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人之旅读后感100字

 爱智如命 2023-07-18 发布于江苏

伟人之旅读后感100字

  《伟人之旅》是一本由弗朗索瓦·瓦尔若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人之旅》精选点评:

  ●过了很久突然想起这本书,很有意思。。

  ●let's 八卦 a little

  ●这书也写的忒损了。

  ●挺荒诞的。。。

  ●20111220开始读。20111223读完。纯粹是文学上的搞笑。

  ●启蒙时代的公路电影。

  ●对法国伟人的颠覆和恶搞。

  ●还是在嘲笑

  ●幽默 嘲讽

  ●看了一半,弃。写法有点流水账。语言还是有趣的。

  《伟人之旅》读后感(一):fsdfasdfadsfasdfasdf

  感谢你和大家分享你的意见 ······

  请勿在评论中转载他人的文章。如果需要,请放在前页右下角'伟人之旅的论坛'里, 并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链接。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评论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右下角'伟人之旅的论坛'里发表。

  《伟人之旅》读后感(二):海南潜水眼屎郎

  首先,我其实没有读完。仅仅稍稍翻阅了下。所以我也不伪装这个2星是公平公正的评价,,,不过我想豆瓣就是给人提供发表各种偏见的地方啊

  其次,我之所以没有认真读,不是不愿意。我在旅行中对书不挑剔的。

  第三,这书内容很松散。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更像某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茶余饭后解闷的小游戏。没有悬念,人物是现成的,恶搞下就行了。

  第四,我很惭愧自己对狄德罗卢梭和那个谁缺乏了解。我知道的仅有历史书里的那些而已。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卢梭不是什么好人,但很热情奔放和坦率,或者叫厚脸皮,,,所以我看到前面5星的评论我是很羡慕的。我多希望我也能打5星啊

  第五,就是这样

  《伟人之旅》读后感(三):【读品·泛读】河西: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康德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康德那间大斯巴达风格的书房,朴实无华,只有唯一的一件装饰品——墙上的让·雅克·卢梭肖像。种种证据表明,康德对同时代的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其人其书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事实上,卢梭,这位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的人,也许并没有如康德所想像的那么高尚。

  1742年开头的几个星期,狄德罗和一位此时默默无闻,日后却扬名立万的“棋手”相识了。这个人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举止笨拙,像个乡巴佬,头戴圆形假发,一双眼睛隐藏着火热的激情,而面色却总是阴沉着。他一心想在巴黎混出点名堂,却又对自己的出身没有太大的信心,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成为当代最佳棋手,以此方式流芳百世。在席间,狄德罗和他把酒言欢,称赞他,认为这个大言不惭的中年人其大好前程指日可待。

  狄德罗很快发现,这位仁兄不仅下棋了得,对于音乐和哲学方面用功尤深,不禁对其刮目相看。他们的友谊在卢梭第三次旅居巴黎时达到了高潮。卢梭在这里忙于结识那些有地位的人(柳鸣九说卢梭蔑视权贵,这个结论不知道从何而来,大概是只看了《忏悔录》的一面之辞),和科学院的院士们高谈阔论。狄德罗虽然从来不理睬上流社会的诱惑,却容忍了卢梭的陋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他们在蒙田、斯宾诺沙、笛卡尔、洛克和马勒伯朗士的思想中碰撞着火花。

  二十多年来,他和卢梭之间的友谊经历了考验。当《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停步不前时,卢梭绝不会吝惜自己的时间来看望这位有点神经质,因而经常会意志消沉的思想家;而狄德罗也将卢梭视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当狄德罗躲过一劫,从关押他的塔楼里重新走向阳光,从府邸入口拱门下认出站在那儿的正是让·雅克·卢梭时,他冲向卢梭的怀抱,并且像个孩子一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痛哭。

  事实证明,即使在《忏悔录》中,卢梭也不是一个厚道的人。他写道:“我热切地爱狄德罗,由衷地尊敬他,并且我以彻底的信任,指望他对我也有同样的情感。但是他那股不倦的别扭劲,专在我的爱好上、志趣上、生活方式上,在只与我一个人有关的一切事情上,永远跟我唱反调,真叫我厌烦。……他那种轻于许诺,忽于践约的习惯,也叫我厌恶。”这段话让卢梭成了一个地道的两面派,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他和狄德罗的友情不过是逢场作戏,二是他在《忏悔录》中的一切不过是一种姿态。似乎两者的可能性都很大。当狄德罗在卢梭逝世后读到《忏悔录》时,他怒不可遏,他发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戏弄,一个他如此信任的终生之友却在自传中将他视作一个小丑,这真让他感到毁灭。他发表声明,向这位两面派的曾经的兄弟致以这样的悼词:“卢梭已不在人世了。尽管他长年来受到我们当中大部分人一切善意的救济和友好的帮助,尽管他在承认并公开表白了我的无辜后,仍然奸诈而卑劣地诬蔑我,我却不予追究,也不对他仇恨。我尊重作为作家的他,但我不尊重他的为人。”

  卢梭和狄德罗的恩怨如今早已化为浮尘。现在,法国作家弗郎索瓦·瓦尔诺又将他们置于一段喜剧之中,让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一起——仆人朗贝尔沿途护驾——经历一次唐吉诃德式的漫游。这完全是一出喜剧。在这里,狄德罗是个不着边际的人,他的谈吐如行云流水,而吃饭也如风卷残云,显然缺乏基本的教养,居然会不时地拍一下卢梭先生的屁股。而卢梭不仅一路尿频,吵起架来脸红得像鸡冠子,而且在穿着方面也品位低下。作者写道:“他的总体色彩并不协调,花里胡哨之间还有点悲伤的影子。”

  在历史上,卢梭和狄德罗肯定有过多次结伴同行的经历,但绝不会以瓦尔诺的方式。弗郎索瓦·瓦尔诺的这部作品显然是一部虚构之作,瓦尔诺的目的恐怕并不难猜测,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消解经典的努力早已暴露无遗。在狄德罗的人品劣迹的证据出现之前,瓦尔诺与事实部分殊途同归,让伟人走向神坛,这永远是后现代主义者的辛辣笔调将要实现的目标。

  《伟人之旅》读后感(四):【读品·泛读】张媛媛:三个茶壶和一个杯子的故事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你可知这话什么意思?——因为吵架的人一手叉腰,一手指指戳戳,再加上臃肿的体型和沸腾的怒气,这草根的比喻,真是传神之至。

  最近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为了照顾和监视这些不可靠的男人(卢梭是贵妇的座上宾,狄德罗是她想招安至麾下的才子,而格里姆最重要,是贵妇的情夫),侯爵夫人逼着朗贝尔陪同三位踏上纷乱的意大利之旅。

  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便成就了我手上这本《伟人之旅》。

  一口气读完之后,我问译者龙云,这个故事是否“基本属实”,也就是说,这三人是否真的曾在某夫人的资助之下一起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我服了:作者真能掰!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带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

  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二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时候,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的时候。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的,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的,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的,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的。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么能看到伟人的缺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人类无法分辨人和神。当众人都失去理智,一个人的清醒就变得可笑。——这样的场面,我们一定不觉得陌生吧。

  《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拉伯雷传统。书里充满了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庄严的面具被扯下,真实的面目被围观。

  这是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钩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

  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

  我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从病理学来研究卢梭的文章。有人读完以后很愤怒地回帖:“卢梭的个人生活我不感兴趣.即便他变态,猥琐,无耻下流,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卢梭的形象和卢梭本人根本就是两码事!卢梭开发出的价值体系如果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会成为这个世上最为美好的财富!”

  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即使没有这样那样的思想体系,从直立行走以后,人类也存在了上百万年。我更愿意看到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那么糟糕吗?承认人类的弱点,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不刻意去拉大“人”和“伟人”之间的鸿沟,也就减少了虚伪。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

  最后是我的一个私人推荐:译者龙云是外交学院的年轻教师,在巴黎四大和北大读双博士学位,常在重要外交场合作为同声传译官出现。他的法语水平我一向佩服,中文也很棒。如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靠谱的译者一定要推荐一下。

  《伟人之旅》读后感(五):【读品·泛读】范昀:恶搞也有尴尬时

  翻看《伟人之旅》,必须放弃某种心态——某种无知者无畏的后现代心态。这个问题是我读完这本小说才发现的。因为这本看似平淡的小说太特殊了,特殊得悄无声息。瓦尔若究竟在写小说还是怀历史,究竟在恶搞伟人还是向伟人致敬,不是一眼能看出的。勃兰兑斯说过,了解异域的东西,即便是外国的专家都一定比不过本国的儿童。何况我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像封底上那样热情洋溢的赞美,我是隔膜的。法国人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好,我只能略知一二。

  我不知道架空历史把此书当纯粹的趣味读物看,会带来有多大的欢愉。当你的脑部和心脏都已装有拉伯雷的玩笑、马尔克斯的魔术、卡尔维诺的男爵时,一本《伟人之旅》到底还能不能刺激你的肾上腺素?没错,小说还是有趣的,一个仆人带着三个哲学家游意大利,听歌剧,泡妓女,跟教士们吵架,蹲监狱,一路上卢梭、狄德罗、格里姆,一个尿频、一个腹泻还有一个脑鸣如鼓。这些人行动不合常理,说变就变,毫无征兆。三个貌似好朋友,相互暗地里算计对方,一个比一个厉害。仆人朗贝尔(还真该叫做“狼狈儿”)插在三人中间有时春风得意,有时却苦头吃尽:“我是最不幸的仆人,成天陪着三个疯子。”

  的确,瓦尔若笔下的这趟旅行是子虚乌有的,但并非胡编乱造。《忏悔录》里讲的不可全信,但《狄德罗传》作者安德烈·比利总不会乱说:“卢梭很怀念意大利。他早已想找着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每个都愿花费五十路易和一年的光阴共同步行去周游意大利半岛”,他把想法告诉了狄德罗和格里姆,“他们十分拥护这一主张,当场就行动起来。狄德罗仿佛早已动身,他描绘阿尔卑斯山,什尼峰和大圣贝尔纳山口。随后,一转眼他又来到卡拉布勒。格里姆好像到了威尼斯,煞有介事地描述卢梭因言论而被捕,实际上那些言论是出于狄德罗之口。他又自以为到了罗马,叙述让-雅克如何由于误会而被烧死,可不信神的却是狄德罗。卢梭对种种嘲弄毫无反应,只是嗤之以鼻,他就继续大开诸如此类的无害玩笑。不久,意大利旅行计划告吹。狄德罗认为,要是把《百科全书》扔在一边不管,简直是发疯。他当时是,以前也一直是个不喜欢出门的人。他认为他年已三十七岁,东奔西跑的日子已过去了。”

  原来,历史上三人确实有过去意大利旅行的打算。这样的好事最终没发生,反倒成了文学创作的好题材。“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瓦尔若的虚构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见解,“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想象力的火花迸出来,猪八戒可以跟铁扇公主成婚,潘冬子可以崇拜李咏。凭法国人的文学天赋,什么东西想不出来。

  瓦尔若在恶搞吗?看上去很像——让卢梭一路上不停地撒尿,够损的。但你要知道,历史上卢梭因先天膀胱畸形导致尿闭症让他吃尽苦头。让三个哲学家在意大利找妓女,毁坏人家形象是吧?但读读十八世纪生活史你就知道,“风化的世纪”不是随便得名的。背景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瓦尔若笔下的每个小细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物:一趟旅行中三人的不和事实上折射的是他们在历史中的分歧。卢梭真正恨的是格里姆,在他眼里,格里姆虚伪、势利,邪恶得无以复加。相对来说,狄德罗他还是怀抱感情,令他难以容忍的是这家伙大嘴,把他的风流韵事拿出去广播,还没事找事在本小册子里写“恶人才是孤独的”这么个句子刺激他。有时,这种分歧常常被后来的我们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上去。其实在瓦尔若看来,没那么高深,不就是下棋时的一次争吵,或是为女人争风吃醋,最终妨碍了他们的伟大友谊。

  所以说,瓦尔若的小说其实写得很老实,让幻想在历史的坚固根基上,生长发芽。后现代的小丑们,调戏古典大师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气得布鲁姆暴跳如雷。不过他们用同样的策略来对付这几个现代哲学家的话,恐怕就要输了。你们是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他们却是比你们甚之百倍的讽刺家。他们可不是什么大师,他们是“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你们嘲笑他们的,远没有他们嘲笑自己来的好玩。你们想让他们脱下虚伪的面具,他们却让你们挂上尴尬的表情。你们想让他们没面子,他们要的就是里子;卢梭说他作为暴露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闻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人最应该感到羞耻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感到羞耻。”卢梭传人乔治·摩尔这句话,或许连后现代们都吃不消。

  伟大的事物常常经不起一个屁的攻击,所以这些“行为糟糕的哲学家”宁要真理也不要伟大。但瓦尔若还是硬送给他们一顶“伟大”的帽子,我想他们也是会接受的。瓦尔若对启蒙时代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伟人之旅》无疑表达的是他对思想家们最高的致敬。他真的热爱法国传统,热爱自由、平等与博爱。如果你还把它当作调侃读物来看的话,瓦尔若恐怕真的会尴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