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麻烦”别人

 醒读哲学 2023-07-20 发布于安徽

作家金惟纯说:

“十年前有人采访我,我就是三不原则:不找别人麻烦,不被别人找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

开始觉得还比较舒服,但后来发现,虽然没有烦恼,但是也不开心,活得很孤独。”

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少麻烦别人,少给人添乱。

直到后来才发现,虽然没了人际烦恼,但也没了人际关系。



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于丹小时候随父母搬到一个新地方居住,左邻右舍都是陌生人。

平时在楼道里遇见了也不说话,甚至还带着一丝敌意。

一天,母亲带着她到隔壁邻居家去借盐,她以为家里的盐用完了,哪知回家发现,厨房里还有好几袋。

过了几天,乡下的亲戚送来几只老母鸡,母亲收拾干净后就给隔壁送去了。

还有一次,母亲到楼下邻居家去借葱,但其实家里明明躺着一捆葱。

后来,父亲单位发了两箱刀鱼,母亲就搬了一箱送给了楼下邻居。

慢慢地,左邻右舍、楼上楼下的人都跟他们家熟悉了,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总会想着给他们家送来。

于丹看在眼里,也终于想明白了母亲故意借盐、借葱的原因。

若不是母亲主动去麻烦别人,邻里之间可能依旧是互不往来的陌生人。

而麻烦,就是开启一段关系的钥匙,它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有了联系。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向人请教或是求助的人,往往更有人缘。

因为,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理诉求,你的求助恰巧给对方带去了心理满足。

所以,不要怕麻烦别人,你的麻烦并不会令对方生厌,反而会成为彼此关系的催化剂。


感情,是麻烦升温的

张爱玲在香港任职时,为躲避书迷的打扰,常常跑去邝文美家里,而邝文美每次都热情招待。

邝文美在生活中遇到困惑,也会去找张爱玲倾诉,张爱玲总会不厌其烦地为她排忧。

后来,张爱玲远赴美国,为照顾生病的丈夫,生活十分拮据,她便写信向邝文美求助,请她当编剧的老公帮忙发表、出版作品。

而他们夫妇每次也都尽心尽力地帮她张罗作品。

邝文美晚年时,常常受病痛折磨,她便写信向张爱玲倾诉,张爱玲也会及时回信安抚。

四十年间,他们通信达六百多封,超过四十万字。

张爱玲暮年时,身体每况愈下,担心时日不多,便提前将财产安排到邝文美夫妻名下。

刘仪伟说:人本来就活在千头万绪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中解决问题,在麻烦与被麻烦之间加深感情。

越是朋友,越要舍得麻烦对方。

如果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麻烦你,两个人的生活就慢慢变成了平行线,没有交集。

《蜗居》里有句台词:感情这个东西,你就得常动。越动就越牵扯不清,牵扯不清就会烂在一个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就生分了。

一段不愿麻烦彼此,两不相欠的感情,必是不长久的。

你有困难,担心给我添麻烦;我有需求,担心给你增压力。

久而久之,亲密朋友变成了普通朋友,普通朋友慢慢没了联系。

世间情,若不相欠,怎会相念;若不相念,怎会相见。

只有彼此麻烦,才会彼此依赖,彼此依赖,感情才会恒久不变。


人脉,是麻烦打造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刚进入职场时,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老大哥。

在当时的任正非眼里,老大哥是可望不可即的成功人士。

一次,任正非为了做成一单业务,不得不硬着头皮联系老大哥。

忐忑的他,本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没想到老大哥一口答应下来,谈成了棘手的大单。

逻辑思维的CEO脱不花,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她17岁辍学,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当实习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了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湛祥国的讲座,还拿到了对方的名片。

后来,她实习的公司接到一个企划案,因为同事的想法与湛祥国讲述的内容有出入,她与同事产生了分歧。

同事刁难她,把企划案的方案交给她来做。

无奈之下,她拨通了湛祥国的电话,诚恳地求助。

湛祥国不仅没有拒绝,还约她面谈,给了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社会学家海蒂·格兰特说:

“我们总害怕麻烦别人。但现实是,无论是当代的工作,还是当今的生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他人的帮助。”

很多时候,优秀的人不会主动出现在你身边。

如果你能够靠近,又畏首畏尾,不敢开口去麻烦别人,很可能就会失去结识大佬的机会。

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是留给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懂得麻烦别人,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英国诗人约翰·那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都无法自全而活。

独处只适合自我修炼,想要成事,就必须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而这一切都需要靠彼此麻烦,相互成就来实现。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适时适度地麻烦别人。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掌握“麻烦”的智慧,成就理想的人生。

 / 醒读君说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