狗,使得尤加利树在海风中弯低了身子,哭得好不凄凉。(《癞狗》)

太阳、田野、云和树,都在哀悼一只为人类所厌弃、为同类所厌弃的癞狗!作者一定是带着同情和悲愤,和着眼泪写下这段悼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