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说苑·建本·伯禽与康叔封朝于成王

 一中大语文 2023-07-20 发布于福建

伯禽与康叔封朝于成王[注],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康叔封与伯禽见商子,曰:“某某也,日吾二子者朝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其说何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阳?有木焉名曰桥。”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阳,见桥竦焉实而仰,反以告乎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梓。”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阴,见梓勃焉实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者明日见乎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安见君子?”二子对曰:“见商子。”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病,是以泣也。”故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注]伯禽,周公之子。康叔封,周公之弟。周公是成王的叔父,当时执掌朝廷大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B.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C.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D.汝不闻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见周公”与文中“不见于色”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B.三笞,三次被鞭打。笞,古代也指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部的刑罚。

C.趋,小步快走。文中指伯禽与康叔封见周公的心情很迫切,顾不得礼仪。

D.“使人谢孔子”与“哙拜谢”(《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禽与康叔封去朝见成王、拜见周公时,因礼节不周三次拜见周公三次被责罚,康叔封于是提议二人一起去拜见当时的贤人商子,请他出主意。

B.商子让伯禽与康叔封去看南山的桥树和梓树,然后告诉他们,桥树和梓树分别体现了为父之道和为子之道;受到启发后,他们再拜见周公,受到了礼遇。

C.曾参锄草时不慎挖断了瓜的根,父亲见了很生气,用大棒将他打得昏死过去;醒来后,曾子先向父亲道歉,后又弹琴唱歌,想以此来取悦父亲。

D.伯俞挨打后因没感到疼痛就哭了,这是因为他觉得母亲已经身体衰弱没有力气了;作者据此认为,面对父母生气,最好的态度是让父母哀怜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

【参考答案】

1.B    2.C    3.C    

4.(1)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教训我,该不会伤着了吧?

(2)他的母亲问道:“以前打你的时候,不曾看见你流过泪,今天你流泪是为什么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凡是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是他父亲想要找他来杀掉,从来没有找到过。小木杖打他就等着挨,大木杖打他就跑掉,以逃避他父亲的暴怒。

“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CD。

“在侧”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小棰则待”“大棰则走”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前者为“拜见”后者为“显露、流露”。句意:拜见周公。/不流露出不满的神色。

B.正确。

C.错误。“文中指伯禽与康叔封见周公的心情很迫切,顾不得礼仪”错误。“趋”,按照古礼的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

D.正确。前者为“问、询问(另说为谢罪)”,后者为“感谢”。句意:便托人询问孔子。/樊哙拜了拜表示感谢。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想以此来取悦父亲”错误。原文“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的意思是曾子弹琴唱歌,是想使父亲曾皙听到他的歌声,使他知道自己身体平安无恙,是想以此让父亲宽心,而不是取悦父亲。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曩”,刚才;“教”,教训;“得无……乎”,恐怕……吧,该不会……吧;“疾”,受伤。

(2)“笞”,打;“未尝”,不曾;“何”,为什么。

【参考译文】

伯禽与康叔封去朝见成王,拜见周公,三次拜见周公,三次被鞭打。康叔封面有惊恐之色,对伯禽说:“有个叫商子的人,是个贤人,我与你去拜见他吧。”康叔封便与伯禽前去拜见商子,说:“我们是姬封和伯禽,前日我二人去朝见成王,拜见周公,三次拜见周公,被鞭打了三次,这是什么缘故呢?”商子说:“你二人为什么不一起去终南山的南边看看?那里有种树名叫桥。”他二人便前往终南山的南边察看,看见桥树巍然耸立而结实高大,回去后使将所看到的告诉了商子,商子说:“桥树,表现的就是做父亲的道理啊。”商子又说:“你二人为何不一起去终南山的北边看看?那里有种树名叫梓。”他二人便前往终南山的北边察看,看见梓树勃勃生机而结实低矮,回去后便将所看到的告诉商子,商子说:“梓树,表现的就是做人子的道理啊。”他二人第二天便又去拜见周公,进门后就小步疾走,上堂后就跪拜。周公抚摸着他们的头,慰劳他们,让他们吃东西,然后问道:“你们是见到了哪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二人回答说:“见到了商子。”周公赞叹说:“商子真是品德高尚的人啊!”曾参在瓜田锄草,误断了瓜的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举起大棒打他。曾参扑倒在地,过了一会才苏醒,他很快爬起来,上前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教训我,该不会伤着了吧?”他退下后便弹琴唱歌,想使父亲曾皙听到他的歌声,知道他身体平安无恙。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告诉他的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什么罪过,便托人询问孔子。孔子说:“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凡是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是他父亲想要找他来杀掉,从来没有找到过。小木杖打他就等着挨,大木杖打他就跑掉,以逃避他父亲的暴怒。如今你却把身体给父亲等待他暴怒,站在那里不躲开,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哪样的不孝比这更大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死天子的百姓,那罪过该是什么?”凭着曾子这样的人才,又是在孔门的弟子,有了罪过自己还不知道,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是困难的啊!伯俞有了过错。他的母亲鞭打他,他无声地流泪。他的母亲问道:“以前打你的时候,不曾看见你流过泪,今天你流泪是为什么呢?”伯俞回答说:“以前我有了罪过,挨打时都感觉到疼痛;现在母亲年老体衰,打起来不能感到疼痛了,因此流泪。”所以说:父母对你生气,你不记在心上,不流露出不满的神色,深刻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使父母哀怜你,这是最好的态度;父母对你生气,你不记在心上,不流露出怨恨的神色,这是较好的态度;父母对你生气,你记在心上,呈现出怨恨的神色,这就是最不好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