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惠荣:(昆明)西山名称种种

 滇史 2023-07-21 发布于云南
西山可能是昆明附近名称最多的山。
唐宋时期,西山称碧鸡山。樊绰《蛮书·山川江源》载:
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年月久远,空有余本。
金马山和碧鸡山,可算拓东城的双星,当时名气很大。既是东西两方的屏障,而山形秀美,又是东西两方的对景。它们扼守滇东和滇西的交通孔道,战略地位重要。有关金马、碧鸡的传说增加了它们的神秘色彩,更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而碧鸡山与金马山不同,处滇池边,兼有山水之胜,南诏时已成为令人神往的风景胜地,遗下年月久远的古树名木。碧鸡山兼顾水陆要冲,既有陆路通道碧鸡关,又有水上关津高峣渡。
大理时的碧鸡山又增加了一个新名:华亭山。元人述律杰《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文》是一篇有关西山早期的难得的资料。华亭山“乃高氏世子游憩之所”从高智升时在碧鸡山“竖楼台”,渡船登高玩赏,到青侯高光在该山宴游“殆无虚日。至威楚世子高贤、高政兄弟,在繁花似锦的春日,“仰睇碧空,天朗日明,霄云霭霭,状如华盖,飘飘萦结,移晷不散”,“类华严之境界”,“由是而名之曰华亭,以志于山,而形胜甲诸他境”。高氏经营碧鸡山“历世既久”终因祥瑞得名华亭山。该文还描述了大理国时期该山的环境状况:“佳木森翳”,“繁花似锦”,山中有泉,猿啼鹤舞。西山上的建筑大约始于大理国时期,可惜至今已无迹可寻。
元代西山仍通称碧鸡山。《元混一方舆胜览》载:“碧鸡山,山在城西,峰峦秀拔,为诸山长。俯瞰滇池,一碧万顷。”“滇池,又名昆明池,在碧鸡山下,广三百余里。”郑衍《碧鸡山》诗云:中庆西南来,有山势雄奕。屏开障大荒,壁立数千尺。晴峦叠奇峰,幽壑藏怪石。清风响松涛,老树森矛戟。俯瞰滇池水,仰矗云霄碧。山灵得异境,庙貌存古迹。”元代的碧鸡山,壁立千尺,奇峰叠翠,松涛滚滚,古树森森,古庙犹存,元人诗文题咏甚多。碧鸡山又简称“鸡山”。把匝剌瓦尔密《书怀》诗有“触目伤心无限事,鸡山还似旧时春”句。元代,碧鸡山俗称“西山”。同恕《送文璋甫云南幕长》诗有“西山晴雪郁嶙峋”句。阿益《挽段功》诗有“西山铁立霜潇洒”句。元代有华亭山名,见上揭至正四年(1344年)的《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太华山的得名,赵世延《太华山佛严寺无照玄鉴禅师行业记》谓:“时大德丙午春,命平章也先不花同御史陈师廉等卜斯地以建梵刹,一载而成,赐寺额曰佛严,山曰太华,延师为开山第一祖。”方国瑜先生认为此碑多舛误。但另有泰定二年(1325年)立的《太华山佛严寺常住田地碑记》,也证明元代已称太华山。
明代,该山仍总称碧鸡山。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碧鸡山,在郡城西,周围十数里,峰峦碧色,石壁如削,下瞰滇池,为诸山之最。其北为关,曰碧鸡关。”但明人的游赏诗文多以太华山泛指西山,张佳胤、王士性、徐霞客皆有《游太华山记》。这与明代的太华寺有关。在明代,太华寺几乎成为黔国公沐氏的家庙,有展示沐氏世像的影堂,有“寓目万顷碧波”的一碧万顷楼,有昆明最大最好的山茶花树,集中了松、杉、柏、桂、椿、银杏等古树名木,还有接待条件较好的客舍,游西山者多憩宿于此。戴絧孙《游太华山记》谓:“寺之左曰华亭山,其右曰罗汉壁,皆奇丽峻拔,而太华特胜,故以其名概之,又谓之西山云。”明代碧鸡山简称鸡峰,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府寺观”载胡粹中诗,有“鸡峰千仞翠崚嶒”句。明代,碧鸡山亦称西山,如雷跃龙《西山诗》等。明代,西山还称海西山。天顺六年(1462年)立的《敕赐华亭山大圆觉禅寺圣旨碑》有“云南府昆明县海西山华亭寺僧相晟呈称”等语。此山在府城西南,又在滇海之西,称“海西山”状物准确。
有关罗汉山的记录最早见于明代,但得名的缘由罕见。王士性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上旬游太华山,有《泛舟昆明池历太华诸峰记》。他第一天出城三十余里到高峣,租小船游滇池,晚宿太华寺。第二天“质明,缘碴岸碛历而南,远见山顶,室庐嵌空,一如罨画,舆者云罗汉寺也,以有石像比丘而名。稍近之,一村落居河之麋,渔者织宿楚以家,傍置官署焉。寺尚在数千步绝壁上,仰视之如欲堕者”。抬轿子的人说,“以有石像比丘而名”,当地人经年累月的观察,应该可信。前几年,钱凤娟老师在山脚发现,罗汉山的轮廓似大佛,面部清晰可辨,观察的位置也与王士性大体一致(详《滇池纪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罗汉山天造地设,名实相符,信不诬矣!罗汉山又称罗汉崖、罗汉壁,更形象地反映了它特殊的地形地貌。罗汉寺当因罗汉山得名,分北庵和南庵,“南疏朗,北幽峭”。北庵从东往西登攀,即今三清阁建筑群。南庵偏东,较低,从北往南作带状延伸。袁嘉谷《游西山记》载:“南庵今悉圮”,“游人咸趋北庵”,清末南庵已经不存。
随着西山上庙宇及其他设施的增多,对西山地名的命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天启年间刘文征编《滇志》,有感于“会城山川亦广矣,而前志所入不过十之二三”,“今不忍令其泯泯无传,特增益而备书,佐乐游者指点”。该书所录的碧鸡山细分如下:
——碧鸡山,在郡城之西,滇池之外。
——由碧鸡而西南曰太华山。在西山中,如笏如冠玉,左环右拥,苍秀而端严。
——由太华而下曰太平山。可望滇海。
——太华之左为华亭山。远望微觉欹斜而迥然独秀,登临乃知之。
——卓立海岸者曰罗汉山。山分南北庵,其南峭壁千仞,时见白云依危石而飞;其北夷险相埒,每一游目,第绿海一方耳。
——碧鸡关下曰高烧山,昔杨庄介公侨寓处。
清代的地志资料,一般都列了以上各山,《嘉庆重修一统志》更详于罗汉山。该书“云南府山川”载:
——碧鸡山,在昆明县西南三十里,峰峦秀拔为诸山最,东瞰滇池。《华阳国志》:碧鸡光景,人多见之。
——高峣山,在昆明县西南碧鸡山右,下有明杨慎别业。《府志》:高烧山与碧鸡相望,以山形似秦烧关,故名。
——太华山,在昆明县西南,环拥苍秀。其麓为太平山,其左为华亭山,皆称名胜。
——罗汉山,在太华山之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绕白云。其北迤逦幽奥。相传为梁王避暑宫。山有金蝉关碑,明杨慎书王褒移金马、碧鸡神文于其上。
要搞清这些山颇不容易。道光《昆明县志》除分别列出以上各山外,加了一段概述说:“滇水绕碧鸡山东、南、西三面。碧鸡山之东北为高峣山,东南又为华亭山,又南为太华山。其麓为太平山,又东南为罗汉山。”并引道光《云南通志》说:“太华、华亭、太平,实皆碧鸡山随地异名,惟太华居中最高,得一山之胜。”诸山的关系和位置才算明晰。
地名并不是越多越好,应以够用为原则,避免一地多名,引起混乱。地名的雅化不是搞文字游戏,不能脱离历史和地理环境。地名的俗化不是庸俗、粗俗或低级趣味。它们都必须方便群众,容易识别,容易记忆。西山各峰皆“随地异名”各有专称,析分极细;寺名与山名又不同,地名成倍增加;加上山形错杂,难于识认,作为风景名胜区,给游人带来极大的不便。通过历史的淘汰,到近代,西山的命名从雅化趋于俗化碧鸡山名逐渐淡出;从繁杂又回到简单,寺名与山名合一,突出了标志性建筑的指认效果,树立了地名命名更名成功的经验。“西山”这一俗称从元代见于记载,至今已行用了近700年,用字最少,笔画简单,方位明确,获得大众的喜爱,逐渐变为正名。今日的西山,根据庙宇位置即可确指:华亭寺所在称华亭山,太华寺所在称太华山,三清阁即罗汉寺所在称罗汉山,其前的小山有高山与太平山,高烧村后升庵祠所在的山即高烧山,太华寺东南的小山称太平山,原有太平寺,20世纪50年代尚存。西山长期处于积累文化含量、对外扩大影响的阶段,地名的雅化至关重要。这是碧鸡山、华亭山等名称行用的背景。进入大众游赏阶段,随着大量游客频繁光顾,大家“三月三,耍西山”,对早已熟悉的风光和文化,更需要简明的名称互通信息,方便交流,因此俗称地名获得推广,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人们也希望自己钟爱的地方有一个雅号。清代已出现咏《睡佛山》和《美人峰》的诗文。近代以来,人们用新的审美情趣观察西山,发现它酷似仰卧在滇池边的美人,西山又被称为睡美人山。文人、学者喜欢从远处登高欣赏水中睡美人的轮廓,犹如一框秀美的画幅,引起几多故事和无限遐想……
原载《史与志》2008年第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