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刚练出精兵就被抽走,反复抽几次终爆发:请上级给我留点权力

 天下小粮仓 2023-07-20 发布于福建

1946年1月2日,粟裕很窝火。

连续策划了两场好仗,都莫名其妙地半途而废了。而且,华中野战军部队屡屡被抽调走,参与一些预料之外的战斗。

计划中止,兵力削弱,一代战神罕见地生了气,于是联名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曾山向中央并新四军军部致电反映情况。

上述几位联名者都是时任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张鼎丞时任华中军区司令,谭震林任华中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兼华中野战军政委(谭老板历来号称兼职大王,开国后一度是大将的有力竞争者,此时之职务亦可见一斑),邓子恢任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曾山时任华中局委员兼财委主任。

从这几位的职务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华中党、政、军、财几位一把手都联名了,份量相当重。

说得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吐槽兼要权。

一、粟裕对什么不满意?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多次说过,粟裕大将是谦逊纯朴、至善至淳之人,从不会因为俗名俗利动怒,近代以来少有的性格几乎完美的君子,是什么事把他逼得如此大动肝火呢?

这件事历来不见于各类通史和人物传记,笔者在《粟裕年谱》和《粟裕军事文选》中互相对比,发现了这件事的有趣之处。

粟裕刚练出精兵就被抽走,反复抽几次终爆发:请上级给我留点权力

粟裕在这封文电中,集中吐槽了三件事:

1.山东方面屡屡抽调华中部队,导致华中野战军兵力不足,无法打大仗。

2.中央和新四军以及华中军区多头指挥,粟裕的作战计划屡屡被破坏,无所适从。

3.没有战场机动处置权,事事须请示。

全文比较长,就不再摘转了,有兴趣的可去翻阅《粟裕军事文选》第二卷第13-14页,全文记录了粟裕向中央和军部吐槽的事情。

我们今天拆解分析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状。历来官方史书中不会过多描写这种细节,但最有意思最值得分析的往往是这些幕后的故事。倒不是去揭示什么黑幕,此事本没有什么黑幕,而是解放战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强如伟人,也有一个探索适应的过程,而非与生俱来地掌握着制胜密码。

这件事的源头,要说到1945年底的新四军整编及北移。罗荣桓奉中央之令挺进东北,将山东大部主力带走,泛海北渡,到东北开辟新世界去了。留下的部队不是很多,只剩鲁中、滨海、胶东等几个军区部队,还有两个多主力师。

国民党军趁机大举进入山东,山东人王耀武坐镇济南,和青岛国军东西呼应,企图拿下整个山东。与此同时,薛岳还率主力在鲁南苏北活动,企图切断山东和华中的联系。

新四军北移后,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津浦路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为保证击退国军进犯,不断抽调华中部队北移。

其中华中部队两部主力,叶飞一纵和韦国清二纵都相继入鲁。

接着又把新四军七师调入山东。

粟裕在1945年10月部队北调之初,就开始不满。

起初不满的并不是抽走部队,而是打乱原有建制。

原来北调之时,除了黄克诚三师保持原有建制到东北,其他到山东的部队,都不是按师来的。

像叶飞一纵的3个旅,分别来自苏浙军区和苏中军区。

韦国清二纵,则分别来自新四军二师和四师。

新四军七师北调部队也打乱了原有建制,老七师只留了一个旅,另把两路地方部队新编为两个旅,凑出来一个师北移。

粟裕很不理解这种做法,七拼八凑式的部队,平时在老苏中根据地活动没问题,现在开到山东准备打大仗,这种临时凑的班子、部队很不好协调。

粟裕的军事嗅觉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无人与粟裕在思想上等量齐观,并不理会粟裕的意见。

粟裕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中央发电,要求不要过分打乱建制,并称,我这是冒了本位宗派主义的嫌疑,请中央一定要体谅。

毛主席体察到了粟裕的苦心,回电颇有艺术,一是尽量不再分割原有建制,二是王必成的二旅暂不北调。

第一点是公开回应,第二点其实是照顾粟裕的情绪,把本来想调到山东的王必成旅留下了,王必成何许人也?粟裕一师三个旅长,叶飞、王必成、陶勇,调走了叶飞,就不能再抽粟裕的老本儿了。人家练出来的精兵,练好一旅抽走一旅,这放谁身上气也不顺。还得是毛主席,真正能体会到粟裕的难处。

中央这么照顾,粟裕还有什么不满呢?

二、两仗都泡了汤

保持建制,兵力合理分配,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打胜仗。

当时中央在华东部署了两大重点任务,一是保住苏南江北,二是控制津浦路。

哪个更重要呢?都重要,保住苏南江北,意义在于把国民党军压制在江南,使其无法破开华中我军根据地的大门。控制津浦路,则是阻止江南国军北上争夺山东。

在都重要的情况下,难道就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吗?

粟裕身处苏中,对苏中的危机感受的更直接,他历来是主张先拿下苏中,对津浦路战役则始终不怎么感冒。

粟裕刚练出精兵就被抽走,反复抽几次终爆发:请上级给我留点权力

为什么呢?

津浦路太长了,国军控制了徐州、蚌埠、南京几大要点,运兵太方便了,而且陇海路上又有郑州这个强大的行营,可以随时支持津浦沿线。

粟裕认为应该先控制陇海路东段,也就是徐州以东的铁路线,这条线南北两面都有我军的强大力量,而且距离相对较短,好下手,好控制,不像漫长的津浦线那样处处漏风。

不过粟裕当时远在苏中,对陇海线东段的情况知之不多,没有向新四军军部和华东局提什么意见,只以手中掌握的部队试探性地去打陇海东段。

结果就出问题了。

新四军军部和华东局认知不一样。

简单地说,就是以陈毅为主导的津浦路野战军,和以饶同学、张云逸为主导的华东局、山东军区(后为华东军区)意见不一。

陈毅始终把重心放在津浦路作战上,饶张则希望尽快解决苏北鲁南薛岳所部的威胁,因为当时华东局驻地在临沂,他们对那里的情况感受更直观。

他们意见的不一致,直接干扰了粟裕的作战计划。

先是饶张叫停了粟裕一次作战行动。

1945年10月粟裕正准备打高邮,卡扬州。饶张突然命令华中野战军抽出两个旅的主力到盐城参战。粟本来有可能提前得手,拿下高邮,结果因为这次行动而泡汤。

1945年11月,粟裕打下高邮几个据点后,准备趁机打泰州,将苏中南面门户彻底掌握在己。陈毅突然来电,调走一个纵队到淮北去加参加津浦路作战行动。粟裕被迫再次中止。一个月后虽然拿下高邮,但全取江北几大要点的战役企图化为泡影。

后来李默庵之所以能大摇大摆从江南调兵过江,与此不无关系。

短短两个月之内,粟裕先后接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和陈毅三个方面的命令,三个命令互不统一,粟裕能不烦恼生气嘛!

而且陈毅还一再向华中要兵,再要调一个主力旅到山东作战。粟裕实在受不了,就向中央发了那封吐槽电。

粟裕的核心要求,其实是要中央给自己留点权力,至少在前线应当有一定的临机处置权。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认知分歧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没有统一事权。

当时华东方向事实上有三个权力中心。

一是饶张主导的新四军军部、华东局、山东军区(后改为华东军区),这是华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是陈毅领衔的山东野战军,担当了山东作战的绝对主力,话语权非常高,而且陈毅职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兼山东野战军司令。

三是张鼎丞、粟裕、谭震林、邓子恢等主导的华中局、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实际灵魂人物是粟裕,担当了苏中、苏北的全部作战任务。

各方都有自己的战略任务,都有一定话语权。而且指挥关系比较乱,出现混乱太正常了。这是从抗日到解放战争过渡的正常现象,不用阴谋论。

正是粟裕的这次斗胆直陈,使中央意识到了问题,作出了调整。

毛主席明确了指挥关系,1月4日回电称,此后华中部队军事上只受陈毅指挥,军委的命令也是通过陈毅下达。

这才暂时克服了指挥混乱、事权不一的问题。

那么另一个原因呢?对战争走向的认知转变问题。

三、粟裕的转变有多快?

相信对新四军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有一个感觉:新四军编制太杂太乱了。

除了七个主力师之外,各军区部队,独立旅,各种支队,太多太杂,不经过专门的梳理根本搞不清楚。

不是新四军没有统一组织的能力,而是华中抗日局面,导致新四军必须这么搞。因为日伪军力量太强大,江苏一省又是千里大平原,无险可守,新四军不敢集中大规模力量,以免被日军集中歼灭。

所以东一块西一块,南一块北一块,要多零碎有多零碎。尤其与八路军一对比,就显得更零碎。

这没有错,是时代的产物。

陈毅、粟裕、小饶同学、张云逸等人,都适应了这种形势。

然而抗战胜利后,形势马上发生了急剧变化。国民党军不断派主力向江苏安徽山东挺进,规模化作战的时代来临了。我军还能照以往的模式来打吗?我们是后见者,当然知道这不行,需要转变,需要尽可能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新四军中只有极少数人从全军大动向中约略地感知到形势在变化。黄克诚、粟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黄克诚的意识比粟裕都超前。

黄老著名的抢占东北电报,从全国大局的角度出发,提出要调集更多兵力到东北,将黄老的大局观展现的淋漓尽致。粟裕没有做这方面的建议。

当然,黄老的建议只是战略层面,在战役层面还没有提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意识, 这是他不如粟大将的地方。

粟裕从中央的兵力调动方向上,明确感知到战争形势在变化,不止一次提出华中野战军要集中主力集中主力集中主力,极力扼住国民党军向江苏北部进犯的趋势。

如果粟裕当时就是华东全局的军事负责人,可以肯定地说,保苏中、破津浦路、打通苏北鲁南这三个任务,他必然会舍其二,留其一,集中山东八路军剩余部队和华中新四军,致其力于一域。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粟裕地位比较低,连华中军区司令员都不肯当,非要上书中央力辞司令,推荐张鼎丞当一号首长,自己当军区副司令兼野战军司令。

客观地说,粟裕让出去的不止是职务和地位,而是对华东战局的影响力。

有些时候,谦虚真不一定是好事,特定局面下,当仁不让才是对的。

粟裕刚练出精兵就被抽走,反复抽几次终爆发:请上级给我留点权力

明确了指挥关系之后,饶张主导的党政和军区系统退出军事指挥,专心经营党政和后勤补给及军区建设等工作,华东实际上形成山东、华中两大股主力独立作战的局面。

粟裕摆脱了指挥上的混乱和制约,很快以有限兵力在苏中打出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再往后,经过一年的阵痛和调整,华东各部终于在主客观形势综合作用下融为一体,从此进入华东野战军时代,粟裕的军事天才终于不受制约地绽放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