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颖而出!清华的“韧性城市”方案火了!

 设计气象台 2023-07-20 发布于湖北

近年来,伴随着气候变化、疫情爆发等问题,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着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风险等问题日益增加。

所以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抵御、应对灾害的能力成了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

就在粤港澳创新合作示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北京清华同衡团队联合塔科玛以韧性城市为愿景,倾力打造出“南海沙洲,智汇城屿”这个惊艳众人的方案,并取得优胜奖。


 文末附超豪华韧性城市设计资料合集 

清华团队的韧性城市策略!

方案基于“未来城屿”打造可持续、可复制、高弹性、低影响的未来城市模块,并依托“共生之境、智汇群岛、多栖港城”三大设计策略,突破传统的圈层城市发展模型,形成蓝绿相织,产城镶嵌,海陆空相汇的城市格局。

他们的方案从四个“共生”来实现韧性防灾体系。

陆海共生:通过自然化水网和堤防,利用潮水动力,在咸淡交汇中,逐渐形成纳潮消浪的湿地,同时也营造生态过渡区,为候鸟与多样物种提供栖息之地。

城野共生:场地中央由海绵田园与湿地公园共同组成的雨洪调蓄系统。城区的雨水将被收集于海绵田园之中,净化后回灌田园,在鱼塘聚集区适当开挖形成湿地公园,其开挖土方用于建设,以提高城市下垫面高度,为汞站排涝减少压力。

江河共生:洪奇沥水道驳岸采用双层生态超级堤,外层打造红树林湿地,内层拓展堤岸为超级堤公园,在满足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同时,也形成了防风放浪的生态防护系统。

同时,团队还局部将堤岸改造为梯田式堤岸,在保证用地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生态效应。

水城共生:最后,他们在核心区构建末端河道,并结合绿色建筑,形成多个海绵体,从源头减少径流。

从外滩、河涌,再到里水,多层级的防护系统,既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安全,也提供了多样的共生之境。

除了防洪,韧性城市还需要...

在清华同衡&塔科玛的方案中,侧重讲的是防洪方面的问题。但如果你想系统地建设好韧性城市,那这几点必不可少。

1)重视灾害风险研究与安全韧性评估

在做规划之前,你需要开展城市风险的系统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还应对城市内高风险地区、脆弱地区应对灾害的安全韧性作重点评估。

同时,需要加强对城市灾害的历史研究,并且对多种灾害可能出现的重叠情景,对主要单一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和关联影响,进行分析。

2)基于安全韧性目标的布局优化与选址

要先优化大城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把“摊大饼”布局调整为组团式布局;引入大型绿带绿楔与风廊,减缓热浪、强降水的灾害影响,并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避灾空间。

3)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供应保障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大量人流聚集场所的建筑抗震加固。

针对大中城市高层住宅面临的消防隐患问题,要加强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能力建设。

当然,你也可以借鉴日本、 新加坡等国的国际经验,研究探索高层住宅灾害垂直逃生、救援通道技术。

4)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对策与措施

在城市的老城与新区之间,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面临的灾害风险和安全韧性短板各不相同,所以你应采取不同的防灾对策。

一些规模较小,难以完整配套的远郊产业园区和住宅区,要重点加强灾害防御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能力建设,保障外部交通联系,避免在灾害中成为无法接收外部救援的孤岛。

而老城区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较高,基础设施老化现象普遍,应重视房屋建筑质量和抗震抗灾能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更新维护,增加公共避灾场所。

最后就是城中村与城乡接合部,它们的安全韧性短板突出,应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和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集聚规模。

韧性城市作为一门学问,绝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的。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台长专门为你整理了这套超豪华韧性城市设计资料合集。

里面包含韧性城市规划案例、规范标准、专题研究等内容,一次性满足你所有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