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之路,从老巴县启航

 细雨青衫 2023-07-20 发布于重庆

翻开老巴县的近代百年历史,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极其让人瞩目的事件之一。

在巴南区档案馆,存有丰富的留法勤工俭学档案,共7卷700多页。其中有一件1920年的珍贵档案,这就是“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册,上面清晰记录着近50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签名与印章,有邓希贤(邓小平)、冉钧、周文楷(周贡植)等。

图片“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册(巴南区档案馆馆藏)

这些档案,印证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巴县启航赴法国等地,走上追寻革命真理的道路。巴县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

从1912年2月开始,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同时设立留法预备学校,拉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序幕。从1919年至1920年,有20批约1600余中国学生踏上了法国。

图片
1913年5月30日,第三班俭学生赴法前留影纪念

位于大西南的重庆巴县,是怎么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呢?一是得益于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主要发起人吴玉章的积极推动。1917年2月,他回到家乡重庆积极奔走,各界给予了积极支持;二是军阀年年混战,广大人民水深火热,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洗礼的先进青年,他们要寻求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

聂荣臻回忆说:“我中学时期的兵连祸结事情,都使我感到苦恼……出路何在?我当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国去学点本事。”

1919年8月28日,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巴县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人热心发起,在童宪章、曾吉芝、朱芾煌、黄复生等工商人士及社会名流的捐赠资助下,倡导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1919年9月中旬,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

图片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旧址(资料图)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为部分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支持。川东道尹公署采纳了周文钦设立留学贷费的倡议,“初定留学生在省外者,人岁贷五十元至百元为率,国外岁贷百元至二百元为率,贷无息”。此款来源于地方的“中资捐”,仅巴县一地,“平年可达万元,盛年可达万两”。

1920年,周文钦任巴县教育会会长。为援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留学,周文钦与温少鹤及各界代表筹设了巴县贷费局,周文钦任总干事,为留学生筹措贷款。留学生享受的贷款,虽然被称为无息贷款,实际上不用归还。

图片留法巴县勤工俭学学生周文楷、陈家齐等34人关于呈请筹措留学贷费给巴县劝学所的呈(1921年12月1日)(巴南区档案馆馆藏)

四川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达412人),重庆则是四川留法勤工俭学最活跃的地区,占全川赴法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除省会成都之外,巴县本籍就有赴法留学生50余人,加上邓小平等外籍学生,巴县实为全川赴法人数最多的县。


邓小平于1919年秋同他的叔父邓绍圣一起从广安来到重庆,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时年16岁的他是100多名学生中年纪最小的。

图片

左:邓绍圣  右:邓希贤(资料图)

1920年7月19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结束了近一年的紧张学习,在重庆总商会举行了毕业典礼。经过考试和体检,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83名学生获准赴法,其中46人取得贷费资格。由于学校资金困难,一些青年学生只得通过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的帮助自费到法国。

据1920年9月14日《时事新报》登载的《前日赴法之大批学生》名单,江克明、邓绍圣、冉钧等为贷费生,邓小平、周贡植、胡明德等为自费生。邓小平赴法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元外,另自行筹集凑足300元,才得以成行。

图片1920年9月14日,《时事新报》关于邓希贤(邓小平)等留法学生赴法的新闻报道(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9月初,女律师郑毓秀应杨庶堪(杨沧白)和吴玉章邀请,在重庆积极倡导女子赴法勤工俭学。巴县的张雅南、潘惠春、朱一恂、朱一逊、张振华、李鸿铭等十名女生因此冲破封建束缚,乘船赴法。她们成为重庆妇女运动史上勇敢的先行者。

巴县学子的留法路,格外艰辛。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时许,邓小平和赴法同学们,在重庆太平门登上“吉庆”号客轮,从山城顺江而下到上海。在上海乘坐盎特莱蓬号船,横渡印度洋,航行40多天数千公里,最后抵达法国马赛。旅途环境恶劣,因为便宜他们坐的四等舱,光线黑暗,空气混浊,在船上备受歧视。

这些学生抵达法国后,不少人进入钢铁厂、煤矿、农场等地做散工、杂工,是体力活、很脏的粗活。邓小平、周钦岳等100多人相继在四川学生比较集中的克鲁梭钢铁厂工作,在高温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据周钦岳回忆,工资大致每日10法郎左右,仅够基本生活。

图片

邓希贤(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时的档案卡(资料图)

1921年初,法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货币贬值,生活费暴涨几十倍。学生们无工可做,无书可读,只得去华侨协社,每天领5法郎维持费,十分凄惨。艰难的生活,使中国学生看到了法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更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残酷和虚伪。

学生们组织发动了“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大家明白,勤工俭学难以改造社会,从此接受马克思主义、要求进行社会革命来改造中国的勤工俭学生越来越多。

1922年夏,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使得巴县人周贡植、陈家齐等一大批追求新思想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

图片

1924年7月,出席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后排(第二排)右三为邓希贤(邓小平),前排(第一排)右六为周恩来。(资料图)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要一页,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座丰碑。留法学生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吴玉章等人;有的人为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人民永远怀念的革命先烈,如赵世炎、傅烈等。

巴县的留法勤工俭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培养了优秀的领导人才,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领导人和坚强的革命战士,如巴县的周贡植、周维桢、陈家齐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图片

1924年8月12日周贡植于法国题字照片(来源:三峡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