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味子,养五脏,益气、生津、除热、缓解虚喘、心悸、失眠、多梦、久咳、自汗、盗汗、遗精、滑精、腹泻、拉肚子、泄泻不止;

 咸鱼片 2023-07-20 发布于广东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是一种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属木兰科。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同时代医家汪机则提出“五味治喘咳,须分南北,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五味子为传统的正品药材,作用更好,粒大,肉厚,味浓,光泽油润,主要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或”川五味子“,品质较差,主产于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属于一种补气类的中草药。

五味子历史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个青年叫苦娃,自幼父母双亡,靠给一个姓刁的员外放牛做杂活度日。这个刁员外尖酸刻薄,根本不把苦娃当人看待,给他吃的是气味难闻膄掉的猪狗食,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补丁衣,稍有疏忽,便是一顿毒打。几年下来,苦娃积下了一身病,骨瘦如柴不成人样,而刁员外却对苦娃的病置若罔闻,不但不给苦娃治病,还每日逼他硬挺着干活。
一天,刁员外看苦娃的病越来越严重,连走路都没有了力气,就派人把他拖着赶出了家门,将苦娃扔在很远的树林子边的草地上。筋疲力尽、气息奄奄的苦娃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这时有一只喜雀从远处飞来,衔着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待苦娃一觉醒来时,只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小树,藤蔓相连、郁郁葱葱,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挂满枝条。苦娃正饿得难以忍受,便随手摘了一串果子塞进了嘴里,只觉得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他越吃越想吃,一气儿吃了半个多时辰,只感到精神焕发、气顺心畅,一身的疾病也顿觉全无。
数年后,“五味之果”,长满了长白山脚下的沟沟壑壑,穷人们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吃了五味子就百病消除。因这种果子具有“五种味道”,所以人们就将它取名为“五味子”。
五味子的药用部分为果实,一般在8~9月果实成熟呈紫红色时即可采收。北五味子质比南五味子优良。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内含种子1~2粒,呈肾形,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南五味子药材与北五味子相似,惟果实较小,直径3~6m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色,干瘪肉薄,应注意辨别。
采下的果实放在阳光下晾晒,若天晴无雨,经夜露再晒,干后油性大,质量好。如遇连阴雨,可进行烘干,温度不宜过高,防止挥发油散失,变成焦粒,降低质量。晒干和烘干的标志以手握有弹性,放开能恢复原状为宜。晒干或烘干后去掉果柄、杂质,放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史料记载,清朝光绪皇帝遵循孙真人之训,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上则滋源,下则滋肾。用五味子八两,浸半日,煮烂去渣,熬成饴加蜜收膏,以作强身补益。

五味子功效作用

五味子首载于《尔雅》,云“,云“菋,荎蕏。注:五味也。”中医认为,药物的味道有五种,即辛甘酸苦咸,如《黄帝内经》云:“酸人肝,苦人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而五味子因果实具有这五种味道,故名,《抱朴子》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唐代《新修本草》解释为“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宋代苏颂云:“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五味子之五味兼备,而酸独胜,用其收敛可止之性,止咳、止喘、止遗、止汗、止泻。其异名还有会及、玄及(《名医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等。

其药性酸、甘、温,入肺、心、肾经,具有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名医别录》增入“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药性论》补入“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补肾,辛、苦人心而补肺,甘人中宫益脾胃。”“收肺气”,“治嗽以之为君”“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李世材云:“五味子人肺、肾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痨,益气强阴。”《日华子本草》谓其“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豚,冷气,消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金元时期的医家则明确提出本品有敛肺、补肾、生津之功效。
日本人《和汉药考》曾美其名为“嗽神”。《伤寒论》中说“凡是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黄昏嗽”是属肺虚气逆兼挟虚火,黄昏阴盛发动所至,用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更灵。汪机则明确提出本品“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本草备要》总结五味子“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气散大”。
这些都是历代医家对五味子性味的解释,古人认为,五味子所主病证有五味俱全养五脏的说法,其主要作用就是收敛,治疗各种滑脱病证,包括汗、尿、精、便、带,如自汗、盗汗、遗尿、尿频、遗精、滑精、久泻、久痢、带下过多等,也就是说,除了出血证外,均可以选用之,因此其收敛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古方中将其作为治疗汗证、滑精、泻痢的主药。对于上述五味子功效的表述,可以就用收敛固涩简言之。故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

益气生津

五味子酸甘,既能益气,又能生津。气津两虚,而见倦怠乏力、短气心悸、口渴自汗等症,常与人参、麦冬配伍,以增强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力,即《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若夏暑耗伤气津、困乏无力、无气以动者,可与黄芪、人参、麦冬、黄柏配伍,益气生津、清热(《本草品汇精要》);或与藿香、孩儿参、麦冬等药配伍,益气生津、消暑。若气虚不能生津所致消渴者,可与黄芪、生地、麦冬、天花粉配伍,益气生津止渴,如《普济本事方》黄芪汤。

敛肺滋肾

五味子既能补气益肺肾,又能敛肺止嗽定喘。若肺虚久咳者,常与人参、黄芪、紫菀配伍,益气敛肺止咳,如《永类钤方》补肺汤。
若肺肾两虚、喘咳不止、气短乏力者,配伍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品,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如《张氏医通》七味都气丸。若寒饮喘咳、反复发作、肺气耗伤者,常与干姜、细辛、茯苓、配伍,温肺化饮,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若内有寒饮、外感风寒而致咳喘者,常与干姜、麻黄、细辛等药配伍,温肺化饮、外散风寒,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固表止汗

五味子味酸甘,既能益气生津,又能收敛止汗,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配伍应用。若气虚自汗出、动者尤盛者,配伍炙甘草、党参、麻黄根等药,益气固表止汗,如敛汗固表汤。
若阴虚盗汗者,与熟地黄、山茱萸、麦冬配伍,如《医级》麦味地黄丸;或配伍山茱萸肉、五倍子、牡蛎,养阴敛汗,即双五萸肉汤。亦可用本品配伍麻黄根、牡蛎、霜桑叶内服或粉扑用,治疗自汗、盗汗,也有一定疗效。

固精止遗

五味子善于补肾涩精,常用于肾虚精关不固的遗精、滑精,单用同蜜熬膏服用即效;或与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配伍,即《医学入门》五子衍宗丸。

若肾阴亏虚、遗精者,配伍熟地、女贞、枸杞子等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若肾阴不足、肾阳不固、梦遗滑精、腰腿酸软者,配伍人参、鹿茸、补骨脂等药。若肾阳虚衰、阳痿、遗精者,配伍桑螵蛸、附子、龙骨等药,如《世医得效方》桑螵蛸丸。若脾肾两虚、遗精滑精者,配伍菟丝子、茯苓、莲子肉、山药,健脾补肾固精,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茯菟丸。

涩肠止泻

五味子既能补益脾肾,又能涩肠止泻。若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常与补骨脂、肉豆蔻合用,益气补肾、涩肠止泻,即《校注妇人良方》四神丸。

若中气虚衰、久泻脱肛者,配伍黄芪、白术、升麻、诃子等药,益气升阳、涩肠止泻,如《百病良方》益气升提汤。若脾胃虚寒、泻血不止者,可与白术、干姜、荆芥炭等药配伍,温中止泻、涩肠止血,如《百病百验效方集》治肠风方。

宁心安神

五味子能养心阴而宁心神。主要治疗因为体虚、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导致的心悸失眠多梦者,单用五味子,制成糖浆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五味子糖浆;或与当归、地黄、酸枣仁等配伍应用,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者,配伍人参、熟地、远志等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荣汤。

此外,五味子还具有止涎、缩尿、敛瞳的作用,可用于流涎、遗尿、瞳散的症状。若小儿脾虚流涎者,可与益智仁、诃子、甘草配伍,健脾止溢,如《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抑制唾液饮。若小儿肾虚遗尿者,与金樱子、桑螵蛸、芡实等药配伍,补肾止遗,如《六十年行医经验谈》益肾固脬汤。若肾虚瞳散者,五味子有敛瞳明目之效。

配伍对五味子功效的影响

补敛肺气

五味子—黄芪
黄芪补肺益气,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五味子同用,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神农本草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二者相配可补肺平喘,治疗肺气虚弱,咳喘短气之证,代表方如《太平圣惠方》五味子散(五味子、黄芪、人参、当归、川芎、茯苓)。

同时,黄芪益气健脾,五味子其性酸甘,能益气生津止渴,治疗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知母、天花粉、山药等益气生津药同用,二者相配又可益气生津,《药类法象》引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人困乏无力,乃无气以动也。以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神气两足,筋力涌出”,代表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五味子、黄芪两药都能止汗,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益气固表以止自汗,五味子其性收敛,长于止汗,与黄芪相配,又可益卫固表止汗,可治阳虚自汗,常与白术同用,代表方如《石室秘录》止汗定神丹(五味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麦冬、桑叶)。
五味子—熟地黄
二药合用为滋补肺肾、纳气平喘的常用配伍。
五味子敛肺滋肾,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熟地黄长于益精填髓,《珍珠囊》曰“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熟地黄与五味子合用,肺肾同治,补中有收,滋肾润肺,润肺滋水之上源,滋肾补真水之源,金水相生,滋补肺肾之力倍增,而滋补肺肾同时能固肾精、敛肺气,该配伍既有滋肾固肾、复肾纳气之功效,又有润肺敛肺、复肺主气之功效,上下同治,标本兼顾,久咳虚喘易平,共奏滋补肺肾,纳气平喘之功。常用于肺肾两虚或肾虚不能纳气,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如《症因脉治》都气丸,由六味地黄丸伍入五味子,以补肾纳气,纳气定喘。
五味子—白术
五味子味酸甘,归肺、心、肾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敛汗;白术归脾、胃经,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
五味子上能敛肺阴,下能滋肾阴;白术消健脾生痰之源,固表止汗。二者相伍,脾、肺、肾三脏同调,标本兼顾,敛肺祛痰止咳,健脾止汗。临床上常用于新旧咳嗽气喘,尤以久咳虚衰者多用,如《幼幼新书》之白术五味子汤(五味子、白术、丁香、人参、款冬花、细辛、生姜),治疗小儿肺气不足,外感风寒,咳嗽气喘。
五味子—细辛—干姜
五味子味酸性温,收敛肺气,敛肺止咳,为止咳平喘要药;细辛味辛性温,为少阴经之表药,能疏表散寒,温肺化饮;干姜可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五味子与细辛、干姜配伍,可防姜、辛过散之弊。这三味药均性温入肺,干姜、细辛温肺化痰,治疗特点是辛散,又因辛散易暗耗肺气,五味子收敛肺气,所以必须与五味子配伍成药对,三药合用,有散有敛,有走有守,相须相制,散不耗正,敛不碍邪,利肺之开合,共奏温化痰饮,敛肺止咳之功。仲景治疗寒饮阻肺的咳喘证,常用五味子与干姜、细辛配伍,首创姜、辛、味伍用以止咳平喘之妙法,一温一散一敛,彼此协同,相互制约,开后世散、敛并用之先河。
五味子—百部
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滋肾,收敛止咳;百部味苦而甘,性微温,温润肺气止咳,《别录》谓其“主咳嗽上气”。二药相合,有益肺肾止咳之功,临床应用于肺肾不足之久咳。
方如《圣惠》卷四十六之百部散(百部、细辛、贝母、甘草、紫菀、肉桂、白术、麻黄、杏仁、五味子),又如《千金》之百部根汤(百部根、生姜、细辛、甘草、贝母、白术、五味子、肉桂、麻黄),两方皆可治疗久嗽,夜不得卧。
五味子—麻黄
此配伍组合可敛肺气,止咳喘,调肺固肾。因麻黄味辛性温,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本经》言之“主中风,伤寒头痛,止咳逆上气……”为治疗肺气郁遏所致咳喘之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且润,收敛肺气,滋肺固肾,“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本草备要》)。
二药伍用,开合相济,一宣一敛,正合气机升降出入之法,使其宣者不过、敛者不涩,肺肾同治,相辅相成,开敛肺气止咳喘,发汗解表而不致失津液,不论新久外感内伤咳嗽均可使用;且麻黄调水之上源,五味子固水之本,肺肾相助,调肺温肾,共收调肺固肾止遗尿之效。
五味子—半夏
两药配伍有止咳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咳喘日久,多归于肺脾肾三脏,肺气耗散,脾失健运,痰饮内生,肾不纳气失于固摄。
半夏味辛性燥,能燥湿化饮,下气祛痰,痰湿去而脾胃健,肺气降而咳喘平;五味子味酸甘生津,敛肺止咳,可防半夏温燥太过而伤津。五味子补气益肺肾,能敛肺止嗽定喘,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标本兼顾,止咳平喘之力强,临床用于虚劳咳喘,气逆痰郁的咳嗽,痰饮上泛,日久不愈等。古方见于《圣济总录》之人参丸治疗年深喘嗽,春秋发动,痞满短气,痰涕如胶,睡卧不宁。
五味子—紫菀
紫菀味辛苦性温,辛散苦降,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以收敛固涩见长。
二药伍用,一散一敛,散不耗阴,敛不留邪,共奏敛肺补肾,生津止咳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肺虚久咳,喘促短气,气怯声低,肺肾不足,咳嗽有痰,痰中带血,咳则小便出等。古方见于紫菀汤(《医方集解》,紫菀、阿胶、知母、贝母、人参、桔梗、甘草、五味子、茯苓),功可养阴清热、化痰止咳,治疗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口干咽燥等。先生将此配伍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但须注意,因味酸性温,痰湿咳嗽、邪气盛实者慎用。
五味子—款冬花
五味子敛肺止咳,益气生津;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为治咳常用药,其功效与紫菀相似,但紫菀长于化痰,此药长于止咳,《本经逢原》言之“润肺消痰,止嗽定喘”,《本经疏证》提到“《千金》《外台》,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
然其异在《千金》《外台》亦约略可见。盖凡唾脓血失音者,及风寒水气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则每同温剂、补剂用者为多。”五味子和款冬花配伍使用,补益脾肺、敛肺止咳,治疗咳逆上气,方如通声膏(《备急千金要方》)。
五味子—茯苓
五味子收敛肺气,滋荣肺阴,补益肺气;茯苓渗湿健脾,通利水道。五味子与茯苓为药对,既可治疗肺气失守,又可治疗水饮内结,药对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达到利水饮而不伤肺津,收敛肺气而不恋饮,以治疗寒饮郁肺,浊气逆乱。
古方见于桂苓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等。其用量比例多为等量,提示药对剂量调配,既要相互为用,又要相互制约。先生多将此配伍组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间质纤维化、风湿性心脏病等。
五味子—防风
五味子酸甘入肺肾二经,敛肺止咳,使肺气下归于肾,止咳之去路;防风辛温祛风散邪,治咳之来路,《本经》有言“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两药合用,一开一阖,以助肺气宣肃,用于治疗咳嗽。《医学启源》中治疗咳嗽的用药特点都必以五味子为君,以五味子和防风为基本药对,宣肃肺气。咳者,配伍开宣肺气之药;嗽者,配伍化痰利湿之药,如《医学启源》曰:“咳嗽有声无痰者,生姜、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风、桔梗、甘草。无声有痰者,半夏、白术、五味子、防风、枳壳、甘草,冬月须加麻黄、陈皮少许。有声有痰者,白术与半夏、五味子、防风。久不愈者,枳壳、阿胶。”
五味子—柴胡
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气、解郁热,达表散邪,尤长于升举阳气;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气,补心肾,涩大肠,且生津敛汗止泻。
二药伍用,敛散结合,开阖并施,发散中可防肺气耗伤,酸收而避邪之遏伏,共奏扶正和解,收敛疏达之功。与黄芩、半夏、人参、白芍等同用,可治肺伤咳嗽气促,方如《云岐子脉诀》小柴胡汤(五味子、柴胡、黄芩、半夏、白芍、人参、桑白皮),现代医家常将此方用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老年人感冒,又如《伤寒论》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汤(五味子、柴胡、芍药、干姜、枳实、甘草)治疗少阴病,四逆,咳或下利。

补敛心气

五味子—酸枣仁
五味子补益心肾,宁心安神;酸枣仁甘酸,内补营血安神志,外敛营阴止虚汗,为宁心安神、固敛虚汗之要药。

二药伍用,一入肝经,一走肾经,内收外敛,除烦安神、收敛止汗之力增强。临床常用于阴血不足所引起的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烦躁、体虚多汗等。如《医宗金鉴》酸枣仁汤(五味子、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黄、茯苓、知母、黄柏、人参、黄芪),治疗肝虚有热虚烦不眠。
五味子—白芍
五味子其性收涩,能敛肺止汗,且能补肺以坚皮毛;白芍味酸,可敛阴、和营,使营阴内收而汗无外泄之出路,且能健脾以强肌肉,助腠理固实,从而达到止汗作用。二药参合,相得益彰,敛阴止汗之力增强。
针对阴虚气弱者发挥益阴健脾作用,以固其本;针对热盛迫津,阴液外泄等,又可收敛止汗,以治其标,避免津伤太过。现代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曾说:“盖汗症者,日久必然伤阴,汗为心之液即是明证”,故其治疗汗证,常在五味子、白芍、浮小麦、牡蛎中选择运用。临床运用时辨证论治,气虚可加人参、黄芪之属益气固表;血虚可加熟地黄、当归等养血和血;阴虚可酌加麦冬、乌梅、生地等滋阴补液。若为实证,太阳中风,可配合桂枝外散风寒,如桂枝汤可发挥益营止汗作用;若为心火亢盛,可合用黄连、竹叶、滑石等清心泻火;若三焦火旺,可加用黄芩、黄连、栀子等清泄三焦实火。
五味子—乌梅
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生津,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乌梅酸收,益精开胃,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定喘安蛔。

二药均有收敛之功,相得益彰,养阴强心、敛肺止汗、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之力增强。用于治疗肺虚久咳虚喘之证时,多与罂粟壳、杏仁、阿胶等同用,如《卫生宝鉴》之九仙散(五味子、乌梅、罂粟壳、阿胶、桑白皮、款冬花、人参、桔梗、贝母)。五味子与乌梅相配也可治痢疾,如《脾胃论·论饮酒过伤》记载的白术安胃散,方中“五味子、乌梅取肉炒干,以上各五钱,车前子、茯苓、白术以上各一两,米谷三两,去顶蒂穰,醋煮一宿,炒干,上为末”,用治一切泻痢。现代临床运用此配伍组合治疗以下疾病:①自汗、盗汗诸证;②久泻久痢,泄泻,痢疾;③消渴,糖尿病尿糖不降者;④阴汗湿痒。
五味子—牡蛎
五味子五味俱备,而酸味独胜,酸敛生津,保固元气,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功,入肾有固精养髓之效;牡蛎性寒质重,能敛阴清热,潜阳镇惊,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二药伍用,生津止渴以敛汗,安神镇惊以除烦,补肾敛精以固涩,相辅相成,其功益彰。常与龙骨、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黄芪、麻黄根等同用,治疗遗精、遗尿、尿频、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不固、滑脱之证,方如《万氏家抄方》之玉环丸(五味子、牡蛎、龙骨、莲花蕊、芡实、黄柏、石菖蒲)治疗遗精、白浊。二药配伍,还可镇心安神、滋阴息风,临床用于眩晕、甲亢、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神经性震颤等属于阴虚风动者。

补肾敛精

五味子—五倍子
五味子、五倍子均有敛肺止咳、固精止泻之功。但五味子味酸性温,偏于敛肺益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补虚固摄而涩精止泻;五倍子味酸而涩,性寒,偏敛肺降火、固精涩肠、敛汗止汗、涩肠止泻。
二药合用,敛涩之力倍增,既敛肺气、清虚火而止咳定喘,又补虚固摄而涩精止泻,具有涩中寓补,敛中兼清之特点。用于久泻、久痢、男子遗精滑精、女子赤白带下、崩漏等,五味子酸能收涩,敛而兼补,保肺滋肾;五倍子酸涩收敛,性寒清热,既能敛精止泻,又能清热降火,常与赤石脂、禹余粮、龙骨、茯苓、桑螵蛸等同用。使用禁忌: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外感咳嗽、溃疡病、湿热泻痢均忌用。
五味子—桑螵蛸
五味子补肾敛精,桑螵蛸甘、咸、平,归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本经逢原》言其为“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衰阳疾,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两药伍用益肾涩精,补益肾阳,可用治肾虚遗精、遗尿、肾虚阳痿等证。与山茱萸、蛇床子、金樱子、菟丝子、覆盆子同用,以增强其补肾固精的功效,方如《圣济总录》之螵蛸丸,与龙骨、远志、石菖蒲、黄芪、鹿茸等同用,治疗小便频数,遗尿,白浊。
五味子—菟丝子
五味子酸甘温,有敛肾气之功;菟丝子甘温,有补肾固精之效,《药性论》谓其“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
二药合用,精气自足,治疗肾中精气亏虚,肾水枯燥,咽干口渴,耳鸣头晕,目视昏暗,面色黧黑,腰膝疼痛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禁,屡服药不得痊愈者。《普济本事方》据《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滋阴,益男子精。”两药伍用,既能补肾阴肾阳,治疗痰证,又有固精、缩尿止带之效。
五味子—附子
临床遇到素体阳虚,阴寒内盛,感受寒邪,格阳于外,故反见头痛壮热之症,此为真寒假热也。治当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五味子酸温收涩之品,可敛浮越之阳;附子辛热气雄之品,温散阴毒。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使寒去阳复,阴阳交通,则或吐或汗自愈。临床使用此配伍组合治疗咳嗽,或阳气虚损,诸虚不足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方如《饲鹤亭集方》附子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附子、五味子,治疗阳虚恶寒,小便频数,咳嗽痰多。

补敛脾胃

五味子—石斛
五味子味酸性温,敛津止渴,涩肠止泻,李杲谓之“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滋养胃阴生津,《本草纲目拾遗》谓之“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

以之代茶,开胃健脾”,《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二药养敛并用,养阴不增湿,涩敛不留邪,增强养胃阴、涩精、厚肠功效,可用于热病伤津,久泻伤阴,烦渴咽干,舌红少苔者,方如《引经证医》之加味甘露饮(五味子、石斛、沙参、生地黄、玉竹、蜂蜜、麦冬、甘蔗汁)。先生指出,该药对养阴滋腻之性强,故有其使用禁忌,如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虚寒证、溃疡病、湿温尚未化燥者均忌用。
五味子—补骨脂
五味子味甘酸性温,上能固表止汗,下能补肾涩精,涩肠止泻,李杲谓五味子“治疗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

补骨脂归脾、肾经,味苦辛性温,入肾能补火壮阳,入脾能散寒止泻,《开元本草》言之“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二药伍用,一滋肾阴,一补肾阳,一收敛止泻,一散寒止泻,阴阳相济,散敛兼顾,共奏涩肠止泻,益肾涩精,纳气平喘之功。方如《内科摘要》四神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久泻属于脾肾虚寒者。
五味子—麦冬—人参
五味子益气生津止渴;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别录》谓其“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人参归心、肺、脾经,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本经》言之“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三药伍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临床用于热伤气阴证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五味子与人参、麦冬相配,方名生脉散,还有其他别名,如《丹溪心法》“生脉汤”、《兰台轨范》“生脉饮”等。现以《脾胃论》中蕴含生脉散的五个方剂来分析其用法(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清神益气汤、人参芍药汤、麻黄人参芍药汤),这五方俱用生脉散,但药物剂量配比却不甚相同,用意亦有区别。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用五味子九枚,用生脉散补元气以保肺金。
清神益气汤用五味子三分多于人参、麦冬,其与黄柏等相伍以“去时令浮热时蒸”。人参芍药汤则用五味子五个,麻黄人参芍药汤仅用五味子两个“安其肺气”。先生指出,这些方剂中虽均有生脉散之意,但五味子或保肺金,或安肺气,或兼他药以清时令浮热时蒸,用意各不相同。李杲还以生脉散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疗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