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书评伤脑筋?三种知行力,六个故事技巧,轻松写出80分书评

 两针见血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领读助教两针见血。今天的共读内容是《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的中篇:故事:由行而知。

中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是:共鸣力:直指人心的技巧;结构力:设置叙事的路标;结晶力:行为与认知的循环。

结合共读营特点,以及小伙伴们的需求,我主要选取书中最适合书评写作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分享的主题是:

害怕写书评?三种知行力,六个故事技巧,轻松写出80分书评

一、共鸣力:你写的书评给谁看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诗纪事》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李博士”即李涉,曾任国子监博士一职。李涉诗名之广,竟然连强盗都知晓,此诗可见一斑。据说强盗们看了李涉诗后,不仅安全将其放行,临别时还赠送了牛酒。

后人评价这首即兴之诗富有意境美、反差萌、兼具严肃与幽默,直指晚唐腐败现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实,救李涉于险境的并非这些高大上的诗意。没有人喜欢被人说成是坏人,哪怕是真正的盗贼。他们肯定更愿意和“绿林豪客”为伍,也就和诗人站为了一队。这就是共鸣的力量。

《知行力》说:最能引发行动的共鸣都与“自我”有关。李涉很清楚,他的诗是给强盗看的。那么我们的书评给谁看?一般有两个方向确定读者对象。

1、从“书”出发,范围要小

比如《知行力》这本书,虽然讲的是知行合一,但其实也是落在实处,上篇读讲写一元法、中篇演讲故事法、下篇成长复盘法。

不管是读、讲、写,还是思、省、行,每一个字都可以成一篇文章,而唯独要把九种能力写在一篇书评里,却不合适。王阳明36岁龙场悟道、曾国藩终其一生成就“半个圣人”,我等若能明白万一,已是“知行”飞跃。

2、从“我”出发,阐述要细。

“你的常识就是别人的知识”,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仔细想想,你有几斤“别人的知识”?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写一篇书评最好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擅长的事情出发。并且一定要在细上下功夫,你只有分得越细,细到读者必须要拿你手中的”显微镜“去看,才是”别人的知识“。

比如你是定位读书博主,“读书”是常识、“写笔记”是常识、甚至“三环套月”也是常识,但如果只写“金句”呢?

还记得小悄老师“岁月不曾饶过我,我亦不曾饶过岁月”的领读吗?给我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二、结构力:你的书评会让读者走神吗

共鸣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则要有结构力。调查一下,写书评最难的是什么?

《知行力》“从开头构建坡道”写道:在故事的开头,下再大的力气也不为过。樊登认为: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他们都在说:开头很重要。那么从哪里找到这个坡道呢?

1、从书里来,故事化

比如《非暴力沟通》,写到一个小女孩不惜装病做手术,只为得到一个钱包,却又失去的故事。每一个读者都会问:为什么?如此书评就可以顺着这个坡道进入你的逻辑主线。

当然,这个故事,来自其他的书,或是你知道的任何故事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贴切,能形成最契合你书评的“坡道”。如果能让读者主动问你”为什么“,这就是一个水平高超的故事。

2、从生活来,场景化

一种是场景排比,比如:

老公又把牙刷放倒了,你说过他一百次了;
女儿又穿了一件破洞大得离谱的牛仔裤,你实在看不惯;
你辛辛苦苦写的文章还是被指导老师骂狗屁不通;
你明明为公司做了很多,老板就是不理会你的加薪需求
……

这些都是生活中发生冲突的场景,然后作者提出“发生冲突怎么办”的问题。

一种是场景案例

《写作公式》“如何写出精彩的开头”举了一个例子:首先写一个父母教训孩子的案例,然后引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继而展示三个关于沟通的核心内容小标题。

如此,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不会跑偏的。

事实上,“尽快点明主题和论点”,(P136)是《知行力》“结构力”这一章的压轴技巧,虽新意不够,但胜在一击即中,尤其适用于新手写作。

三、结晶力:你的书评自己信吗

共鸣力和结构力,找到了书评的读者群体,也保证了读者跟着我们的故事走。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有吸引力,读者是不是能理解,则需要结晶力。

《知行力》说:结晶的作用是把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读懂了一本书,但要让别人也懂,这就很难。

结晶力就是把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晶、固化并转化为其他人也能利用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故事化。

1、展示过程而非结果

中学时读“石灰吟”,就是一首普通,带点正能量的诗。后来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到于谦先是力排众议拥立新帝,破除也先挟帝威胁的伎俩,继而亲任九门提督,成功保卫北京城,最后却惨遭斩首抄家,“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读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于谦这一人物形象深入骨髓,比老师教多少遍历史都管用。

因此,写书评,无论你有多么好的“结晶”,也要通过具体的场景、案例、故事、数据来论证,这才是把知识显化的过程。

《高分读书法》说:一本书就像一条鱼。用结晶力来解释,就是你的”结晶“是鱼骨,而鱼肉体现你的结晶力。读者只有通过吃掉鱼肉才能见到鱼骨。

2、 把自己也相信的事传递出去

释若老师讲过一件事,一个大V写了一篇书评投稿给他,说实话,这篇书评写得很好,很有文采,并且有权威人士极力推荐。但老师坚决不用,讲人情也不行。为什么?因为:这篇书评可以写任何一本书。

怕我们不理解,他又补充说:写书评好比谈恋爱,你要忠诚于这本书。如果一个男孩在追求你,但是他见到这个姑娘也爱,见到那个姑娘也爱,这样的人,你敢不敢要?

这个说法让我在《知行力》一书找到了注解。“故事”的最后一节没有教我们“术”,而是教我们“道”。

作者何伊凡说:”讲故事不是忽悠“,并举了伊丽莎白·霍尔姆斯设计血液分析机的典型案例。忽悠的后果是自欺、欺人。

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伊凡老师几十年研读王阳明、曾国藩,仍不敢说自己知行合一,为了探寻“知行力”的实修之路,投身创业,由知而行,由行而知,从而结晶出《知行力》,形成行为与认知的闭环。

如果你要写的书自己并没有读懂,要讲的方法自己并没有实践,而想外显知识,让读者认同,并触发行动,岂非天方夜谭?

好的,由于《知行力》中篇:故事:由行而知,占了三分之一篇幅,今天的领读可能有点多,我们再回顾一下。

如何通过三种故事力写好一篇书评?首先是用共鸣力细化读者群体,确定写作主题,其次是用结构力写出一个好的开头,确定写作主线,最后是用结晶力丰满文章,外显知识,让作者和读者都得到知行力的提升。

领读仅撷取了个别个人有体会的知识点,更多故事技巧,期待小伙伴们去由行而知!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