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很多时候,眼见也未必是事实

 伊兰薇薇 2023-07-19 发布于湖北

正文1492字,预计阅读4分钟

以前经常说,眼见为实,结果是,写了几篇文章之后就被打脸了。前几天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说楼下两个同名的店面,一个是老板自己守的加盟店,一个是请人打工的直营店,经营情况却大大不同。

昨天去直营店看书,进门就发现店面摆设又换了,店面收拾得比以前更加宽敞了,而且还增加了一个台球桌。这个改变再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如此不好的生意,老板不多进货,居然在这里整一个台球桌。

这个玩意,不仅耗费了大笔资金,还占用了店面的大量空间。关键是,我们这是个商业区,大多数都是匆匆忙忙的白领,玩台球的人很少。

晚上店面总是没人,守店的小伙子抖音刷得太无聊,跑过来跟我聊天。(人家这班上的,我也是醉了。)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起了他们店的收益。

这一问,就发现自己被打脸了。我一直以为这个店没有那边店赚钱,实际情况下,那边店赚一年的钱还不如这个店的一笔收入,因为老板开这个店的心思不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老板之所以把店摆得这么阔气,是为了招商引资,至于零售赚不赚钱根本不重要。

随后这个店员跟我分析,旗舰店当然不能跟加盟店一样布置,因为那样看上去跟其它杂货店没区别,也不能跟加盟店一样随意经营,那样别人以后不会从总店进原材料……

而那边零售店的好生意,正好给这本直营店做了很多好的宣传。老板经常会说,我们这两个店,那个店在最里面,店面那么小,依然可以赚钱,你若开成我这样的大店,不仅小区的人过来,外面路过的人也会经常来。看,我这店面多有人气。(其实大多都是我这种只坐不买的人)

一套套的逻辑讲完,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观点多么幼稚,我以为的最不赚钱的店其实是最赚钱的店,而且是赚钱最轻松的店。

以前常说眼见为实,现在明白了,眼睛见到的未必是事实。

其实这个事情我应该早明白,因为这种事情我自己以前就做过。那些年在家居建材行业做销售管理,每到节假日都会约客户看样板间,为了让客户感到真实,我们会准备很多样板间。

很多客户在看了样板间之后立马签约,为了保证质量多花钱钦点样板间的工队。可是等到下单之后会发现,自己的工地跟样板间是两码事。

因为客户从来不知道,他看到的样板间精心布置过,很多东西是做给他们看的。就算样板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们也提前掩饰好了。

当年做了那么多假象给客户看,自己回到了现实,依然还是凭借眼前的现象妄下判断。可见经历再多不思考,经历还是经历,永远无法转化成经验。

正好最近在看营销学的书籍,营销者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对自己的特定客户进行展示。这两家店虽然名字一样,但是他们心中的客户群不一样,加盟店瞄准的是终端消费者,直营店瞄准的是分销商,所以展示自然不一样。

加盟店展示的是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让我们感觉他的服务无微不至,只是我们很少在那里落座,因为一看那几个座位就知道是摆设。

直营店展示的比旁边的店都高大上,很多人都会在里面坐着喝茶聊天,给人感觉人气一直不断。做老板的人会以为拥有这样的便利店非常气派,一定是白领人士经常光顾的地方。

按理说,我自己做过样板间的布置,按照道理不应该犯这种常识性的判断错误。

遗憾的是,这一路走来,我还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有人把银行转款的记录发出来说是收入,我就信了,然后就……

今天早上老师讲课说,很多人会根据一个人身上的物品来判断对方的地位,于是很多人会故意买这些品牌的东西来炫耀自己,比如当年很多人佩戴的大哥大。

可是我,经常看到别人的表象就盲目自卑,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上,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事情啊,比如微信头像还去花钱照一照。

读了这么久的营销学书籍,现在才开始发现书里的观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了。

想起了自己以前说的话,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如果没改变,就是书读得不够,现在觉得应该是书读得不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