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分妒忌三分薄情十分权力。甄嬛传原著:果郡王的悲剧与熹妃无关

 云卷云舒说文史 2023-07-21 发布于吉林

《甄嬛传》原著中,雍正皇帝的十七弟是出场最多的皇亲,也是死得最离奇的一个。

风流倜傥的果郡王曾经深得雍正的喜爱和信任,不仅经常出入宫室,与皇上谈论诗书管弦,而且时常留宿内宫。

但最后雍正皇帝疑心十七弟允礼觊觎皇嫂甄嬛,也忌惮他拥兵自重,让甄嬛用毒酒杀害了允礼。

皇上对允礼起杀心,表面是因为允礼阻止皇上应允甄嬛和亲准格尔未果后,私自动用府兵。引起了皇上的警觉,而起了灭掉允礼的念头。

其实皇上除掉允礼的念头并非一时而起,而是酝酿许久。无论有没有允礼寄情甄嬛一事,皇上都会找由头杀害允礼。

《甄嬛传》小说中,皇上和嫔妃们第一次到圆明园避暑时,皇上和十七弟涉猎。皇上的箭术虽然高于十七弟,但皇上并不高兴。

面对十七弟的恭维,皇上不无醋意地对十七弟允礼说:我当年学习箭术时,皇阿玛请了最高明的师傅教我。

皇阿玛对我的教育很用心,我也学到了高超的箭术。但那只是做父亲的在尽教育子女的责任,是冷冰冰的。

你的箭术是皇阿玛亲自教的,即便不是最高明的,但那是父亲对你的爱。教授的过程就是亲情传递的过程,是有温度的。

此言一出,十七弟允礼无言可对。嫉妒,这才是雍正除掉允礼的真正原因。

雍正对深受康熙爷宠爱,多有陪伴的十七弟在情感上是极度妒忌的。嫉妒就像一根刺,始终扎在雍正的心上,时间越久就越疼。

雍正心中的这点愤懑,会随着是时间的推移,愈发弥散扩大。再加上皇上凉薄的性格,无论允礼怎么藏拙,都不会弥合皇上心中的痛。

妒忌加上不肯自我纾解的凉薄性格,和“君叫臣死臣不得死”的巨大皇权,导致允礼的生命始终都处于利剑之下。

无论有没有允礼和甄嬛的私情,无论他们掩饰得好不好,皇上终将找机会除掉允礼。

允礼的命运与甄嬛无关,和喜怒无常的雍正有关,和当年康熙爷在雍正心上扎的那根,厚此薄彼的刺有关。

小说《甄嬛传》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也是基于史实的基础上。那就是,雍正皇上对自己的兄弟们大都不太友好。
以十七弟允礼为例,即便没有甄嬛的事情,皇上早晚也会找个理由除掉十七弟。这是由雍正的出身和经历决定的。

真实的雍正皇帝和小说中的雍正皇帝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他的童年是有欠缺的。只是这份欠缺更多的是来自母亲而不是父亲。

雍正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而不是小说中虚指的乌拉那拉氏。
胤禛的母亲乌雅氏14岁进宫,进宫之初只是宫女。五年后的1678年,小宫女乌雅氏生下了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小宫女乌雅氏虽然生下了四皇子,但因为位份低,没有资格抚养皇子。四皇子胤禛便由当时后宫位分最高的皇贵妃佟佳氏抱去抚养。

襁褓中的四皇子胤禛离开生母,在皇贵妃佟佳氏身边生活了十一年,直到皇贵妃佟佳氏死后才回到生母乌雅氏身边。

这时他的母亲乌雅氏已经平步青云,由一个位份低微的小宫女,成了位份很高的德妃。

乌雅氏德妃很受康熙宠爱,在胤禛之后,多有所出。胤禛不在的11年中,乌雅氏先后生了皇六子胤祚、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和皇十四子胤禵。

生恩不如养恩。对于胤禛这个生下来不久就被抱走的长子,乌雅氏付出的感情有限。况且她已经有了另外三个公主,两个皇子。

尤其是十四皇子胤禵,胤禛回到母亲身边时,胤禵还不到一岁。母亲乌雅氏的注意力于情于理都会更多地放在幼子身上。

刚刚回到母亲身边的胤禛,对亲生母亲的情感需求是炽烈的。而乌雅氏对胤禛的感情却并不浓厚。

一是乌雅氏生胤禛的时候太年轻,二是胤禛出生不久就离开了自己。生而未养,何来感情?

母亲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冷落,对渴望亲情的胤禛是很大的打击。童年的经历,导致胤禛的性格很不好。

据史料记载,胤禛继位后曾对群臣说,自己小时候性格急躁,喜怒不定,因而被皇阿玛康熙训诫的事:“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

《甄嬛传》小说中,雍正皇帝对皇太后也是尊敬有余,亲密不足。这都是源于母子俩多年的隔阂。

童年亲情的缺失,导致雍正对其他从小受到父母关爱的弟弟们有着无法言说的嫉妒。

雍正皇上性格多疑,又经过八王夺嫡的惨烈,他对于他的那些亲兄弟,都是心怀戒备的。

虽然十七爷的母亲在康熙皇帝驾崩后,为保十七爷平安避祸出家修行。十七爷也故意恣肆放浪,潇洒江湖,远离权利中心,不让皇上忌惮他。

但心病难医,无论十七爷如何小心谨慎,皇上还是会找个由头除掉他的。

结语:果郡王的悲剧和雍正的童年经历有关,和雍正多疑的性格,没有约束的皇权有关,和甄嬛的关系不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