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的突然死亡,都指向一个真相

 视觉志 2023-07-19 发布于山东

最近的天气,开始让人怀疑人生。

高温、热浪,接二连三涌来,这一周是十万年来最热的一周,7月6日更是地球上最热的一天。

全球已经有多国气温打破历史记录,北京多日温度已突破40°C,前几天北京一导游中暑后身亡。

去年的高温还没让人遗忘,今年的热浪已经又出人命。

而往后的夏天,可能会越来越热。

极端高温,热到“变形”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去年夏天的炙烤。

先是极端高温。

电动车的座椅,90.8°C,注意,是摄氏度。

市民网购的“活珠子”,还没来得及吃,已经孵出了小鸡。

图源:四川观察

好端端穿着皮鞋走路的人,没走几步就发现鞋底化了。

然后是限电。

去年的四川省,同时面临着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和最高电力负荷,严峻形势之下,官方只好推出限电政策。

公共场所里,能不开的灯就不开。

居民住宅分时限电,写字楼里的打工人放冰块降温。

如果说,这些新闻还有一些“赛博”色彩,或是苦中作乐的幽默感,那下面的新闻,大概只会让人沉默。

持续高温下,空调、电扇的连轴转使得电气火灾事故频发。

空调外机起火、电扇自燃等现象,罕见地在去年集中发生。

图源:搜狐新闻

人,也在用生命抵挡高温带来的影响。

以往不被人知晓的“热射病”,却频频出现在去年的新闻中。

去年6月,在开封某洗碗厂工作的女工确诊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湖北某农民工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因昏倒送医,后确诊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

工人生前工作的工地,图源搜狐新闻

四川简阳某医院,一天就接诊了13位热射病患者。

可怕的是,今年的情况恐怕只会更加严峻。

还没到6月时,云南和四川的气温就已经突破40°C。

武汉某户外演唱会上,多人中暑,由120紧急送医。

深圳,从5月27日到6月2日,仅一周时间,就有57人因中暑拨打120急救电话。

图源:第一现场

5月中旬,东莞便出现了今年第一例热射病病例,患者在连续户外作业8小时后出现头晕、大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尽管经抢救后脱险,但也算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图源:东莞身边事

这些新闻的依次出现,让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或者说,预判:

去年,我们只是从新闻中感受他人的苦难。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极端高温带来的影响。

全球共此“凉热”

不只是国内,国外也在被高温影响。

你可能还记得“记者在北极穿短袖”的新闻,视频中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组成队伍,在冰上打起了排球。

伦敦议会广场,草地成了空地,土地大面积干裂,呈现出一片颓势。

图源:正点财经

由于天气太热,英国南部某条铁轨上发生了火灾,卢顿机场内部跑道也被烤坏,部分人的交通出行一度停摆。

图源:央视财经

炎热、干燥,并非极端高温造成的唯一后果。

在温度的攀升下,干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破坏等恶劣后果,已经在全球各地显现。

2022年,索马里遭遇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干旱,据央视报道数据,估计有4.3万人超额死亡,其中,一半是5岁以下的儿童。

图源:第一时间

而今年,索马里的干旱情况仍在持续,报道预测,每天可能有135人死于干旱。

地理书上存在感最强的岛屿——格陵兰岛,每天融化的冰川重量超过60亿吨。

60亿吨是什么概念?

它们融化的水,足以淹没我国的宁夏。

科学家估计,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直接上升7.2米。

地球已经开始承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后果了。

栖息地被破坏后,北极熊的捕食期日渐缩短,只好和同伴争抢人类留下的塑料垃圾。

无“家”可归的北极熊,甚至开始进入社区攻击人类,致使阿拉斯加某社区一对母子死亡。

沿海地区的灾害性风潮,则愈演愈烈。

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附近的万丹省遭遇海啸袭击,浪高四五米,灾害致使超20000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尽管有专家表示,这次海啸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火山活动,但另一边,也有科学家直接指出,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毁灭性海啸”的发生概率。

洪涝灾害,更是难以避免。

超高温为何出现?极端气候为何频发?

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最熟知的四个字: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导致很多灾难性后果,飓风、热浪、野火、干旱、洪水和降水,都在此列。

此前轰动全球的2019年澳洲林火,已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绿色的青山,顷刻便成了红色的火焰山。

房屋一举被毁,动物四处奔逃。

据澳大利亚皇家委员会统计,丛林大火或已致30亿动物死亡。

触目惊心。

而这场大火,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

灾难总是环环相扣,全球都在承受极端气候带来的后果。

没有例外。

宁要痛苦,不要麻木

地球,好像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的生命——屁股着火的考拉仓促逃跑、缺水的儿童绝望死去。

另一边,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类。

工厂巨大的烟囱,每天都在大肆排放有害气体。

废水排放入河流,水面铺满死鱼,空气充满臭味。

大面积树木被砍伐,植被减少、山顶变秃,难以抵挡风沙与洪水。

图源:网易新闻

如果你认为以上这些场景是“不日常的偶发情况”,那么,以下这些呢?

城市绚烂的街景图背后,是无数辆正在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车。

水、电等资源的浪费,就发生在你日常按下遥控和开关的瞬间。

有人说,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毕竟,远古时期也有洪水、海啸,也有极端高温。

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早在2021年就发布报告,说明了这一事实:

“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这是确定无疑的。”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全球各个地区的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中产生影响。”

报告一出,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去否认自己的“罪恶”。

可惜,在严峻的现实问题前,我们对环保的态度仍然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吊诡。

尽管我们从小就接受环保教育,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仅限于学习任务。

我们会背诵政治书上的环保口诀,但鲜少有人真正去实践。

这种感觉,就像你能把语文课本最后的唐诗倒背如流,但从未理解过它的真正内涵一样。

说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吧,环保意识是我们脑海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对“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等概念再熟悉不过,只是到了生活中,该浪费还是浪费。

有人知道“限塑令”,也听说过“可持续发展”,只是仍然会把塑料扔向空地、毫不顾忌地踩上一片翡绿的草坪。

屏幕前的你,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事,也包括我自己。

在大部分时候,环保,成了人群中的一句空谈。

何至于此?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河曾说:

“普通状态下,人会更加趋于个体利益的自保,而非群体利益的保护,如果环境对我们自己造成了伤害,我们会很敏感,勇于维权,大声呼吁,但如果一个行为的伤害性并不直接地指向某个具体的人,那往往就会被忽视。”

简单来说,就是“棍子没打到自己身上时,人是不知道疼的。”

但是,这根大棒,已经悄然挥下了。

图源:新浪新闻

与其将极端高温理解为对人类的警示,不如将其看成一种宣告,灾难正在通知你:

一切,都要开始了。

现在,你已经看到了触目惊心的后果。

图源:天下财经

你感受到了太阳直射皮肤的灼烧感,脚踩在地面上时钻心的热流。

你看到了限电时的城市,颓唐、黯然、不堪一击。

你为新闻里的热射病共情,悄悄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轮到自己。

我想,我们的确不能再等了。

不能再等待下一个具体的、被伤害的瞬间,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普通人,究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其实,还是那句口号:

践行节约,节能减排。

具体来看,是减少外卖、少用一次性餐具;减少衣服和不必要化妆品的购买;在家尽量节水节电;用公共交通代替燃油车出行……

不过短短两行字,要坚持践行,却实非易事。

或许你会觉得这一切都“老生常谈”,但,扪心自问,你真的重视过环保吗?

或许比起痛苦,更可怕的是麻木。

究竟是要尽情享受当下、迎接满目疮痍的未来,还是从小事做起,尽量可持续、健康地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空间?

我想,这不应该成为一道选择题。

希望有更多人将环保当成日常生活中必然践行的小事。

唯有如此,才能自救。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其余均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1、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观中国 | 从“可能”到“确定无疑”: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实锤”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