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明星竟是梨园子弟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早年的娱乐圈是戏曲和影视不分家的,

很多演员都曾经有过演戏曲的经历。

戏曲出身的演员,

眼神往往要比普通演员更加灵动,

身段也相对比一般演员灵活,

这是多年的唱念做打训练出的基本功。

如今,

活跃在戏剧影视舞台上炙手可热的明星,

不少是梨园子弟,

并且有的曾是专业戏曲演员,

在票友圈的知名度一点也不输给娱乐圈。

戏曲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童子功”,

还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和慰藉。

图片

/ 袁泉 王洛勇 /

京剧里出机遇

图片
图片

在话剧《简·爱》中,袁泉饰简·爱,王洛勇饰罗切斯特 摄/王小京

袁泉和王洛勇在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简·爱》中饰演了一对恋人,两人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的《简·爱》首演十周年纪念场,票房依然爆满。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在舞台上的演技都得益于早年学过戏曲。

袁泉在大众的眼中,一直保持着知性、清秀的气质。伴随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播出,“翻红”成为加诸袁泉最多的标签,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阅历让袁泉的美变得更有味道、更高级了。而这种美究竟源于何处?这离不开袁泉一段特殊的学戏经历。2018年,袁泉在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录制中,选择分享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来追忆自己曾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习的七年时光。

1989年,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要给湖北省京剧团代培一批学生,老师们就这样挑中了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袁泉。在京求学的那些年,袁泉和家人联系全靠书信,在学京剧的七年中,不知不觉攒了近300封书信。学戏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袁泉身材高挑,与生俱来的大长腿惹人羡慕,但在学戏过程中却屡屡受挫:其他孩子能轻易做到的动作,袁泉做不到。这个问题令她备感困扰,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如果再把左腿扳坏了,那就完了。基本功还是那样,丝毫没有进步,使了劲,还是够不到脑袋,完全进步不了,真有说不出的痛苦……”那段时间,每天吃完饭,袁泉都会去传达室看看有没有父母的信,父母字里行间的心疼和鼓励帮助袁泉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

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袁泉毅然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而不是中国戏曲学院。两所学校虽二字之差,袁泉却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据她后来介绍,选择戏剧缘于当时的她从心理上已经厌烦京剧,厌烦这种传统的一招一式重复式教学。在看了徐帆出演的话剧《阮玲玉》后,袁泉深受启发与感动。那颗年轻的心,渐渐发生了倾覆,她说:“我需要表演,需要有角色人物内心里复杂的体验与表述。”其实每门艺术都是相通的,京剧同样有深刻的内心碰撞和表达,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后来,袁泉能从有板有眼的京剧游刃有余地跳到活色生香的话剧,除了在于她冷静的面容之下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外,还来自早年修习戏曲的滋养。从1996年进入中戏以后,袁泉尝试了话剧、影视剧、歌曲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成功,被京剧陶冶的气质却依旧。

图片

在话剧《活着》中,袁泉清唱京剧《贵妃醉酒》片段 摄/高尚

被美国媒体评价为“百老汇百年奇迹”的王洛勇,1995年出演了《西贡小姐》男主角,成为百老汇舞台上的华裔第一人。一开始,选角导演并没有把这位中国演员放在眼里,当王洛勇提出要试演皮条客时,导演回答“皮条客是主角”。等到导演出题要求演员从汽车上摔下来时,别人都踌躇不前了,只有王洛勇凭借京剧功底直接翻身跳下汽车,震惊了在场所有人。事后他回忆说:“学过表演的,不见得有我跟头翻得好。没想到我小时候学戏的功夫还都用上了,而且还能把很多人'毙’掉。所以这也让我彻底明白了我能上百老汇舞台的原因。”

王洛勇出生于河南洛阳,11岁就背井离乡,到湖北的一所戏剧学院学习京剧武生。短短五年,他就掌握了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基本功。17岁时,因为对音乐的喜爱,他又来到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直到1981年,他顺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后留校任教。1985年,王洛勇远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戏剧学院深造,九年后终于演上《西贡小姐》主角。五年严苛的戏曲训练,促使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机遇来临时得以轻松取胜。王洛勇曾在媒体镜头前用英文熟练地念出《出师表》,开口就令人感到陶醉,其台词功力深厚可见一斑,这都要归功于那几年专业的表演训练。

图片

/ 何赛飞 /

剧终不能忘

图片

何赛飞是1986版电影《红楼梦》中的妙玉、电视剧《大宅门》里敢爱敢恨的杨九红,也是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之一。在何赛飞16岁的时候,越剧电影《红楼梦》《碧玉簪》放映,何赛飞看完后常回家给父亲学上几段,原本做文化工作的父亲看到她乐感挺不错,就支持她去报考越剧团。1982年何赛飞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后来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4年因出演越剧《五女拜寿》而一举成名。

由于读高中时才学越剧,何赛飞在圈内算是起步较晚的。开始学的是袁(雪芬)派,后来改学张(云霞)派。说起当年学戏,何赛飞回忆:“当年才20岁出头,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到上海跟云霞老师学戏时,她让我吃在她家,住在她家,当成是家人一样。”承蒙师恩,何赛飞学得极其认真,演出也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她唱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梁祝》等已经深入人心,普及率很高。

1986年参演首部电影《红楼梦》之后,何赛飞便正式涉足影视界。1996年凭电影《敌后武工队》获得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2001年凭电视剧《大宅门》获得中央电视台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十佳女演员奖”。投身影视后,大多数人认为她已经放弃越剧,其实,何赛飞一直没有离开戏曲行业,她时常参加地方义演,为越剧张派艺术培养下一代。何赛飞曾在采访中说道:“这些年我虽忙于拍影视作品,依然心系舞台。每个艺术流派的产生都不容易,继承更不容易。张派唱腔绝对是精良的,可要有人去学习、去推广,要有人组织运作。虽说我如今还会在舞台上唱些张派的段子,可整台大戏已经好久没演了。我真希望年轻人有能力将张派艺术传承下去。

图片

/ 戴春荣 /

中国舞台上最美好的卓文君

观众知道戴春荣,可能是因为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皇后”太让人印象深刻,却不知在这之前她还是一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972年,年仅11岁的戴春荣就开始进入西安市文艺战士训练班学习秦腔表演,凭着对表演的那份先天的灵气和后天努力,她渐渐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在表演秦腔的20多年里,她塑造出数十种经典角色,扮演的卓文君更是被评价为“迄今为止中国舞台上最美好的卓文君形象”。1988年,凭借《卓文君》戴春荣摘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香自苦寒来,戴春荣说:“学戏唱戏很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11岁才开始学戏,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阶段,我那时候身体已经有些硬了,每天要练功把筋拉开……有段时间每天都想着放弃,但每天都想今天先好好练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从给师哥师姐做配角,到后来基本都是女一号;从17岁开始当台柱子,到剧院里挂的演出牌子上都是她的名字,戴春荣撑起了每一场演出。观众越是喜欢,戴春荣越是严格要求自己。排练《孟丽君》时,她每天坐在台侧,偷偷向老师学习。等到排练场没人了,或者清早,或者深夜,戴春荣便提上靴子,一个人比画来比画去,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地练。说来《卓文君》的排练更为辛苦:“那时只是一门心思想要演好这个人物。这个戏,前后排了四年,排练、演出、修改,再排练、再演出、再修改,卓文君这个人物逐渐在我身上丰满起来。有时自己也搞不清楚,演出的时候我是谁,是戴春荣还是卓文君……”当时排练用的褶子,第一次穿上是新的,四年后已是条条缕缕,都是汗水浸的。戴春荣进入演艺圈后,没有丢下自己的秦腔艺术,她把秦腔技法巧妙融入到了影视剧的表演中,为自己所饰演的每位角色都增添了不一样的魅力。

图片

/ 李沁 /

差一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图片

李沁是苏州昆山人,而昆曲正是从这里发源。可能是从小听惯昆曲,学昆曲的念头早早就深埋在李沁心里。14岁的时候,李沁从老家昆山来到上海,开始将唱昆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进了上海戏剧学员附属戏曲学校,老师根据个人形象、条件来给这批孩子分行当,李沁专攻闺门旦。公演昆曲《牡丹亭》时,这位“杜丽娘”年仅18岁。没过多久,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来了,李少红导演的选角团队看中了李沁,想要她出演新版《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那时李沁年纪还小,自己做不了主。李少红就找到了她的家人,得到的答案是不行。原来父母觉得李沁还小,不适合踏入娱乐圈,并且还害怕女儿到了陌生的环境里不能适应,会有不好的后果。还好李少红导演没有放弃,最终说动了李沁的父母,同意她投入到《红楼梦》的封闭训练拍摄中去。

像李沁这样半路离开的,在同学们中算是特例,因为她学的是昆曲中难度最大的角色——闺门旦,而她所在的培训班20年才招一届,一届最多60人。李沁是班里50多个学生中唯一的闺门旦,并有幸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继承人。但对于当时的选择,李沁也不遗憾:“老师当时有点可惜,看到现在的我也特别欣慰。如今我走了另一条路,见识了不同的世界,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如今,李沁虽不唱昆曲了,但身上那股古典淡雅的气质却一直都在。学昆曲从小学一直到初中,正好跨越了她整个青春期,这也成就了李沁淑女的性格。昆曲的柔美、水磨调的婉转让李沁的心渐渐慢了下来,变得越来越安静。“唱一段《牡丹亭》基本上是三四分钟,唱得特别慢,演得特别柔,无形之中是一种气质的修炼和改变。”虽说少年时期的学艺经历苦,但给李沁带来独一无二的气质和内涵,对此后她的演艺生涯助力良多。

图片

/ 余少群 /

让人惊艳的“梅兰芳”

图片

十年前,余少群在电影《梅兰芳》中饰演风华绝代的戏曲大师梅兰芳,被誉为“惊艳的梅兰芳”。从自小熟悉的梨园踏入影视圈,初生牛犊,却把少年梅兰芳的聪明和野心都演活了。学唱戏曲好多年,遇上一个戏曲大师的角色,像是一场注定的缘分。而对于余少群来说,戏曲更像是他天生的喜好。回忆儿时往事,余少群透露,幼年时的戏曲熏陶应该得益于妈妈和隔壁家的阿姨。“我妈超级喜欢听样板戏,天天在家唱《红灯记》;隔壁的阿姨超级喜欢黄梅戏,天天在家放磁带和我妈唱对台,听着听着我就两样全都会唱了!”在一番抗争之后,余少群如愿进入艺术学校学习汉剧。有天分、肯努力,余少群在唱戏曲的时期,几乎把所有能拿的奖都拿了,并拜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门下,成为关门弟子。时至今日,对于陈伯华大师,余少群依旧非常敬仰:“成为陈老师的关门弟子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大的骄傲。”

图片

在话剧《风雪夜归人》中,余少群饰演京戏名伶魏莲生 摄/肖一

从戏曲演员到影视演员,余少群的转折并不艰难,但走得却并不容易。在出演《梅兰芳》后,余少群有很长一段的逆反心理和低潮期,但最终他走出了这段阴影:“戏曲,这两个字在我的生活中注定要占有很重的分量,重到直接影响到我今天和以后的生活。我骨子里就喜欢戏曲,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余少群即便是后来演了不少电视剧、电影作品,也从未放弃戏曲。有的人工作压力大时靠吃东西、看剧调节,而余少群的解压方式是听戏。“有一年在大连拍戏真的很累,翻到行李箱中一张我很喜欢的名家戏曲,播放一段,我觉得瞬间被治愈。”对于余少群来说,戏曲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还充分利用自己影视明星的影响力推广戏曲,平时拍戏再紧张,但只要和传承戏曲有关的活动都倾力参加。2018年,余少群组建了一个昆曲全男班演出《牡丹亭》,带动年轻人一起传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他还开通了网络微博和个人抖音,加强与粉丝互动,带领他们关注戏曲文化。他跟众多戏迷对唱表演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曾在抖音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图片
图片

文:王怡凡 赵文涵

编辑:文珊

排版:阳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