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基础质量监测六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5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及试 卷的相应位置。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 B C 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 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4.第11卷必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到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不得超出预留范围。5.切记不要直接 在试卷上答题。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意的)1.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突出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仓窖口径最大达18米,最深 12米。含嘉仓的重要地位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大运河的开通 B.经济重心的变化 C.都江堰的兴修 D.手工业达到很 高水平3.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九天阊阖 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4.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学习资 源,请分析下面几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外交往频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D. 民族交往频繁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表明此项 制度 ( ) A.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D.选拔官吏仍注重门第6.“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上述诗句出自杜甫《石壕吏》,创作背景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这场动乱是 ( ) A.安史之乱 B.隋末农民起义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7.后晋成德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反映了当时是( ) A.唐朝走向衰落 B.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延续 C.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D.朝廷腐败,民不聊 生 8.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有序,反映了皇帝权威。而宋朝的东京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铺取代了城墙围起来的住宅区。这种变 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B.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C.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D.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9.宋朝出现了娱乐兼营 商业的场所—瓦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镇经济的繁荣 B.社会流动的加速 C.重农抑商的实施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材料反映的商业发展现象可能出现在( ) A.秦朝时的咸阳 B.东汉时 的洛阳 C.唐朝时的长安 D.南宋时的临安11.王明整理以下知识点: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改国号为辽 。若需要插入与该知识点的相关图片,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契丹文字 B.西夏货币 C.女真人像 D.《耕获图》12.2 023年春节期间,贺岁电影《满江红》取得票房榜第一,全军诵吟岳飞《满江红》的片段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岳飞抵抗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13.“徽盘”出现于今安徽省休宁县内,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罗盘,属于 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14.下表为 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 322宋朝45640135111 A.坚持以德治国的理念 B.考试录用程序更公平 C.国民的素质得以提高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5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为有效治理全国,元朝在地方推行(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 .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16.用歌谣记忆法学习历史是非常有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歌谣内容“五军都督听兵部,锦衣卫士监官民”,此歌谣 从本质上反映了朱元璋( ) A.极力强化皇权 B.聚焦社会民生 C.重视法制建设 D.关注监察制度17.中国的科举制从积极推动社 会进步到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这一转变开始于( ) A.进士科的设置 B.宋朝提高进土地位 C.开始考诗赋 D .“八股文”的出现18.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以“三宝”命名,如泰国的“三宝公庙”,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与此相 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市舶司的设立 C.郑和下西洋 D.遣唐使来华19.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均田免 赋”、“大顺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立刻想到( ) A.金田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元末农民起义2 0.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使用的关键词是“金奔巴瓶”、“须弥福寿庙”、“噶厦政府”。你认为他的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清朝在 台湾的建制 B.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C.清廷巩固西北边疆D.清廷巩固东北边防21.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曾亲自在宫中用10余年 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成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此举( ) A.标志古代农学发展到顶峰 B.解决了我国北方饥荒问题 C.为康乾盛 世奠定物质基础 D.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22.世界遗产组织对它的评价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 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统群,成为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材料表明( ) A.明长城的防御作用 B.紫禁城的历史价 值 C.北京城的历史影响 D.秦长城的抵御作用23.苏州盛泽镇“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经济( ) A.工商业市镇繁荣 B.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农业恢复和发展 D.海外贸易的兴盛24.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以下作品属于 这一时期的是(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窦娥冤》 D.《蝶恋花》 25.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该作品是 (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材 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 分,第27题 12分,第28题 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政治制度的不断 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普曰:“陛下之言……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 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如何“制其钱谷”?(2分) 为防止“君弱臣强”局面出现,宋朝采取怎样的政策? (2分)材料二: 图一:唐朝中央集权示意图 图二: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2)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1分)图二与图一大不相 同,是因为明朝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 府矣。 ——《清史稿》(3)材料三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2分)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4)以上材料反映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材料一:如图所示 图一:唐招提寺 图二:《大 唐西域记》(1)材料一两幅图片体现了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材料二: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 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 禁后衰落。——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引起此重大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列举两条即可)?(2分) 材料三: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 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3)根 据材料三回答,清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2分)在广州设置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政策? (2分)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共14分)材料一:(1)材 料一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政权?(2分)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该政权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方面的相关史实。(2分)材料二: 图一 图二(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中的两位英雄在捍卫国家主权方面各有何贡献?(4分) 材料三: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 践更多地表现在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其实质是如何处理边疆民族问题。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 (3)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乾隆时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材料四: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 有交往的多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 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杨共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2分)(5)综合 上述材料,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交往方面,你有何认识?(2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再现?炫丽的文化遗产】 材料 一:文物孕育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图) (1)简述上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2分)【追寻?繁荣的经济印记】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 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弘扬?优秀的传统科技】 材料四: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3)根据材料四所提及的“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的发明,阐述其如何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分)第5页(共 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