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历史典故:王懿荣的“钦命办理山东登州团练”木质关防

 胶东故事会 2023-07-20 发布于山东

“关防”,是在阅读明清史料时常能见到的一个概念。

关于其具体含义,《辞海》的解释为:关防,印信(一种)。始于明初。明太祖为防止群臣预印空白纸作弊,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明代所行长方形、阔边朱文的关防,即由半印的形式发展而成的;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清制,正规职官用正方形官印称“印”,临时性派遣的官员用长方形官印称“关防”。

上述内容如果通俗理解就是,“关防”也是明清官员使用的一种印信,只是跟常规官印有些不同。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除了形状不同、对应的官职性质不同外,“印”和“关防”所用的印泥也有区别,前者使用朱红印泥,后者一般使用紫红色水。

根据《清史稿·舆服志》的记载,关防皆“直纽”,以铜制常见。不过,铜也是金属材质,铸造比较耗时间。因此,遇到紧急情况时,清廷亦会采取权宜之计,让官员使用“木质关防”。清末胶东著名历史人物王懿荣(登州府福山县人,出身于古现王氏家族,最早发现甲骨文)在奉命办理登州团练事务时,就曾持有一枚木质关防。

此事具体发生在光绪二十一年。彼时,甲午战争已经爆发,日军铁蹄踏入山东半岛。王懿荣爱国心切、情系故乡,以一介文官(在南书房当值兼署国子监祭酒)身份向朝廷请缨抗敌。当年正月,清廷下诏同意派王懿荣回籍办理登州团练(时任翰林院编修莱阳人王垿,翰林院检讨黄县人王守训随同办事)。由于战事紧急且为临时差遣,王懿荣在办理团练期间所使用的就是木质关防。

根据《王文敏公懿荣年谱》的记载,这枚木质关防上刻有“钦命办理山东登州团练”的字样。王懿荣从当年正月至六月,持有关防共半年时间。期间,他多方筹措,整修防备。可惜因清廷中途求和而未派上用场。

战事结束后,王懿荣的差遣终止,重新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当年六月十六日,王懿荣由烟台启程北上,二十日回京覆命具疏谢恩,并奏请注销了这枚“钦命办理山东登州团练”木质关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