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和寻访影纪——罗布泊

 冬不拉拉 2023-07-21 发布于新疆
FOCUS ON US

图片

罗布泊

图片
图片

“复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

故国,即楼兰地也。”

——《大唐西域记》

“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

当白龙堆,乏水草,

常主发导,负水担粮,

迎送汉使。”

——《汉书·西域传》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

临盐泽。”

——《史记·大宛列传》

图片

图片

楼兰故城

Ebony 8X10 相机


Loulan Sites

汉代,丝绸之路商贸繁荣,带动沿线与世隔绝的一些小小聚落,一跃而起,成为举足轻重的绿洲城邦。其中,距今2000多年的罗布淖尔地区有一个王国,它是古丝绸之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丝路曾在此界分南北二道。《汉书·西域传》称它“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这就是楼兰王国。楼兰故城,则是其昔日的都城。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都城南迁至扜泥(今若羌地区)。其时,楼兰城所具有的交通地位并没有随之降低,转而成为中央政府屯垦戍边的基地。《水经注》有记,“将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公元542年,一个名叫鄯米的头人,带领最后一批楼兰人东迁至伊吾,楼兰沦为废城。玄奘东归途径此处,称其“纳缚波故国”。

“楼兰,曾有人评价,在公元初始的几个世纪中,它是一座'紧张的世界史纪念碑’。涉及欧、亚旧大陆历史命运的许多重大事件,曾经在这里展开。楼兰城内外,匈奴、汉帝国的征骑,东来西往的客使、商旅,不绝于途。……汉使王恢曾经在楼兰城下受辱;汉将赵破奴曾以700骑兵,孤军深入,勇掳楼兰王;傅介子刺杀了'遮杀汉使’的楼兰王安归;李柏运筹帷幄,谋攻赵贞,夺取吐鲁番盆地,……而晋朝以后,楼兰却再不见于文献记录,似乎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太空之中。……”(《新疆访古散记》王炳华 著)

图片

楼兰故城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处。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

图片
图片

楼兰故城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故城遗址大致呈方形,城垣为夯土建筑。东垣长333.5米、南垣长329米,西、北垣各长327米。城垣残高1-6米,宽2.5-8.5米。南北城垣中部有缺口,似为城门遗迹。城内建筑由对穿故城的孔雀河古河道分隔为二区:东北区以佛塔为标志,主要有寺院遗址;西南区以官署“三间房”为中心,分布着若干居住遗址。

由于千百年来劲风侵蚀,故城内陆表被风力下切3-6米不等,形成了许多的沟壑凹地。城垣大部分无存,房顶全无,建筑墙体、墙基毁损严重。

图片
图片

楼兰故城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城门遗迹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遗址

Nikon D100 相机

1900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为了探查罗布淖尔湖的确切位置,自孔雀河下游斜向东南,进入罗布泊。几日后不慎遗失挖水的铁锹。随行的维吾尔向导奥尔德克在奉命返回寻找铁锹的途中,带回了一块雕花木件。消失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楼兰,再现踪迹。

1901年冬,斯文·赫定终于如愿站在了楼兰故城的遗址上。他的发现轰动了欧洲考古界,也掀起了楼兰探险的“热潮”。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两次发掘楼兰故城,其涉足遗址之多,发掘面之广,获得文物之丰富,是同一历史时段的其他西方学者不可匹敌的。

除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外,美国地质学家亨廷顿、日本僧人橘瑞超都考察过楼兰故城,并各有重大发现。

在这些探险家的“丰功伟绩”之下,是遭受破坏性发掘的故城遗迹。他们发动有偿寻宝,广泛搜集文物,掀起经久不息的农民掘宝热潮,蔓延整个塔里木盆地地区。导致我国遭受不可估量的文物流失。

197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支考察队,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三次进入楼兰故城,考察并重新核校楼兰故城的位置。1988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普查队考察之后,楼兰故城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树立石碑。

图片

文明之光-楼兰民居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图片

The Stupa

佛塔

故城东北部是楼兰佛塔的所在。它与“三间房”构成了楼兰的象征。

佛塔为土坯建筑,总高10.5米,方形基座,边长约12米。基座上方为圆形塔身。佛塔周围散落有许多粗大木料,其中有数十根木料长达4.65-5.3米,厚度0.2米,这些木料都经过精细加工,凿有排列有序的榫孔,曾在此发现装饰木柱、雕花木板及木雕佛像等。

图片

楼兰故城-佛塔

Ebony 8X10 相机

东晋法显在佛国记中描写过楼兰(鄯善):“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个时期鄯善国大约有8000户人家,出家僧人竟然达到四千余人,可见佛教曾在此极度盛行,有国教的地位。 

图片

楼兰佛塔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佛塔

Ebony 8X10 相机

佛塔东南残存一片大型建筑遗址,与塔基平面连接。地表散见方形、圆形等木制建筑材料,这应该是与佛塔相关的一区寺院遗址。在此曾出土过佛教遗物。

图片

楼兰佛塔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佛塔与寺院遗址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佛塔与寺院遗址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佛塔与寺院区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寺院遗址墙基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图片

The Site of Three Rooms

“三间房”

“三间房”,被认为是汉晋时期西域长史府的所在。

顾名思义,“三间房”是由三间并排的房间构成的一体建筑。其坐北朝南,面向南城门。面积9X6.7米,残高3.2米,墙体厚70-90厘米不等。周围散布着建筑木料,其中最长一根,长达6.4米。

三间房遗址是楼兰文物的宝库,曾在此区域发现魏晋时期汉文文书简牍四、五百件。

图片

楼兰故城-三间房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三间房遗址

Ebony 8X10 相机

“三间房”东侧残存一道南北向的土坯墙,墙两侧残存方木作框架、红柳枝作夹条、外涂草泥之房屋。院内圆、方形建筑构件散布于地。整体观之,这里似为“四合院”,“三间房”就是“四合院”中残存一处土坯砌筑的房屋。是楼兰城内留存最完好的建筑。

图片

三间房遗址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三间房遗址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三间房遗址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三间房遗址的建筑构件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图片

The Sites of Dwellings

居宅遗址

楼兰故城的居宅遗迹主要聚集于城西南部。其房屋的营筑方法与“尼雅”、“安迪尔”颇为相似,采用了中亚干旱地区常见的构筑法,亦类似于克里雅人传统的笆子房。这里,成片残存的遗迹为院落式、单间或多间排列式的木构建筑,开间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遗址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

Ebony 8X1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民居遗迹-门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

Nikon D100 相机

图片

楼兰故城民居

Ebony 8X10 相机

2004年、2005年,我两次进入罗布泊拍摄楼兰故城。入夜,天穹渺然、星辰浩瀚。日出,光影投射在古代文明破碎的摇篮之上,寂静化万物为虚无。

岁月流年,那么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楼兰,最触动内心的,依然是看到它的第一眼:

记得当时我们的两辆吉普车走散了,每个人心里那根紧绷的弦又被上了一记发条。好在向导十分确信,我们已抵近楼兰。日落来的尤早。吉普车在沙海翻腾,扬起厚重的土雾。随着时间推移,眼前被风云蚕食的土地在千变万化中显现出乏味。让人不知要把思绪停驻在哪里。然而就在某一瞬间,随车头调转,我清晰的辨认出了不远处的楼兰佛塔。同车人一齐惊呼,是劫后余生或是梦想成真,兼而有之。再一抬头,天空已微泛橙光。直觉与经验告诉我,不久后将有令人惊艳的夕阳余晖。未及思索,我套上一台数码机,叫其余人随车,我奔跑前进,要赶上这一次“先机”。现在觉得好笑,笑当时的自己,一个不知死活的愣头青。直线距离,在罗布泊仅仅具有参考价值。近在眼前的佛塔,须得在大型的风蚀沟壑间迂回扭转的攀爬跨越才能靠近。我追寻着佛塔的身影,步履急躁地前行,可是进度却慢得难以置信。夕阳余晖如期而至,转瞬即逝。我最终还是没能赶上。来不及懊恼,我不停吹口哨,向外传递行踪,拼劲最后的力气,在天黑之前抵达了佛塔脚下。吉普车已停在那儿。这就是我初抵楼兰的景象,狼狈、热血沸腾。

曾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摄影者,总是在第一时间忙碌着取景,还能不能好好看“风景”;拍摄了那么多的图片,转身离开后,心里又留了什么?我想,如果把看风景的“看”由感官层面推及至感受的层面,相机镜头无疑在我和被摄对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纽带。而图片背后,我收获的是无数次创作时的内心悸动,以及忘我追寻的经历。正如我的镜头呈现了许多关于楼兰的画面。最美的楼兰,却留在我的脑海,是错失在初见它的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那个梦中的楼兰。

图片
图片

丁和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
《旅行者》杂志首席顾问官

END


组稿:孙 悦

编辑:  蕊 蕊

审核: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