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那最温暖的小手炉

 梦回乡关 2023-07-19 发布于浙江

天还没有亮,黑漆漆的,明亮的星子将天空缀饰得犹如一块镶满钻石的布,名贵而又遥不可及。爷爷已经起床了,准备好了早餐,一块粑粑(方言,饼类食物),一小碗玉米粥,就去叫华崽,五岁的华崽立即翻身起床。吃完饭,爷爷把华崽送到学校,就上班去了。

学校里空无一人,天还是黑乎乎的,幼小的华崽一个人淹没在黑暗中,淹没在群山里。爷爷是个老革命,在镇子上的供销社工作,认真负责,总是早早到单位。华崽也总是学校里最早到的孩子。

华崽的家在大山里,周围是绵延起伏的青山,门前是清澈的小河,一年四季,山青水碧,风景秀丽。家家的房子依山而建,寨子里的人户不多,但是互相串个门则要费很多时间,两人相见,说话声清清楚楚,但要碰个面,不是你下山上山,就是我下山上山,所以寨子里的每一个人都长得精小。

华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聪慧淘气,但又多病多灾,农村父母心疼孩子但不娇惯,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要上山打柴,河中放鸭牧鹅,家中喂猪喂鸡。寨子里没有学校,但镇上有,见过一些世面的爷爷为了让华崽能够上学,就把华崽带到身边。

爷爷走了,华崽一个人呆在学校。这是一个简陋的学校,房屋因时间太长,显得破旧不堪,常使人担心随时会坍塌。不过华崽可不在乎这些,家里的房子跟这里差不多,习惯了,自然不会害怕。

天稍微透出点亮,群山里弥漫着潮湿的雾气。华崽打开书本念了一会课文,老师和同学们逐渐地来了,华崽开始了一天的读书生活。


四年过去了,年幼的华崽学会了煮饭,也不用爷爷送了。这一年爷爷退休了,爷爷将华崽送到住在镇子上的大姑家。大姑有两个孩子,家境也不宽裕,现在又添了一张嘴,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自是不愿意的。

华崽的饭比两个表哥少,早上吃的饭总是等不到晚饭,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大叫着抗议。华崽越来越沉默,放学后经常在学校里呆着,直到天完全黑透,才回到大姑家。

有一天,大姑说:“华崽,你一天光知道贪玩,也不知道干点活,明天放学后打点柴回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学校周围的山上的柴被学生们打光了,放学后,华崽要翻好几座山才能打到很多的柴。聪明的华崽一次打很多,但分几次拿回去,这样,放学后就可以多看会书了,他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这让大姑有点嫉恨,大姑的两个孩子比华崽大好几岁,学习一直很差。

冬天来了,天气又潮又冷,缺衣少穿的孩子们,手脚经常被冻得裂了口子,淌着脓水。为了让孩子们驱寒,家家的父母会准备上一个小手炉,里面放上一点木炭,幽幽地煨出一点火来,不是很热,但有一点暖气,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季里有一点温馨的希望和快乐。

除了华崽,其他同学都拿着自己的小手炉,而且还要比谁的本事大,让木炭煨得时间长,这种情况下华崽总是沉默着。天气越来越冷,华崽的手长满了冻疮,手肿得像馒头,无法握笔。

华崽的同桌名叫玉竹,玉竹总是将自己的小手炉放到中间,让那点热气也能温暖到华崽。玉竹看到华崽的手上的冻疮厉害了,就悄悄地将小手炉让华崽拿着。华崽的手暖和了,心也跟着暖和了。


冬季是漫长的,但华崽可没觉得,他和玉竹分享着小手炉里的热气,而且还悄悄地给玉竹补课,玉竹的学习也越来越好。

夏天来了,两个人都考上了县上的重点中学,但是,玉竹的父母觉得女孩子大了,应该多干点家务,玉竹就没有上初中。毕业时,她将自己的小手炉送给华崽,说,冬天冷的时候用得上。华崽本不想要,可是心里很难过,就拿上了。

多年过去了,华崽已经大学毕业留在了省城,有一次,他问大姑玉竹怎样了,大姑说:“嫁人了,有两个孩子,现在把孩子丢下和丈夫一起去打工了。”华崽沉默着,他又想起了那个小手炉,一点点红光,一丝丝暖气,四只长满冻疮的手放在上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