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高温中参加中国书协在新疆的培训,老师们的热情很高,学员们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涩、到熟练,每个学员快速精进不断提高。最为难得的是很多同学理清了思路,找准了方向,正在迈向一个习书新的征途。我们从作业和日常的练习中看到了这种进步,也看到了老师教学的成果,老师对一些学员的辅导和鼓励会让他们受用一生。培训的意义就在于培优扶弱,整体提升。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群里面看到了同学分享老师的经典语录,不妨抄一些,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今天晚上聆听了栾金广老师《审美与创作的专题讲座》。今天前来参加的是书法爱好者,也有我们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一位小朋友。栾老师首先给大家讲了大众审美的倾向:平均、匀称、端庄、典雅。大众审美是指大众对审美标准的共识,既可以提供一种艺术审美基准,也可以作为一种客观标准来评估审美价值。可以说,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大众审美标准。大众审美标准的东西学习不好就容易变俗。学习的目的是要锻炼自己的眼睛,从大众审美向高级审美过渡,让艺术审美多元化。栾老师通过摄影、绘画、雕塑、书法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多元化之美。希望书法家能够走出书斋,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造化,感受文字之外的大美,比如通过观看胡杨感受和体验书法线条中雄强和不屈不服输的韧性。要使每件作品都有感情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他举例说自己在准备一个展览作品时毫无感觉,偶尔在广场看到秧歌听到锣鼓喧天而调动起情绪,回到工作室完成了后来的获奖作品。在临帖、选帖、创作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到与众不同,反其道而行之。 要增强书法的使用功能。争取每天都能书写,都有日课,任何时候必须挤出时间写字,只有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敏锐体验“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上的书法”。 一定要多看,多思,多想。既要学会孙过庭书谱的精致细腻,也要了解神策军碑的端庄大方,看不懂的时候要多向老师请教,多往美好的方向去想,不断提高审美意识。对于不同的碑帖,通过综合对比深入去学,即使是扇面小品,都要识得其中小情趣的东西,努力做到小中见大,小中有气象。 要在学习过程中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形成一个群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也要学会“显摆”,逼着自己每天在朋友圈去打卡,努力让自己的手感越来越好。他说自己每天发作品,日积月累留了不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他提出要用玩的心态去练字,写字开心就好。栾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抖音上书写电影《满江红》等歌词等作品的视频,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下面是库尔勒马伟同学整理的。因为勤于记录、善于整理、乐于分享,其精神值得肯定和嘉许!整理这些东西需要花费时间,一方面加深了自己的理解,一方面通过分享又让更多的人受益。 李炳筑:行书多加草书为妙;西北学员投稿,不要拿自己的弱项和南方的精致细腻PK,要发挥展现西北雄浑、雄强的一面。 写小字要有大字的气象,写小字要有大字的细腻。 龙友:写字就像说话一样,把每句话要说清楚。 对临帖时要注意要把每一笔,每一划要交待清楚,笔不虚下,笔要打开,线要实厚重。充分发挥毛笔的弹性!字和字之间要有欹侧的变化! 接笔不要脆,要有焊接的感觉,笔要送到位再回来,笔尖要收到末端最底部。 要加强对空间的理解,一要等距,二要把空间收拾干净。古人主观上要求汉字结构要做到平和中正,秩序!客观上要求字和字之间要有摇动和变化! 程志宏 观古人下笔处,关注楷书笔势。 静态书写,动态表达。 纸上是笔画,空中是笔势。 圆用转,方用切。 艺术是不能量化的,但在某个阶段技法是可以量化的。 取舍,不光是舍,重点是取。早期的被动取舍,后期的主动取舍) 书法首先自娱、适我、悦己,之后悦人。 栾金广 临帖每个阶段都要有自已的目的,目前最好是追求心静,静下心来,慢下来。写的快,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一写行书就感觉要加速度,线条要加速才能写出质量感。这是不对的,速度降下来,才能发现和找到细节。才能与古人合。 临摹是很幸福,写书法的人临摹是最快乐的事,创作有什么意思?脑子里没东西,创作多累?放下创作这个执念,凡事只要放低标准,幸福感不请自来。 有时候写书法跟变魔术一样,一套动作下来,别人看不出来,你自己一定知道,行家也是一眼能看出来。看得出来龙去脉,看得出书写动作,看到每一个细节,看到第二次重新起笔,看到叠笔再起,先弄明白,先推演出正确的书写动作,然后再动手。这叫下笔有由。 没有慢功夫,哪有高水平! 讲座预告 |
|
来自: 斯汗e68stl7gll > 《展、资料、讲课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