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小楷“天花板”,启功临摹了一辈子,也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墨品书法网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对书法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听过“魏晋风度”这个词。长久以来,学到魏晋名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髓,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但最终又有多少人实现了呢?寥寥无几!隋代的智永,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陆柬之,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铎等,1400多年以来,还不足20人。

隋唐时期,因为距离东晋并不遥远,羲之真迹还比较多,因此出了不少“二王”门徒,但随着时间流逝,书法风尚改变,到了南宋末年,“魏晋笔法”几乎失传。就在这时,赵孟頫的出现挽救了这种衰颓的局面。赵孟頫先以智永、陆柬之、赵构书法入门,进而直入魏晋。

楷、行、草、篆、隶全能的赵孟頫,并不从同时代书法家作品中汲取法度,而是专门复古秦汉两晋,史籍记载:“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在众多字体中,赵子昂在小楷上的成就最高,甚至实现了“超越古人”。

元代名家鲜于枢对赵有一段非常有名的点评:“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这句话针对的是赵孟頫的小楷《高上大洞玉经》,此作也成了“赵楷”的“天花板”。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学书“初摹赵董后欧阳”,一生多次临摹此帖,但他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也没达到孟頫功力的十之二三。

此帖完成于大德九年(1305年),29.7厘米,横457厘米,全卷共276行、4700余字,单字大小约1.5厘米。这也是赵孟頫小楷真迹中字数最多之一,如今藏于天津市博物馆。赵孟頫小楷以遒媚秀逸著称,受王献之、欧阳询、钟绍京和“敦煌写经体”影响。

赵孟頫认为王羲之小楷圆转如珠,瘦不露筋”,王献之小楷“字画神逸,墨彩飞动”,而他做的正是在自己作品中,化合羲献、注入个性。《高上大洞玉经》多露锋顺势起笔,调至中锋行笔,且向右上倾斜,行至末尾回锋收笔,形成尖入钝出的样式,这在全卷的长横画中大多如此。

竖画与之不同,尖锋入纸后稍顿,行笔沉着,末尾处顺锋而出,呈现钝入尖出或尖入尖出的形态。此帖笔画舒展外拓,撇捺左右开张,无丝毫逼仄感。结字端正,平中寓险,用笔严谨而清晰,不刻意修饰,他认为“魏晋笔法”讲究“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这件作品随便拿出一个字来欣赏,都笔画精谨明了,如徐邦达先生所说:“精劲浑厚,字字珠玑”作为赵孟頫书法全盛期的经典之作,值得好好临摹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