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心腹眼耳皆穷

 zhp001007 2023-07-20 发布于上海


Image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

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作者:每晚yebo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Image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

贫穷其实是两个词的组合,贫是指你当前财务状况差,而穷是指穷尽、没有希望。

很多时候,“贫”是受限于能力与经验;而“穷”,则是受限于内心。

对一个人来说,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思维的贫瘠,与内在的匮乏。

当你心腹眼耳皆穷,再努力也毫无意义。

1

心穷

财经作家梁志芳说:

世上有种心穷之人,在他们想象中,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们无法容忍别人获得任何一点利益。

她在书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群猴子,发现悬崖顶上,长着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但是悬崖过于陡峭,于是猴子们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搭起“梯子”。

这样最上面的猴子就能摘到桃子。

谁知,这只猴子上去后,摘下桃子就独自吃起来,根本不想跟其他猴子分享。

底下的猴子非常愤怒,撤去“梯子”后纷纷离去。

等那只猴子吃完所有桃子后,才发现自己再也下不去了,最后饿死在悬崖上。

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像这个猴子,得到好处总是独吞,最终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

懂得与人分享利益,给别人好处,别人才会回馈于你,最后赚到的还是你。

《塔木德》记载了一个故事。

犹太人库兹马,经营着一家古董商行,几十年来生意在当地都排第一。

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

他笑着说,我建了两个仓库,一个放真品,另一个放赝品。

原来,商人们的货,大部分都来自各地区的农民。

很多农民一旦缺钱了,就会拿出家中珍藏的古董,卖给古董商人。

这些古董里面,往往有真有假。

大部分商人都只留真品,退掉赝品,库兹马却不论真假,照单全收。

长此以往,农民们只要卖古董,第一时间就会找上库兹马。

尽管为收下赝品付了不少钱,但他却得到更多的真品,最终挣得反倒更多。

正因为给了别人赚钱的机会,这才成就了库兹马的事业。

贾平凹说,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趋利是人的本性,但主动舍利,甘愿吃亏,成全的却是自己的格局。

凡事留点好处给别人,放弃暂时的利益,才能得到长久的收获。

戒掉心穷,学会让利于人,是一个人变富的开始。

Image

2

腹穷

听过一句古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很多人过得不好,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腹中无书。

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缺少知识的铺垫与托举,即便你再努力,人生的高度也有限。

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当你的能力拗不过现实,才华撑不起野心,静下心读书,是最好的增值方式。

看过建筑师理查德·富勒的故事。

富勒年轻时,经历过很多挫败,先是被大学除名,接着创业不久又失败破产。

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不仅一事无成,还背着一身债。

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好来到芝加哥的贫民窟,过着被接济的生活。

在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去图书馆读书,一呆就是一整天。

无论是数学、艺术还是哲学类书籍,他都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大量阅读,他不仅内心得到了治愈,更充实了自己的头脑。

两年后,凭借广博的知识,和对艺术的理解,富勒成功进入一家建筑公司。

那些读过的书籍,全都化作养分,在之后的日子里,让富勒一点点地精进,最终成为著名建筑家。

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是打开视野的最好工具,也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

对一个人来说,知识的沉淀,文化的加持,是打破人生边界的最大资本。

多读一本书,往往就是为自己多铺一条路。

腹中有书,你才能无惧风雨,打破种种限制,最终到达想要的目的地。

Image

3

眼穷

郭德纲曾说过一句话:“不怕能耐差,就怕眼睛穷。”

眼穷的人,只看到眼前,或者追逐金钱,或者沉溺舒适,而让自己止步不前。

若没有宽广的视野,人生也就被限制在狭窄的小天地内。

企业家凌军,曾通过校招招进来两个员工。

刚进公司时,因为没什么钱,两人房子都租在五环外,每天通勤4个小时。

凌军就建议说:“你们可以租近点,虽然贵点,但能节约很多时间。”

员工A立刻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

员工B没有,理由是:“太贵了,我还是省点钱吧。”

后来员工A把节约下来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很快就拿到了各种专业证书,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

3年后,A的工资翻了两倍,而B的工资只涨了800块钱。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话:“一个人要往远处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很多时候,那座阻碍我们的山,或是眼前的利益,或是舒适的环境。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翻过这些山,你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让人生变得更加辽阔。

小提琴家谭盾,初到美国时,一度在街头卖艺赚钱。

他还认识了一位黑人琴手,两人经常在一家商业银行门前合奏。

那里人流量很大,一天下来,收入也很可观。

可等到赚了些生活费后,谭盾就和黑人琴手道别,准备去考哥伦比亚大学。

当时黑人琴手劝他说,何必去念大学呢?你留下来,我们以后会越挣越多。

谭盾不为所动,还是主动结束了卖艺生涯。

之后他通过努力,进了哥大音乐学院深造,后来成为一代音乐大师。

多年后,谭盾路过那家银行,发现那位黑人琴手,还在那里拉琴。

《增广贤文》里说,穷人想眼前,富人思来年。

眼里只看到一时得失的人,只会越过越困顿;看得足够远,视野不断扩大,你才能赢得更多。

人生不是短跑竞赛,而是一场马拉松。

凡事看远点,为自己做长远规划,就是为未来谋局蓄势。

Image

4

耳穷

清代画家董棨,在教导弟子学画时强调“耳不可穷”。

弟子问,何为“耳穷”?

他回答说:“耳闻浅近曰耳穷。”

所谓耳穷,就是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论好的坏的,全都听到耳朵里。

当耳内的杂音多了,你的生活也就容易被扰乱。

在书中看过一则小故事。

宋国有位农民,原本在路边建了座房子,住得很开心。

一天,有个人对农民说,在路旁边住很不安全,应该远离这里。

农民听了觉得有理,就搬到远处建了座房子。

过了段时间,有人对他说,房子应该朝东,日出东方,生机勃勃,风水好。

农民觉得也对,就拆了屋子,建了一座朝东的房子。

这时又有人说,朝东不如朝南,这样日照时间足够长,对健康有益。

……

就这样,房子改来改去,最后农民花光所有积蓄,房子还是没建好。

《挪威的森林》里的一句话: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不论全世界所有人怎么看,你都不该因此打乱自己的节奏。
在嘈杂的世界里,懂得闭住耳朵,才能免受干扰,活出本色。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刚出版时,出现了很多不堪的声音。

有人给他的文章挑出上百处错误,说他自作新词,文章尽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有人批评他“滥情”,说他的文字太肉麻,缺少崇高感。

还有人批评他不尊重文化,说他是文艺界的耻辱,是中国人的悲哀。

但余秋雨却充耳不闻,继续读书写作。

几年后,他又出版《行者无疆》《老子通释》等著作,将自己的写作事业再次推向高峰。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逃不开他人的说长道短,都听在耳里,只能让你寸步难行。

管好自己的耳朵,那些评价与非议,就让它们随风消散。

在你的人生剧本里,你只管走好自己的路,活成自己的主角。

作家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里说:

“人之所以穷,不在于他挣钱的多少,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动。”

唯有彻底改变穷人思维,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你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持续升值。

往后日子,修炼格局,提升眼界,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学会专注自身,踏实地走好脚下的路,你终能一步步接近想要的生活。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