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引文章 |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东营菌物科学 2023-07-20 发布于山东

Mycosystema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90354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吴声华,戴玉成

发表于2020年第5期  被引31次

01

全国古籍记载的桑黄

桑黄的药用记载最早源自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神农本草经》是累积秦汉以来诸多人之集体论述,因此该书中对于桑耳的说法可能混合了桑黄和木耳,或其他真菌(吴声华 2012)。桑黄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其主要功效为治疗妇科疾病。该功效也见于唐朝所颁布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编修药典《新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记载桑黄疗效。《本草纲目》把桑黄列于「菜部」,并说明菌质硬者为「臣」、「黄」,菌质软者为「鸡」、「娥」或「莪」、「鹅」。故桑黄的「黄」或指颜色或指质地,其中「桑臣」和「桑黄菰」可能为桑黄,但「桑耳」、「树鸡」、「树鹅」和「桑鹅」等可能是木耳类(吴声华 2012;包海鹰等2013,2017)。

日本及朝鲜半岛也有桑黄分布,两百多年前日本江户时代即把产于长崎县男女群岛之女岛,以及伊豆群岛之八丈岛桑树所长出的桑黄蕈当成汉方药。当地日本人把桑黄称为“Meshimakobu”(meshima指女岛,kobu指瘤),即女岛桑树上生长的黄色瘤状物真菌。朝鲜的古代医书《乡药集成方》和《东医宝鉴》均称桑黄如灵丹妙药。韩国人称桑黄为“sanghuang”,和中文的发音类似。中国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桑仔菇”(吴声华 2012)。

桑黄长期以来存在种类认知的争议,是药用真菌中少见的。原因是这类黄黑褐色、硬质的大型多孔菌种类颇多,且不易从外观来鉴别种类。近数十年来学者们对于桑黄这类真菌的分类属性达成共识,认为它们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锈革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的大型多孔菌。

有学者试图从中国古籍的记载进行种类考证,如包海鹰等(2013,2017)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所记载桑黄的特点,进行了生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认为古代本草文献所记载的中药桑黄种类,最符合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 (Bull.) P. Karst.。然而,中国多本古籍的桑黄记载历经两千年,对于桑黄生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的说法出自历代许多不同的人,他们所讲述的桑黄并非单一种类,而是包含许多外观类似的不同真菌种类。古代没有显微镜可观察显微特征,也没有DNA鉴定技术,没有能力把这些桑黄相似种类区分明白。民众在野外见到的外观类似桑黄的种类,依据现代真菌分类学,它们可能属于FomitiporiaFulvifomesFuscoporiaInocutisInonotusPhellinusPhylloporiaPorodaedaleaSanghuangporusTropicoporus等相当多不同属的成员(Dai 2010)。可见这些相似种类鉴定不易,更遑论古人。因此,古籍中对桑黄的记载是不同人对于不同种类的各说各话,无法作为桑黄种类分类研究的依据。

粗毛纤孔菌在欧洲各国普遍分布,在中亚及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以及北非和北美洲亦有分布。其子实体由生殖菌丝组成,质地相对较松软,且为一年生。虽然在桑树有发现,更多是生长在其他类别的阔叶树树种,例如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上等,对寄主树种的专一性不强。然而,多数的桑黄相似种类,子实体除了有生殖菌丝,还有骨骼菌丝,因此质地坚硬,为多年生。粗毛纤孔菌在野生药用菌行业中经营者不多,价格不高。

02

现代学术研究所认知的桑黄种类

2.1 现代桑黄的再兴

桑黄的故事在中国源远流传两千年,然而,桑黄在中华文化长流中却是若有似无般,始终不是中药的主流。现代桑黄引发的研究与兴起则是近半世纪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导致当地癌症病例增加,但战后发现长崎女岛居民的健康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地方,其主要原因是服用了岛上桑树生长的桑黄,1968年日本学者发表了桑黄的抗肿瘤研究功效,发现桑黄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的效果(Ikekawa et al. 1968;Shibata et al. 1968)。

日本首先以现代科技发现桑黄神奇的抗癌效果,后来韩国也加大了对桑黄的研究和开发,并于20世纪90年代将桑黄菌丝体列为抗肿瘤辅助药品。日本承认桑黄为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中国台湾也认可桑黄菌丝体为可食用真菌。桑黄在中华文化中流传两千多年,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却是近数十年来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得到认可,并得以合法商业生产与销售。反而在中国大陆,桑黄仍停留在野生农产品的经营方式。近几年随着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杨黄子实体,几个省区开始进行中药饮片的申报,试图在产业形式上有所突破。

桑黄名称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且后期在日本和韩国流传和使用,但学术界对桑黄种类的认识和拉丁学名使用模糊。虽然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很难说明桑黄是哪个物种,但从东亚千百年来的民间使用经验以及日本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可以判断桑黄为生长在桑树上、质地较硬、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色的一种多孔菌。中国高等真菌的现代研究开始于邓叔群先生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高等真菌》(Teng 1939),2010年戴玉成发表了中国锈革菌科研究(Dai 2010)。在2012年前,没有任何学术记载及标本馆标本记录显示中国境内有长在桑树上的桑黄真菌。在本世纪初,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相关分类专家们共同的想法,仍认为桑黄可能是一些外观相似的种类,认为可能并非存在真正的单一桑黄种类。

根据日本学者Ito(1955)的说法,100多年前在日本即以Fomes yucatanensis (Murrill) Sacc. & D. Sacc.或F. rimosus (Berk.) Cooke作为桑黄的拉丁学名。Imazeki(1943)把Fomes yucatanensis改名为Phellinus yucatanensis (Murrill) Imazeki。Teng(1939)把P. yucatanensis处理为Phellinus linteus (Berk. & M.A. Curtis) Teng的同义名,因此日、韩学者曾经有半世纪多采用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作为桑黄的学名,Dai & Xu(1998)的研究发现P. linteus分布于中美洲,不产于东亚地区,当时他们认为中、日、韩所产的桑黄应该是Phellinus baumii Pilát(暴马桑黄),之后韩国Lim et al.(2003)认同了这个结论,并在以后的10多年间P. linteusP. baumii被普遍当作桑黄的学名。但顾名思义,暴马桑黄仅生长在东亚地区的暴马丁香树上而不生长在桑树上。

Teng(1939)首次报道Phellinus linteus在中国的分布,在多个省区的许多种阔叶树上有发现,但没有提到桑树,也没有提到这个种与药用菌桑黄有何关联。刘波在1974年出版的《中国药用真菌》一书中把桑黄的拉丁名称列为Phellinus igniarius (L.) Quél.。因此上世纪不少中国学者把火木层孔菌P. igniarius当做桑黄。后来刘波在1978年第二版的《中国药用真菌》中虽然把桑黄的拉丁名称依然列为P. igniarius,但也参考了日本学者对桑黄种类的研究,在附注中说明桑黄真正的拉丁名称应该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 Murrill(即Phellinus linteus)(Liu 1978)。广义的火木层孔菌是一个复合种,目前知道有15种,在中国有10种(Zhou et al. 2016b),长在许多种类的阔叶树,但没有报道长在桑树上。火木层孔菌在中国的野生药用菌中不特別受到重视,经营者不多。

2.2 发现桑黄是新种

由于真正的桑黄种类仍未清楚,吴声华邀请国内外诸多多孔菌分类专家,对可能涉及的桑黄种类的标本材料进行了形态和系统发育研究(Wu et al. 2012),发现真正的桑黄是一个以前未描述的种类,为一个新种,命名为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 Y.C. Dai,该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和缅甸等,且只生长在桑属Morus活立木上。这项研究证实了中国确实有野生正宗桑树桑黄的分布,也验证了2 000年来中国药用真菌桑黄医药传奇的真实性(吴声华 2012)。

真正的桑黄种类如此晚才被学术界发现与确认,是因为野生桑树桑黄数量少,过去数十年来中国学者又没有和使用桑树桑黄的山区民众接触和交流。韩国学者在2000年初进行桑黄种类研究(Kim et al. 2001;Jeong et al. 2005),其研究材料包括了真正的桑树桑黄,但他们仅做了分子数据分析,没有进行形态特征差异与寄主树种的关系分析。此外,他们的系统分析研究使用的相关种类太少,把桑树桑黄与杨树桑黄当成了同一种。

2.3 发现桑黄是新属

桑黄过去长期列为木层孔菌属Phellinus Quél.的种类,而2012年桑黄被以新种发表时被认为是纤孔菌属Inonotus P. Karst的种类,这是因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桑黄及其相近种类与纤孔菌属近缘。但纤孔菌属为一系菌丝系统,即子实体全部为生殖菌丝,故质地较软;木层孔菌属为二系菌丝系统,子实体由生殖菌丝和骨骼菌丝组成,故质地坚硬。然而,桑黄及其相近种类也为二系菌丝系统,因此其质地坚硬,故早期的分类研究依据形态特征将桑黄及相近种类列为木层孔菌属。

虽然桑黄及相近种类与纤孔菌属近缘,但在系统发育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Wagner & Fischer 2002),而形态特征与纤孔菌属不同(桑黄为二系菌丝,纤孔菌为一系菌丝),因此桑黄及相近种类可能为一独立的属。Zhou et al.(2016a)收集了更多的锈革孔菌科种类,进行了多基因片段分析,该研究结果证实了桑黄及相近种类既不属于纤孔菌属,也不属于木层孔菌属,而是一个新属,并建立了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桑黄的拉丁名称也组合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 Y.C. Dai)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过去认为和桑黄近缘的I. linteus(日本和韩国学者过去误以为I. linteus是桑黄)等种类也不属于纤孔菌属和木层孔菌属,也为一个新属,命名为热带孔菌属Tropicoporus L.W. Zhou, Y.C. Dai & Sheng H. Wu。桑黄孔菌属和热带孔菌属种类通常与其寄主树木之间具有专化性,例如S. baumii (Pilát) L.W. Zhou & Y.C. Dai长在丁香属SyringaS. lonicericola (Parmasto) L.W. Zhou & Y.C. Dai长在忍冬属LoniceraS. lonicerinus (Bondartsev)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也长在忍冬属,S. sanghuang长在桑属MorusS. vaninii (Ljub.) L.W. Zhou & Y.C. Dai长在杨属 PopulusS. weigelae (T. Hatt. & Sheng H. Wu)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长在锦带花属Weigela。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孔菌属有14种(Wu et al. 2019),其中长在桑树的只有桑树桑黄S. sanghuang这一种。

2.3.1 桑黄孔菌属系统发育分析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

目前已知有14种,见图1。

1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14个种的亲缘关系图

Fig. 1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4 species of Sanghuangporus.

2.3.2 桑黄孔菌属

高山桑黄(图2)

Sanghuangporus alpinus (Y.C. Dai & X.M. Tian)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忍冬属Lonicera活立木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区。

图2 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子实体

Fig. 2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alpinus.

暴马桑黄(图3)

Sanghuangporus baumii (Pilát)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 amurensis活立木上。分布于中国华北和东北,以及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3 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子实体

Fig. 3 The fruiting body of Sanghuangporus baumii.

木质桑黄(图4)

Sanghuangporus ligneus Ghobad-Nejhad

生长在高加索忍冬Lonicera caucasica活立木上。分布于伊朗。

图4 木质桑黄Sanghuangporus ligneus子实体

Fig. 4 The fruiting body of Sanghuangporus ligneus.

小孔忍冬桑黄(图5)

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 (Parmasto) L.W. Zhou & Y.C. Dai

只生长在忍冬属Lonicera的活立木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5 小孔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子实体

Fig. 5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

大孔忍冬桑黄(图6)

Sanghuangporus lonicerinus (Bondartsev)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

只生长在阿特曼忍冬Lonicera altmanni活立木上。分布于中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6 大孔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nus子实体

Fig. 6 The fruiting body of Sanghuangporus lonicerinus.

小囊桑黄(图7

Sanghuangporus microcystideus (Har. & Pat.) L.W. Zhou & Y.C. Dai

寄主不明确。分布于非洲的坦桑尼亚等。

7 小囊桑黄Sanghuangporus microcystideus子实体

Fig. 7 The fruiting body of Sanghuangporus microcystideus.

皮氏桑黄(图8)

Sanghuangporus pilatii (Černý) Tomšovský

生长在杨树上。分布于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

8 皮氏桑黄Sanghuangporus pilatii子实体

Fig. 8 The fruiting body of Sanghuangporus pilatii.

栎树桑黄(图9

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 L. Zhu & B.K. Cui

生长在栎树。分布于河南省和重庆市。

图9 栎树桑黄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模式标本 (引自Zhu et al. 2017)

Fig. 9 Type specimen of 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 (Zhu et al. 2017).

桑树桑黄(桑黄)1013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 Y.C. Dai)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鸡桑的活立木或半活立木,偶尔也生长在家桑活立木上。分布于中国暖温带和温带多个省区省市,以及韩国、日本和缅甸。

10 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模式标本

Fig. 10 Type specimen of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图11 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子实体

Fig. 11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12 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幼子实体

Fig. 12 The young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图13 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成熟子实体

Fig. 13 The matur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漆树桑黄14

Sanghuangporus toxicodendri Sheng H. Wu, B.K. Cui & Guo Z. Jiang

生长在漆属的活立木上。分布于中国湖北。

14 漆树桑黄Sanghuangporus toxicodendri子实体

Fig. 14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toxicodendri.

杨树桑黄(杨黄)(图15)

Sanghuangporus vaninii (Ljub.) L.W. Zhou & Y.C. Dai

只生长在杨属Populus的活立木和倒木上。分布于中国东北,以及韩国、俄罗斯远东、日本和美国。

图15 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子实体

Fig. 15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vaninii.

锦带花桑黄(图16

Sanghuangporus weigelae(T. Hatt. & Sheng H. Wu) Sheng H. Wu,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锦带花属的活立木或倒木上。分布于暖温带多个省区,以及韩国和日本。

图16 锦带花桑黄Sanghuangporus weigelae子实体

Fig. 16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weigelae.

韦尔桑黄(图17

Sanghuangporus weirianus (Bres.)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胡桃属Juglans的活立木或倒木上。分布于美国。

图17 韦尔桑黄Sanghuangporus weirianus子实体

Fig. 17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weirianus.

环区桑黄(图18

Sanghuangporus zonatus (Y.C. Dai & X.M. Tian) L.W. Zhou & Y.C. Dai

生长在活阔叶树立木上。分布于中国海南、云南,斯里兰卡。

图18 环区桑黄Sanghuangporus zonatus子实体

Fig. 18 The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zonatus.

2.4 何以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是真正的桑黄种类

如本文前面所述,现代桑黄的再兴起因于1968年日本科学家研究证明了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他们所研究的材料即是采自日本桑树树干上所长出的桑黄,这点说明了桑黄产自桑树是有根据的。日本的分类专家及标本馆也保存有日本产的真正野生桑黄(即当时所谓的Phellinus linteus)标本,这些标本经由日本多孔菌首席专家Hattori安排之下,纳入2012年发表的桑黄新种研究。这些日本标本的形态及DNA特征显示它们与2012年发表的桑树桑黄新种是相同种类,而非Phellinus linteus。Hattori也是2012年桑树桑黄新种发表的共同作者,他所提供研究的标本(图19)就是日本产的正宗桑黄种类,对这项研究具有权威性参考价值。

图19 日本产的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子实体标本

Fig. 19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fruiting bodies specimen from Japan.

此外,分析国际基因库(GenBank)过去日、韩普遍使用的桑黄学名Phellinus linteus的标本或菌株的DNA序列(多数资料是韩国学者投送的),发现使用这个学名的标本或菌株主要是杨树桑黄、暴马桑黄及桑树桑黄这3个亲缘性相近的种类(同为桑黄孔菌属)。其中有几株菌,文献记载其寄主是桑属树种,DNA序列显示这几株菌与2012年发表的桑树桑黄新种是相同种。亦即,国际上近几十年再度兴起的桑黄热潮,主要是日本及韩国学者投入的研究,虽然当时真正的桑黄种类还没有分辨清楚,但现在知道他们的研究材料基原主要包含了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暴马桑黄及桑树桑黄。Wu et al.(2012)的桑黄分类学研究,发现了其中的桑树桑黄代表了真正的桑黄种类。

齐欣等(2010)研究了包括桑树桑黄在内的多种桑黄子实体中多糖、黄酮和三萜成分含量,发现桑树桑黄子实体中的这3种活性物质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Lin et al.(2017)的研究也证实了桑树桑黄的几项保健功效均优于杨树桑黄及暴马桑黄。

韩国是桑黄研究大国,在桑黄新种、新属发表之后,韩国学者Han et al.(2016)承认韩国著名的药用真菌桑黄的拉丁学名是Sanghuangporussanghuang,而非过去长期使用的Phellinus linteus。最近韩国学者Han et al.(2018)发表了桑黄线粒体全基因组,也将S. sanghuang定为桑黄正式学名。在桑黄新种、新属相继发表后,日本及韩国学者均接受桑黄的学名是S. sanghuang,无人提出质疑。因此,藉由分类学研究厘清了桑黄相似种类间的区别,再根据日、韩学者过去的桑黄研究材料基原种类分析,以及桑黄相似种类间功效高下比较结果,加以日、韩学者的承认,可以确认真正的桑黄种类就是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图20 鸡桑Morus australis的叶片

Fig. 20 The leaves of Morus australis.

2.5 桑树桑黄的分布及生长环境

真正的桑黄在野外只生长在桑属Morus活立木树干上,根据凭证标本的寄主记录、采集者的说明以及发表的文献,可以归纳出野生桑黄主要生长在鸡桑Morus australis(中国台湾称为「小叶桑」)这个树种上。鸡桑与其他桑树的不同在于叶片有时呈掌裂状(图20)。但依据日本的文献以及近几年在我国浙江、四川、云南、陝西等地发现桑黄也生长在家桑(主要是Morus alba)上。鸡桑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亚和南亚。我们的调查表明已经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山东、山西、河南、甘肃、陕西、吉林和台湾等地发现野生桑黄。韩国、日本和缅甸也发现了野生桑树桑黄。野生桑黄的分布与鸡桑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测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南亚地区也可能有野生桑黄,因为鸡桑在这些国家有分布。桑属中其他的种类也可能生长野生桑黄,有待今后的研究确认(吴声华等 2016)。

野生桑黄虽然分布广泛,通常散生在喜光的山区,故产量并不多。桑黄生长于较低温环境,在华南通常生长在中海拔山区,不生长在极低温的高山或高温的平原;在华北通常生长在低海拔丘陵,不生长在高海拔的山区;在中国台湾桑黄通常生长在海拔约1 000m左右的山区,产量很少。在日本野生桑黄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然而目前日本的野生桑黄也很难找到。

2.6 野生桑树桑黄现况

由于日、韩野生桑黄日渐稀少,因地缘接近,20年前他们到中国东北地区寻找野生桑黄,后来因为日、韩能够栽培桑黄(其实是杨黄),最近不来中国找野生桑黄了。然而,这几位早期受托寻找桑树桑黄者,多年来仍在持续收集及销售野生桑黄。2012年桑树桑黄新种发布后,桑黄在中国的知名度逐年提高,也带动桑黄采集活络,从早期中国年采收约1–2吨,前几年3–5吨,这几年每年采集量达到5吨以上。野生桑黄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产量较多,云南、四川、湖南、湖北、陕西山区也有些产量,河南、甘肃、浙江最近也零星采获。野生桑黄在中国经过多年的采收后,产量逐年减少,较大型的子实体需要10年以上长成,目前中国老产区的野生桑黄子实体多为较小型的。5年前在缅甸发现大量野生桑黄,因此近5年来在中国营销的野生桑树桑黄,约5成是来自缅甸。桑黄新发现的产区才能采到大型的子实体。

2.7 市售仿桑黄的主要种类

桑树桑黄以外的各种仿桑黄种类一般在市面上称为杂树黄。在中、日、韩等国市场上销售最普遍的仿桑黄是野生或栽培杨树桑黄(简称杨黄),该菌生长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活立木或倒木上,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地区,野生年产量约有十几吨,大概是桑树桑黄两倍。杨黄的简易识别特征是子实体背面边缘有一明显黄色宽带,质量较桑树桑黄轻,质地也比较软。野生桑树桑黄的价格约是野生杨树桑黄的8–12倍。暴马桑黄也分布在东北亚,通常长在暴马丁香树活立木上,该种的野生数量较多。暴马桑黄的特征是子实体略呈贝壳型,孔口面凹陷且褐色,而桑树桑黄和杨黄的子实体的孔口面通常为黄色。野生暴马桑黄的市价较野生杨树桑黄更低。大孔忍冬桑黄和小孔忍冬桑黄都生长在忍冬活立木上,孔口面也比桑树桑黄颜色更深,这两种也有少量野生子实体出售。大孔忍冬桑黄分布在中亚地区,而小孔忍冬桑黄分布在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其子实体孔口是桑黄孔菌属中最小的。锦带花桑黄在中国分布地区较广,长在锦带花树活立木树上或基部,子实体通常平伏反转,孔口面浅褐色,目前市场也有少量出售。高山桑黄的外观也很像桑黄,但边缘较锐。上述提及的几种仿桑黄种类,子实体几乎不会像桑树桑黄可以长到1公斤(甚至5公斤)以上。

还有一种子实体外观与桑树桑黄很像的仿桑黄,孔面颜色较桑树桑黄略深一些,也可以长得相当大型,可达到1公斤以上。该种由于长在紫油木(又称清香木)树干,民间称之为紫油黄或清香黄(图21)。不同的紫油黄子实体外观亦有差异,有些跟桑黄非常相像。紫油黄虽然具有与桑树桑黄非常像的外观,却不是桑黄孔菌属的种类,而是黄层孔菌属Fulvifomes最近将发表的一个新种。紫油黄与桑树桑黄最主要的差别是子实层无刚毛。野生紫油黄的产量较桑树桑黄多。

图21 紫油黄子实体

Fig. 21 The fruiting bodies of a Fulvifomes sp.

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于具有典型外观的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可以从外观鉴定种类,但是不典型的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肉眼鉴定存在相当的难度。一些仿桑黄种类的子实体如果外观长的像桑树桑黄,也是可以乱真。

2.8 桑黄的栽培

桑树桑黄目前还很难栽培,该种生长于活桑树上,虽然桑树桑黄对于桑树生长有一定的危害,但两者可以共同生活多年,甚至100年,一旦桑树死了,生长其上的桑黄失去特定养分条件的支持而无法维持生存。因此,由段木或袋料培养桑黄子实体比较困难。接种桑黄菌种于活桑树上长出子实体,理论上可行,技术的突破只是早晚的问题。最容易栽培出子实体的是杨黄,以袋料栽培长出子实体较快(图22),但子实体外观较不完整且质地较软。段木栽培的子实体生长缓慢,外观接近野生的子实体(图23)。中、日、韩皆有栽培杨黄子实体,市面上所谓的栽培桑黄子实体,大都是杨黄,并非桑树桑黄。过去由于学者对桑黄和杨黄种类认识模糊,普通人更是无法辨别,杨黄成功栽培后,得到了广泛推广。栽培杨黄子实体不必然需要杨树的段木或木料,许多阔叶树种皆可作为栽培材料。目前北方常用壳斗科的柞树、南方常用桑枝作为杨黄的栽培材料,主要是这些树种来源充足且成本较低。野生杨黄主要生长在中国东北山区,生长温度低。北方适合以段木栽培多年生杨黄子实体。南方较高温,并非杨黄的适宜生长环境,用段木栽培多年期生长的子实体较不宜,比较适合以袋料方式生产一年生长期以内的杨黄子实体。

图22 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袋料栽培子实体

Fig. 22 The bag-cultivated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vaninii.

23 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段木栽培子实体

Fig. 23 The wood-cultivated fruiting bodies of Sanghuangporus vaninii.

03

中国桑黄产业的困境

桑黄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古代诸多医药书籍均有桑黄的记载。但由于野生桑树桑黄稀少,仿桑黄种类多且野生产量多,由于不同种类的功效与安全性有异,无法建立效果与用药标准。古代存在桑黄相似种类鉴别困难的客观事实,使得桑黄难以作为传统汉药使用。部分古籍记载桑黄有毒或有微毒(包海鹰等2017),虽然有安全疑虑的种类并非是当前中、日、韩主要使用的桑黄及杨黄,却是影响中国未能接受桑黄产品的原因之一,此乃古代的科技水平无能力解决桑黄相关种类的区别而导致的遗憾。桑黄目前仍非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部、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认可的保健食品原料,也没有列入中国药典。桑黄在中国大陆因此无法开发为保健食品及医药品使用,无法生产制造及销售。桑黄是中国千年祖传的优良保健真菌,自己却没能开发使用。反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地已经将桑黄列为食品、健康食品,甚至是药品,而且没有生产与销售的限制。桑黄在中国能成为新资源食品原料、中药饮片及列入药典,是桑黄商品化必须踏出的第一步。

04

中国桑黄产业开发必须正视种类及其名称标示问题

我们支持中国应该积极发扬桑黄大健康产业。考虑民间使用的传承性及普及性,建议政府及产业界在桑黄类药用真菌中首先共同接受桑树桑黄与杨树桑黄这两种。桑树桑黄是正宗桑黄,野生于桑树上,是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具有杰出抗癌效果的桑黄种类,相较其他相似种类具有更好的保健功效。然而野生桑树桑黄数量不多又难以栽培出子实体,无法满足健康产业所需要的产量。幸而桑树桑黄的发酵培养菌丝体具有优良保健功效,口感亦佳,可以朝保健食品等方面开发(吴声华等 2016)。在中、日、韩的杨树桑黄商业栽培子实体有20年历史,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可以朝中药饮片等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几个省区申报桑黄中药饮片,申请的中文名称是桑黄,申报的材料是杨树桑黄,使用的拉丁学名是几个不同种类,在申报的起点就出现种类名称使用混乱。所有中药材以及保健食品的基原种类,必须辨别清楚,因为不同种类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并不相同。比如按照国家规定,标示冬虫夏草者只能是冬虫夏草那个种,标示蛹虫草者亦只能是蛹虫草那个种,两种不容混淆。又如中国药典列入赤芝与紫芝两种,这两种亦不能混淆。在办理桑黄相关种类的学术或产业活动时,可以概括使用桑黄两字,如同可以用灵芝之名概括使用在灵芝相关种类的学术会议及产业活动,又如可以用虫草之名概括使用在虫草相关种类的学术会议及产业活动。但是在产品包装及标示上,种类必须分别清楚。拉丁学名为Sanghuangporusanghuang的桑树桑黄产品,我们建议中文名称是「桑树桑黄」,或可简称“桑黄”;拉丁学名为Sanghuangporuvaninii的杨树桑黄,我们建议中文名称是“杨树桑黄”,或可简称“杨黄”,但不应简称“桑黄”。中国对于桑黄产业的推动,我们建议首先认可并推广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并且正确使用这两种的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相关的学术研究及产业发展才能正确、正常及正向发展,也才可能有成功的基础。

《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菌物学报》英文刊名Mycosystema,月刊,1982年创刊,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菌物学会联合主办,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内容包括菌物多样性、系统分类学、起源与进化、 菌物区系地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 化学、濒危菌物物种保护生物学以及食药用真菌、 有毒真菌、真菌毒素、人类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兽医真菌、互惠共生菌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

《菌物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中信所核心、CSCD核心、RCCSE A类),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曾五次被评为“中国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科普专栏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大自然-自然科普和每日物种故事);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中影响因子1.912;在《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中世界影响因子1.338。

期刊收录:CABI(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献》《公共卫生数据库》;Abstracts of Mycology (美国“菌物学文摘”);Index of Fungi (英国“菌物索引”);Index Copernicus;Review of Plant Pathology(英国“植物病理学文摘”);Bibliography of Systematic Mycology(英国“系统菌物学文献目录”);Bibliographie der Pflanzenschutzliteratur(德国“植物保护文献目录”);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Ulrich IPD,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中国知网(CNKI);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

微信制作:张日鹏

——期刊新媒体部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