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袜子作者:刘立江 “跳皮筋费袜子,我妈打我嘴巴子。”这是小时候听女孩子们常唱的歌谣,打嘴巴子是唐山方言,指打耳光。这段童谣说的是当时一种社会现实,普通人家衣食紧缺,袜子对有的家庭来说是奢侈品,因为贪玩而损坏衣物,当妈妈的自然心疼。 我从去年开始跟着学交谊舞,有个新发现,袜子坏得特别快,一两天脚跟部便磨出了大洞,一双袜子顶多穿三四天。与小时候不同的是,袜子坏了没人指责,而且换得起。我们男士还好一点,穿短筒袜,价格比较便宜。女士们穿的袜子可能贵一些,尤其天气暖和时,她们喜欢穿裙子,要用长筒袜配套。袜子长那么一大截,价格肯定要高。我老伴广场舞、民族舞、交谊舞都跟着跳,她的袜子早成堆了,往外丢也是一袋一袋的。还好,网上批发很便宜。我也买了三四次,两元一双,十双一包。 袜子,是现在人人都穿戴的衣物,可能孩子很难想象,在我们穷的时候,袜子曾是奢侈品。而袜子的变迁,折射的也是社会的变迁。我出生在河北唐山市,小时候城市似乎比农村经济条件好些,有商品粮,有购物票。但由于整个国家不富裕,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十分清苦。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开始穿袜子,刚上小学时,只有过年妈妈才给买双新袜子,配上准备了半年的新衣服和新鞋,袜子穿坏以后就裸脚穿鞋了。小的时候乱跑,脚上出很多汗,鞋里面黑不溜秋一层泥,带有臭味。 早期全是棉线袜,不结实,家家都有袜撑子,把袜子套上,用块布缝在窟窿上,有的袜子要补几次才舍得扔掉。父亲从我记事起就有袜子穿,他是矿上的干部,母亲很注重他的形象,但大部分袜子是母亲用白布缝制的。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给我缝了一双,刚穿上很不舒服,几天之后就适应了。穿坏以后母亲就把它撕开,碎布打夹纸用,夹纸是用来纳鞋底的。 20世纪70年代初,尼龙袜开始流行。记得国家当时有大幅报道,中国开始能自制尼龙和腈纶了。从那以后,化纤布料出现在市面,色彩鲜艳,结实耐用,而且不要布票。尼龙袜易洗易干、结实耐用、伸缩性好、花色多样,吸引了男女老幼,棉线袜子快速失宠了。与此同时,人们虽然还不算富裕,但基本上告别了贫穷,袜子成为了大家的日常必需品。但尼龙袜透气性不太好,回到家里脱下鞋,一股酸臭味涌出,让人反感。后来市面上又推出腈纶袜及混纺袜,防臭的效果大大得到了改善。 那时一双化纤袜子不便宜,所以坏了以后还要补一补再多穿些日子。有一阵流行补尼龙袜子的技术,将一小块旧尼龙袜放在小玻璃瓶内,加入一种酸,把尼龙袜块溶化。当尼龙袜出现破洞时,将硬纸垫在袜底下,粘补液薄薄地涂在破洞周围,剪一块略大于破洞的旧尼龙袜贴上,干后即可穿着。人穷啊,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 80年代初期和中期,还流行过一阵用毛线织袜子,主要是冬天时穿。我的妹妹和妻子织过,用的是腈纶毛线。 现在走进商店的袜子专柜,琳琅满目,春夏秋冬袜、薄厚袜等种类繁多,纯棉线袜子也恢复了它“尊贵”的地位,甚至还出现了价格不菲的高价袜。袜子的种类早已告别了品种少、花色少的局面。 一双普普通通的袜子,现在已是人们日常的消耗品,物美价廉到几乎不计入人们的消费计划之中,它的变化,折射出了大时代变迁的细节。 2023-07-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