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阳牛文化|耕牛助力军垦屯田不费百姓一粒米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7-20 发布于安徽

[编者按]颍州大地,沃野平畴,沟渠纵横,历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官方漕运通道。历史上,颍州曾是屯田(军屯、民屯)基地,先后开展了三次大的屯田活动。如三国魏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邓艾率部在汝阴兴修水利,开展屯田活动,留下了“古八丈沟”等历史遗迹;北宋景德年间,大理寺丞黄宗旦奉使颍州屯田,募民开垦耕殖,后又通判颍州;明代洪武年间,阜阳驻军“颍州卫”,以70%的军士在全境开展了屯垦种植活动,做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地方负担。上述屯田活动,无不使用牛类(黄牛、水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和牛耕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勤劳憨厚、不遗余力的耕牛,在屯田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屯田活动做出了重要奉献。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军攻克颍州(今阜阳市)。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皇太祖朱元璋“幸汴过颍”。他认为颍州是通往古汴州(今河南开封市)的枢纽要道,战略地位颇为重要,遂命随行的大将军李胜“置颍州卫……守之”(《明太祖实录》),并赋予了“三项”使命任务:即招辑流亡,劝民复业,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成立军事机构颍州卫,实行军垦屯田,减轻地方负担;修缮残破的城墙,加强城墙防御功能的

明清“颍州卫所”遗址

  颍州卫在军事上归河南都指挥使司统辖,隶中军都督府;颍州在行政上则属于凤阳府管辖,隶南京(南直隶)。同一地方军、政分属不同系统,且分属两省,使之“犬牙相制”、相互制约渗透,分别对其上级负责,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明代政治体制和军事建制刻意安排的一种重要特征。

  颍州卫(颍川卫)所衙署(指挥机关),位于北城西北隅(今建设街北端)。按照朝廷“一卫五所”制度和编制员额,颍州卫大抵有军人5600名,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为1120人。千户所下依次为百户所、总旗、小旗等。颍州卫古建筑今存,2013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卫所旗军,守卫地方、屯田生产是其基本职责。守卫地方城池的称“守军”,进行屯田生产的称“屯军”。屯军以屯田生产的收获供给自己与守军。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即常讲的“屯七守三”;内陆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即“屯八守二”。颍州卫属于内陆,按规定为每个军户授予一份田地五十亩,发给耕牛、农具和种子等农耕物资,还请当地有农耕经验的老农及农技人员,教导他们役使耕牛和农具耕种庄稼,并免除了军户的所有赋税。同时,密切军队与地方的关系,鼓励当地绅士和商人捐助军屯生产,对侵害暴虐屯兵利益的官吏予以严惩。这正如《明史·食货志》所记载的:“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理财通鉴——历代食货志》)

  颍州卫“设卫之初,卫户村落,卫田区段,皆有定所”(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四·食货志)。旗军屯田土地面积达地四千四百八十顷,涉及地域十分广泛。时颍州所属颍上、太和、亳县及颍州的四乡皆有屯军驻扎,但具体位置有多少处,旧志未载明。

 《王屯碑》(残)

  近年,阜南县焦陂镇政府征集有焦陂《王屯碑》(残),残碑发现于明末重臣张鹤鸣之子张大同的四石村遗址西侧。阜南文史专家范立功先生研究认为,焦陂自古多湿地沟塘,灌溉便利,明代颍州卫选择颍州南乡作为屯田处之一,《王屯碑》是军户屯田的珍贵实物资料。另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在颍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有个面积“自西至东二十里,南北可七八里”的“清陂塘”,“军民矛盾,而塘日湮为田”。说明这里也曾驻扎有军屯官兵。

  民国十四年《太和县志》(卷四·食货志)记载:嘉靖年间编审军册显示,颍州卫在太和县的屯兵“军户:三百二十五;口:一万六百七十二。”明万历年间编审军册显示,“军户:四百七;口: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颍上驻有独立于颍州卫的守御千户所戍卫屯田,所屯田地域等记载十分明确,广达43处。亳州(县)在洪武六年(1373年)降亳州为亳县,至二十二年(1389年)隶凤阳府颍州管辖,应有颍州卫屯军驻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原河南熊韬卫调亳县,驻扎东街之北,守御指挥同知方海创建,改武平卫。(明成化《中都志》三卷·城郭·军卫)此时,亳州始设武平卫,而颍州卫在亳州的屯军作出怎样的相应调整,未见记载。

明代的卫所驻军兵制,吸取我国历史上的屯田经验,寓兵于农,守屯结合,这是明代建军制度的一个特色。从理论上讲,使整个军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减轻了地方负担,在实践上也是有成效的。因此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

  耕牛,是屯田劳动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颍州卫在军屯中,使用成千上万头黄牛耕田,如同一辆辆“土拖拉机”,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耕牛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不遗余力的品格,在屯田效率的提高和粮食产量的丰收中,应有它们的特殊奉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