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的形成,是因为地缘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吗?

 历史最美 2023-06-21 发布于重庆


者按:

很多人认为,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惯,不应促进他们同化为汉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少数民族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呢?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李明睿的美母教师

字数:1599,阅读时间:约3分钟

除了血缘性之外,民族更是一个地缘概念,但是民族地域性并非一成不变地,而是弹性的、与生产方式高度挂钩的。某些人认为汉化的少数民族不应该改族属为汉,崇尚所谓的兄弟民族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实际上只有兄弟省份,不存在所谓的兄弟民族。

▲梯田

汉族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平地精耕细作农业,女真的形成是因为渔猎,蒙古是畜牧,藏族是高原农牧业,萨人是绿洲农业。当生产力进步,汉族能够把精耕细作的模式扩张到山区,用梯田把山耕模式转化为类似平地农作的模式,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就被纳入汉族的范畴。而当东北地区的渔猎生产模式已经消亡的时候,东北也就成为了汉地,对于这种基于生产模式的弹性地域民族性,东百地域主义者无法理解。可笑的是东北地域主义者是以自己的农业为骄傲的,一副谁谁谁都吃了他们家大米不给钱的样子。实际上地域本身归属于何种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


河套地区在夏商时是华夏民族的农业领地,西周寒冷期华夏民族内迁,胡人占据河套。秦汉温暖期汉人回流,与胡人错杂而居。

▲河套地区

这种地域民族性,也体现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中,比如东欧平自古就是罗斯民族的农业耕作区,而乌克兰平原南部的草原地带则活动着斯基泰、萨尔玛提、可萨、佩切涅格、库曼、克里米亚鞑靼这些游牧民族,与罗斯民族比邻而居,当罗斯民族进入这个区域,也转化为游牧化的哥萨克。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开垦区不断南移,游牧人群的生存空间就不断被挤压,最后就是哥萨克的衰退和克里米亚鞑靼的灭亡。至于乌克兰人独立为一个民族,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类似东北地域主义的问题。主要是俄罗斯收回就很晚了,东是1667年才被沙皇收回,右岸还在波兰手上,叶卡捷琳1793才收回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乌克兰过去和波兰的天主教关系也不小,所以西乌克兰本来就挺离心。

民族与生产方式确实是高度挂钩的,随着内蒙农业的发展,蒙古族也被汉族不断挤压生存空间,这使得蒙古佬相当着急,也已经有很多蒙古族不会说蒙语了。如果按照古代的民族定义,这些离开畜牧业生活,不会说蒙语的蒙古族,就应该归于汉人才对。


至于新疆,实际上南疆仍然是典型的绿洲农业模式,北疆则在准噶灭亡后,由游牧逐步转向了集约化的农业,也就被汉人所占据。


就汉晋时期的羌而言,羌人位于汉藏交界的边缘地带,农牧交织,春耕冬牧,在河谷地区耕作,在山区放牧。东汉羌人数量暴增,根本原因是气候转冷导致的精耕细作农业区收缩,畜牧区扩张。而北宋前期的小温暖期,除了没能灭掉西夏之外,宋王把陕北、陇西地区的大量游牧民又同化成了汉人。这种同化工作,隋唐也做过一次,但安史之乱后的转冷以及吐蕃入侵导致这些地区又被大量游牧民充斥。总体上,精耕细作的平地农业一旦衰退,汉人的生存空间就会收缩,反之则会扩张。


而在南方,由于气候温暖,一旦山区被开发,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汉人势力就很难退出了,这就是开发南方性价比高的原因。在北方,即使是开发好的熟地,也可能因为气候的变化而荒废,汉人不得不退出。

▲苗族服饰

苗人实际上采取的一直都是效率较低的山耕模式,这也是赶苗拓的运作原理。熟苗因为追求产量而采取汉人的精耕细作模式,但也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加而降低了攻击性,导致沦为生苗劫掠的对象。熟苗就需要求助于汉人军队共同打击生苗,并在这个过程中汉化为汉人。

皇汉中存在南派皇汉和北派皇汉。南派才是主张同化的,但不认为西藏、南疆这些地缘与内陆差异过大的地缘需要彻底同化。北派是主张放弃彻底同化,仅仅追求文化同化,用兄弟民族的叙事追求一个大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主义),所以他们喜欢用民族团结统战叙事,经常偏离汉本位,目前这种想法已经被证明是痴心妄想了,而许多北派皇汉也因此背离皇汉加入团劫人。至于弃地论者,并不属于南派。

南派更加唯物,不喜欢人定胜天的叙事,所以他们既承认河南作为华夏民族发源地的伟大性,但更认为经济更领先的南方在皇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北派则大多追求精神原子弹,不务实。

由民族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南派皇汉的同化主张是更加正确的。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李明睿的美母教师。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