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看过了,是值得看的

 慢老师 2023-07-19 发布于上海

《长安三万里》看过了,虽然片长要两个多小时,女儿却说,怎么那么短。可见这个片子是好看的。

下面开始剧透了。

编剧是有点东西的。用高适的回忆展开整个故事,这样就是故事套故事,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办法。为什么是高适讲,而不是别人,比如杜甫来讲,这就很巧妙。杜甫比李白年轻得多,对李白是仰望的,视角就不够多元,高适却是可以有一个从批判到理解的过程,这样就比较丰富。在剧中,高适是有着传统儒家的精神追求,和李白的潇洒放逸是不同的。为什么不是李白自己讲,如果李白自己讲,就很难把个人抱负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但是更重要的是,高适是有军功的,这样就能有格斗的元素,就能让电影有几个动作片的场景,看起来更爽一点。如果一味吟诗,就太文艺腔了,对小男生不太友好。从这个角度讲,以后陆游、辛弃疾都是可以拍的,还有颜真卿,这个绝对值得拍一个的。

又比如高适,从《旧唐书》的传上看,并没有提到他有“阅读障碍”,《唐才子传》说他五十岁才学作诗,这恐怕是不确切的。但是电影设计了高适小时候有“阅读障碍”,还有“口吃”,给他一个自己不断修炼的过程。这是用心了,这是编剧告诉看电影的小朋友,不要怕成绩一时不好,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就能成功。

比如李白,刻画得是很成功的,至少是符合我对李白的想象。李白不仅仅是浪漫,我们还要给这种浪漫找一个现实。他的身世,他的沉浮,他对于得道的追求,综合起来,才成就了这样一个诗人。可能很多观众和我一样,在期待“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在期待“天子呼来不上船”,在期待李白的高光时刻,但是电影中并没有表述。因为这是高适在叙述,而这些经典场景,编剧又不能强行安排高适在场。可能这些场景,在以后的故事中会有的,毕竟一次都把所有的经典场景用完了,以后用什么呢?

又比如杜甫的刻画,是很让我吃惊的。杜甫太外向了,太轻浮了,印象中杜甫应该是一个眉头紧锁的人。如果续集中会着重表现杜甫,那么应该会表现他的这种转变。

导演是有点东西的。《将进酒》这首诗,化实为虚,成了电影的华彩篇章。试想一下,如果仅仅是让李白对着岑夫子、丹丘生两个人念诗,会相差多大。

又比如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传说李白是有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但是导演也没有安排。所以并不是通过电影强行安排诗歌的,站在栏杆上远眺一会儿,那就行了。至于后面也没有非要把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弄出来。

又如最后李白在一轮明月下,在一叶扁舟上渐渐远逝,这个处理多棒。我们都知道民间有李白醉酒捞月而亡的传说,那固然不是真的,但是如果电影坐实了,那就差劲了,现在的处理多么富有诗意。

电影院里小孩子是多的,都是家长带来的。但是没有集体背诗,也没有进进出出。我本来想给孩子解释的,但是忍住了。小朋友的观影体验是第一位的,这两个多小时,就是体验电影艺术给人的享受的,不是来上课的。要是我一边看电影一边给女儿上课,她肯定如坐针毡,要马上逃出去。插一句,网上有陈尚君的唐诗课视频,很不错的。电影,小孩子至于能看懂多少,那并不重要。成年人就能看懂了?

片子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片尾出得太晚。几乎要等人走得差不多了,才让罗大佑唱出来。那可是罗大佑啊。

码字不易,点个在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