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射雕,心属少年

 无犀之谈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初读射雕,年方二八,郭靖的淳朴和黄蓉的精明,最打动少年人。
再读射雕,大约是在弱冠与而立之间的某个年份,最喜欢药师的风度和七公的态度。
如今,正经八百的又来读射雕,书中的故事主线早就没了扣子和悬念,但依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重新看郭靖的淳朴,才知道这是人世间最大的童话,而黄蓉的精明,又有种近乎王熙凤的悲剧色彩,这一点,是岁月才能带来的味道,不是作者,亦不是读者的问题。
射雕应该算是金庸宇宙中最广泛流传的作品,但也可能是被质疑与批评比较多的作品之一,其中比较多的焦点都集中在人物的脸谱化上面。
但是,在我看来,年近半百的人,是不应该把射雕当成一部武侠小说来看的,而应当做一部童话作品来欣赏与享受,可以藉由书中人物重返少年时,陪着那个寄身草原的笨小子一岁岁的成长,只长到20岁,已经武功盖世,几乎天下无敌,到此为止,不要再继续发梦,合上尾页,醒来,继续人间的虚情假意,心中仍属着那个少年大侠。
当然,再过一会儿,你看起《神雕侠侣》,一定不要把大侠郭靖当成射雕中的同一个人。
否则,童话,就要变成童年阴影了。
我在二读射雕时已经明白,射雕是射雕,神雕是神雕,金庸先生说是连续性作品,但我们读者,尤其是成年读者,一定要当成各自独立的两部作品看。
同一个人物,在射雕和神雕中的人设是完全不同的,这不是先生的错,也不是读者的错,这还是岁月的错。
岁月让人在成长中,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