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特种兵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7-20 发布于陕西

图片

“我们战士的事迹拍出来一定比《血战钢锯岭》那种美国大片要丰富得多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

《抗美援朝战争史》记录过这样一个细节两个高地的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山上的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这个细节描述来源于上甘岭战役那场被称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历时43

图片

上甘岭战役阵地上被炸碎的石头粉末与弹片,现于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展出 摄影/李治宏

有一本关于上甘岭战场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1545135团迫击炮连指导员高晋文,里面详细记录了每次战役的战前动员、战斗计划、战略部署、战果详情等,是全军唯一一本以连为单位的日记唯独缺失了那43......

70多年之后在那43个昼夜的炮火中战士们如何度日已很难去完整地再现但如果试图勾连历史和当下,那些亲历者所留下的记忆碎片就是针脚一张重新编织起来的战争图景正在呈现这场战役的另一个侧面

一碗水

在被用来命名一场战役之前上甘岭是一个小村庄仅十余户人家东侧537.7高地,西侧597.9高地,互为犄角,北靠五圣山,是五圣山前沿的重要支撑点一旦失掉五圣山意味着志愿军将无险可守

19521014日凌晨3点半,在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两座山头上一场争夺战开始了

在这期间,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白天在敌人强烈炮火的攻击下,阵地被夺去了,志愿军战士就转入坑道,保存有生力量,利用夜间秘密地将兵力和弹药补充上来,抓住战机反击敌人。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有一个展区还原了彼时坑道内的大致模样,身临其境仿佛可以穿越回70年前:坑道内空间狭小,空气稀薄,各种气味混杂,缺粮少水,战士们就用舌头石头上冒出的小水珠。

巩固已占领的表面阵地,敌军对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进行围攻。用炮火摧毁坑道口,用石头、麻袋、铁丝网阻塞坑道,再向坑道内投掷汽油弹、毒气弹、硫磺弹,企图将他们逼入绝境。

人多了空气稀薄呼吸都比较困难大小便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后方食物供应不上吃不上饭固然是个难题更为难的是没有水喝到最困难时喝尿也喝不上多年以后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回忆录里一段更为赤裸的真实坑道生活浮现了出来

不过“绝处”仍有“逢生”的机会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搭建的坑道展区中有一座志愿军战士的雕像蹲在石壁旁,端着一个小碗,等待石缝中淌下的水滴。

图片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搭建的无敌坑道展区中,一座志愿军战士接水的雕像 摄影/李治宏

这并非一个存在于想象空间的艺术创作相反它真实地定格住了15军45师一名卫生员的智慧

雕像的原型名叫陈振安在运送前方不断被抬入的伤员时他走到了坑道的最深处,仔细观察后发现里面的岩石壁是潮湿的。

陈振安用铁锹从石头中挖了一条缝,在缝隙下放了一个小碗等待不知何时会滴下的水珠一个上午的时间竟接满了一碗水紧接着他又将棉花沾上罐头里的油点燃把水加热给重伤员服用

一碗水放在平日价值不大但在上甘岭坑道内,它意味着活下去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特种兵”

坑道里氧气不足很多时候连点燃一盏小小煤油灯都是奢侈。

没有充足光线如何知道伤员哪里负伤了对于这个问题朱俊贤给出的答案是“靠摸”

朱俊贤是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的一名卫生员,谈起在坑道内作战的经历首先从老人回忆里翻滚出来的是“调动其他感官”

“必须找到弹孔才能有效止血接受采访时老人突然撑起了原本倚在桌边的手开始演示子弹可能带来的贯穿伤——屈臂状态下一颗子弹会射穿手腕最后停留在大臂上

一次队里的战友频繁拉肚子还伴有低烧为了尽快判断病情朱俊贤只得从排泄物入手“我先用鼻子闻然后用手去搓粪便发现里面脓状物”基于过往的经验,他判断可能是细菌感染导致的痢疾便对症下药控制住了病情。

对于卫生员来说看着陆陆续续从前线运坑道的伤员无法及时救治是一件心焦的事情而压在他们身上的除了缺水之外是缺药缺医疗物资构成的另外两座“大山”

当这些困难落到卫生员陈振安肩上时新的可能性又出现了

缺止血棉,他就把穿在身上的棉衣脱下抠出里面填充的棉花给伤员们用绷带不足他便和战友们一起顶着炮火,从被击毙的美军空降兵身上捡降落伞。伞绳背带、罩网,这些敌军手中助力进攻的装备成了坑道里特殊的救人工具

一名卫生员承担起了很多后勤工作,事实上,陈振安早就超越了一个卫生员的身份更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特种兵

后来,伤亡惨烈,坑道里的战友越来越少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陈振安也想加入战斗,但坑道内的伤员们一致要求留下他因为他在后方救治伤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样作为卫生员,朱俊贤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卫生不仅是救人也要懂怎么放炮冲锋枪手榴弹轻机枪我都能打挖坑道挖交通壕也要参加

一位军医因自己的和平理想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却在战火硝烟中救下75位战友,这是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情节而宫绍山对此的评价是“我们战士的事迹拍出来一定比他还要丰富得多

2020年,原创话剧《上甘岭》在上海首演更多平凡志愿军的故事从那个遥远的战场走了出来。

图片

话剧《上甘岭》剧照

“为什么要寸土必争因为在战场上的每一步退让反映在谈判桌上就成了敌军的筹码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李任执导了此剧为了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场景他和主创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浸泡在文字资料与亲历者的访谈录中

李任注意到后期由于补给和补充兵员不足“已经不再区分是什么兵种几乎所有人都要拿枪冲上第一线战场”这些人可能是一文书一名炊事兵又或是一名卫生员总之在战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特种兵”

“以苦为乐”

老兵朱俊贤更想强调的是积极的一面“坑道里确实有很苦的一面吃不到蔬菜很多人患上夜盲症,但战士们的情绪其实很高涨

坑道里的生活总是单一的朱俊贤记得很多时候战士们会从各个方向涌到一块儿围坐在一起畅想未来

有人说将来有机会要做英雄做钢铁战士另一人说我要像黄继光杨根思一样拿起炸药包冲进敌营......还有更多的憧憬是关于那个胜利的未来

“我当时说胜利之后我们一起去北京我要买一辆自行车骑到北京去有一个内蒙古的战士说我们离北京近要骑到北京给毛主席送奶酪旁边一个四川的战士说那我要带上腊肉送给毛主席”至今朱俊贤仍能回忆起这些细枝末节那是属于战场苦中作乐的时刻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坑道内喝尿液“绝境”也能被战士们戏称为喝“光荣茶”而这样的场景一直从真实战场延伸到了话剧舞台

“炊事员老马喝下一杯'光荣茶为整个队伍解决缺水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在最困难的时候喝尿应该是一个苦戏但观众看完都乐了”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是话剧上甘岭的编剧也是为剧中“老马”这个角色注入灵魂的人在他眼中“以苦为乐”的精神已经刻入了部队的基因志愿军战士最伟大的情怀,展现此种精神的场景也是整部剧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种生在骨子里的乐观化作一股力量带着战士们在精神上从绝境突围

19521125日,美军在这场争夺中失去了这个他们称之为“三角山”的地带重新被打回谈判桌前而卫生员陈振安的战果是救治了375名伤员后来伤员们自己不去请功却一致都要给他请功最终陈振安被授予了特等功臣二级模范荣誉称号。

像我们这个年龄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也是通过一些文艺作品感染了我们现在希望通过这种文艺作品的传承,让下一代也能够了解这段历史”黄宏从小在部队文工团长大而团里的前辈几乎都踏上过那片战场那些从战场上涌现出的事迹伴着他成长如今也成为了他笔下的故事当情节终于落到纸上时他感到“如释重负”

图片

话剧《上甘岭》海报

这是第一次上甘岭战役以舞台剧的形式被再度重现这些源自战场的鲜活人物落到舞台上的12号坑道”里就成了炊事员老马唯一的女卫生员林兰.......

图片

话剧《上甘岭》剧照。老马扮演者黄宏(中),林兰扮演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获得者黄兆函(右一)

“他们在20岁左右的年纪,选择为国捐躯,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诺,用最痛苦的代价换来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以他们必须被记住,忘记等于背叛,这就是这部剧的意义。”导演李任希望,这部剧发挥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年轻一代知晓这个国家从何而来,今后又将向何处去,他称之为“为了忘却的纪念”。

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即将于8月1日再度上演话剧《上甘岭》。同时,另一部围绕志愿军战士展开的大型话剧《英雄儿女》也将在这个月末拉开序幕,重回70年前,那些炮火连天的昼夜,那些关于坚守与信念的故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