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新定义“知识”,突围“知识”陷阱,实现个体价值

 两针见血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有这样一个寓言。在地狱里,众鬼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夹到了食物却无法放到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在天堂中,众天使也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同样是长长的,但是他们夹到的食物就互相放到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吃饱,人人开心。

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要连接,要彼此成就,才能共生。《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下称《价值共生》)说,连接、共生、当下是数字化时代的3大特征。

作者陈春花,北大教授、商学院院长,走访超过50家企业,并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为本书奠定了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价值共生》研究了数字化浪潮下,个人与组织如何通过创造价值共生,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其中关于如何应对知识焦虑,实现个体价值,对我们具有极深的指导意义。

从三个核心概念出发,理解知识内涵

知识,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但若问你,知识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陈春花教授说:要理解知识,需要区分三个核心概念:数据、信息、知识。

数据:数据是未被加工的数字和事实。

信息:信息是处理过的数据。

知识: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

还记得这个梗吗: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十年过去,如今要问一个东西,又岂止这两个渠道。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掌握海量数据,加工信息更加容易。你获得的信息是不是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呢?这就是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比如这句话:8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这个结果是通过搜集计算大量感冒患者的数据,得出的结论。那么这是知识吗?你能通过这句话知道自己的感冒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吗?如果一个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诊察,做出正确的诊断,就是一个病毒性感冒,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同样的信息,对别人来说是知识,对你来说,可能仅仅只是信息。《价值共生》指出知识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人化,未经判别的信息,只是别人的知识。

从知识流动链出发,激发个人智慧

爱迪生小名汤姆。一天,小汤姆的爸爸和妹妹丽莎走亲戚,定于下午五点的火车回家。下午二点,天气突然恶化。小汤姆心想:这样大的风雪,路桥会不会破坏。他来到郊外桥边,发现桥果然断了。这时,已经四点半了,报告车站是不可能了。小汤姆急得团团转,忽然,他看到有家工厂,于是向他们借汽笛。小汤姆拉响了汽笛。

原来小汤姆从小和妹妹玩用敲击声发电报的游戏。汽笛的长短音就像在发电报:丽莎,丽莎,我是汤姆,我是汤姆,铁桥断了,铁桥断了,快停车,快停车…… 丽莎很熟悉这个声音,忙把“电报”告诉爸爸。一场车祸避免了,小汤姆从此在美国家喻户晓。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爱迪生救火车的故事,非常好地诠释了人类的智慧。《价值共生》把智慧生成的过程称为知识流动链。智慧不是结论,而是一个过程。形成智慧需要先有知识,而知识是对数据进行加工、认知而成。

我们常把有“知识”的人称为智者。陈春花教授说:智慧与年龄没有直接关联,千万不要认为年长的人就有智慧。
小汤姆是一个拥有知识的人类个体,他通过大风雪这个事实(数据),得出路桥已断的信息,从而认知到火车的危险,并结合已经掌握的“电报”知识,利用汽笛发出警告。

可见,智慧并不等于知识,而是一个知识流动链,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怎样激发个人智慧?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在行动中运用,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从四个问题出发,突破“知识”陷阱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来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知识”——别人的知识。可人们还是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何克服知识焦虑,陈春花教授建议我们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

分别心是表象,辨别力是本质。有一句话说:人不可貌相。这体现的就是一种辨别力,而不是根据事物的表面,区别对待。

第二,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不足?

樊登第一次给MBA大佬讲书的时候,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他们的知识和阅历都远胜于我,会有人听吗?”结果,演讲效果出奇的好。

他发现:不管多厉害的人,也会有知识盲区,这就是你赋予别人价值的地方。从此,樊登可以给任何人讲任何一本书。

第三,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

我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前段时间,一个平台开始要求发视频,1分钟以上的,每月15支,每支100元。之前写一篇文章才60元呢,而且只收5篇。

由于我在去年就拿到了“新媒体精英培训证书”,所以上手很快,毫无难度,一天就可以发15支,这样做了三个月,收到4500元。

这时“月薪”300的作者开始问:我习惯了写文字,不喜欢视频,怎么办?视频到底怎么做?我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

可惜,平台又改了政策,只接受已有作品的作者参与考核。他们再次失去了机会。

《价值共生》写到:唯有”知识“可以让我们面对未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快慢,你只能与世界“共生”。

第四,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

一头驴背着盐过河,摔了一跤,跌在水里,盐化了。驴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了许多,驴很高兴。又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便故意摔倒在水中。棉花吸了水,驴非但不能站起来,而且一直下沉,淹死了。

《价值共生》写到:每天都要学习与思考,否则已有的知识就会变成经验,而知识一旦成为经验就可能变成障碍。

数字化时代,保持优势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暂。网上有人总结打字习惯:60后:手写;70后:手写;80后:拼音26健;90后:拼音九键;00后:能缩写就行。

据统计:正常书写速度一分钟25个左右;打字速度是每分钟50到80字;正常说话的速度在250字每分钟左右。

输入法在不断地改变,而有些作者,还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键盘,更有甚者,还停留在纸笔书写的原始状态。怎么,语音转文字它不香吗?是学不会,还是不愿意尝试,宁愿做一头淹死的驴?

“在知识面前,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淘汰一切落伍者。”《价值共生》通过对数字化时代的解读,让读者认知到个体只能通过学习,精确地掌握知识,才能获得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每一位想要突破自我、与时共舞的人,都能从中审视自身、获启新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