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韶乐舞的“两创实践”与“金声玉振”的当代回响

 淄说淄话 2023-07-20 发布于山东
“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提到韶乐,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那悠悠千年的泱泱齐风?还是那美妙得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音律?
今年五月份,在山东理工大学“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齐国雅乐研究成果汇报展演现场,五十名师生再现《将归操》《龟山操》《周公之琴舞》及孔子《诗经》中齐风11首的音乐风貌,观众聆听到了穿越三千年时光的弦歌齐乐。在这悠悠韶乐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历史的流转,感受到文化的脉搏。
韶乐,传为舜帝所作,三千年前,周公旦礼乐治国,姜太公受封齐地后“因俗简礼”,韶乐与东夷音乐融合发展为“齐韶”。历代韶乐的延续传承,把韶乐在中国乐舞史上的地位推崇到极致,被誉为“华夏第一乐章”。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古都临淄,高昭子门下闻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留下“既尽善矣又尽美矣”的赞叹。
但是,随着目前国内音乐理论体系已全盘西化,中国传统的记谱方式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和掌握,曾经的华夏第一乐章——“韶乐”及其经典代表“齐韶”面临永久失传的危机为了让这古老的乐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的一批专家学者已经为此付出了七年的努力。
项目组成员联合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多家部门,进行齐韶乐挖掘、整理、传播、应用的“两创实践”。他们以传统为依据、以当代审美为依托的后现代改编,实现了齐韶乐舞的凤凰涅槃,奏响 了“金声玉振”的当代回响。该项目从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学术论证、跨界融和、传播应用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两创”实践的成熟路径,让 “华夏第一乐章”——齐韶乐再现辉煌!
齐韶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复现凝结着多位专家学者的心血。它的复现,对于弘扬中华文化,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淄博是齐国故都,也是齐文化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在悠扬的齐风古韵中。座落于淄博的山东理工大学,拥有完整的与齐文化相关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布局,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平台群落。他们依托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牵头成立校地共建的齐国雅乐研究中心,从考古学、音乐学、美学的角度,科学探索齐国音乐所运用的律学原理和乐器制造工艺,深度挖掘、创造性复现齐国韶乐。

七年来,项目组先后建成了资料数据库、搭建传承体系数字化共享平台,根据出土文物对文物编钟编磬进行测音、复原出了“韶乐”核心内容——齐律。并逐步完成古琴、瑟等乐器制作,画出“齐风服饰”设计图,完成了“琴瑟和鸣—孔子适齐,弦歌不断”剧本、音乐总谱创编,同时还创编出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齐韶乐舞。
齐韶乐的再现与展演,突出科技、文化创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为淄博的文化旅游增色。成立弦歌乐团、雅乐乐团,培训先秦古代礼仪和弦歌演唱队伍,将齐韶复现、蹴鞠文化传播、弦歌演唱等传统文化与各种沉浸式体验、重大活动展演相结合,组织人员参加齐文化开幕式演出、助力舞剧《齐风甫田》巡演,他们终于将 “尽善尽美”的韶乐重现在舞台上。
齐韶乐舞的“两创实践”项目的落地推广也为淄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在这里,闻韶而乐,随韶而舞,听韶乐,吃烧烤,陶醉在雅乐与肉香中,不亦乐乎。“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齐国雅乐研究成果汇报展演,被多家媒体平台争相报道;蹴鞠迎取圣球仪式和韶乐实景展演让300万人次领略传统音乐魅力,为淄博带来了千万级流量“齐韶乐舞、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对外交流”在齐文化与蹴鞠文化的传播中,复现的齐韶乐实实在在为淄博文化旅游赋能。
齐韶乐在研学、游学中的应用推广,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齐文化博物院打造的研学项目 “齐有此礼”,让学生学习音乐和礼仪,通过研学、游学等系列活动传播中华礼仪和蹴鞠文化。目前“齐有此礼”研学项目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研学品牌,每年吸引约计10万人次参与,同时为影像、影视、数字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礼乐”作为日常成人礼、婚礼、宾礼和寿礼的核心消费项目引资潜力巨大,相关的多项文创产品年销售量也非常可观
齐韶乐,是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通过文化“两创”实践,它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在淄博这片飘着烧烤香气的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留下了“金声玉振”的当代回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