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人类学课程随笔】仪式、礼物与权力:饮食人类学视角下的酒宴场域——以浙江省缙云县乡村为例

 戈笛书屋 2023-07-21 发布于重庆

仪式、礼物与权力:饮食人类学视角下的酒宴场域

——以浙江省缙云县乡村为例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杜睿菲

摘要

酒宴是中国乡村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饮食互动形式,是乡村社会实现凝聚力和相互支持力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缙云县乡村酒宴的具体安排和仪式过程的考察,挖掘酒宴仪式所蕴含的人类学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酒宴仪式不仅体现着权力运作机制和社会文化观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仪式——礼物交换过程和饮酒互动——更是共同成为维持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的重要手段。村民们正是在酒宴互动过程中通过遵循酒宴仪式来维持村庄的社会秩序,共同编织起村庄社会的文化网络。

关键词: 酒宴仪式 礼物 饮酒互动 权力


图片

图1 浙江省缙云仙都风景区

在乡村社会中,酒宴自古有之,旦逢大事宴请宾客已成为一种习俗。酒宴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成为地方社会文化制度的有序化场景,以及“社交消费”的重要场域——酒宴越来越成为人们用于建构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增强自我社会资本的一种饮食消费方式。与此同时,酒宴礼仪,包括谁可以上桌,座位如何安排,菜肴的摆放位置等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权力运作机制和社会文化观念。其中,酒宴送礼仪式在传统乡村社会的礼物交换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为维持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本文想要考察家乡缙云县的乡村酒宴,包括其类型、具体安排与仪式过程,并从中发掘酒宴仪式所蕴含的人类学意义,探究其在乡村文化中的作用与功能。

图片

图2 浙江省缙云县城

01

酒宴的基本情况

(一) 酒宴的类型

图片

图3 浙江省缙云县传统村落景观图

在浙江省西南边陲的小城缙云县中,坐落着我的家乡。在21世纪初,它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淳朴生活与原生信仰,与外界的联系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人依然靠山吃山;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城市化的浪潮也渐渐涉及到这片土地。到如今,我的家乡经济建设已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举办酒宴的机会和次数也逐渐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型酒宴,如子女上大学的庆祝宴、乔迁之宴等。

通常情况下,小村庄里的人习惯按照性质将酒宴进行分类,包括满月宴、婚丧宴、升学宴、周岁宴、乔迁宴、寿庆宴、家庭宴等;除此之外,还有按照规模划分的酒宴,大型宴会一般宾客超过百人,设置的地点在高档酒店或村里的厨头(农村专门负责烧制酒宴的主厨)家,中型宴会数十人,对场地的设置没有特别要求,但一般也设置在餐馆里,最后的小型宴会则以家庭聚会为主,如年夜饭;另外也有按照正式与非正式程度划分的情况,如家庭聚会被归入非正式酒宴中,而满月宴、婚宴等一类重要事件则是正式酒宴。虽然这些宴会按照举办的目的或性质能够被分类成十数种,且举办的细节与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然而事实上这些宴会无一例外都存在同一性,遵循着相似的传统与规则,包括宴请的宾客人数和范围、摆放的菜肴等,因此下文对家乡酒宴的讨论将以最为常见的大型酒宴为例。

(二) 酒宴的具体安排

举办酒宴首要考虑的是地址的选择。一般而言,酒宴地址要与身份地位相匹配,如村长等政治地位较高的人会选择在高档酒店举行,而普通百姓更多选择交由厨头来举办,摆酒的地点可以是在厨头的家中或是自家。

而后便是拟定邀请客人的名单。乡村酒宴中所涉及的关系网络一般是由家庭义务所延伸的网络,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家庭、亲属关系及其延展的社群,因此宴请的客人并不涵盖工作和非亲属关系社群。拟定了邀请名单后,主家便开始安排酒宴座位,酒宴的坐席要遵循村庄的规矩,无论什么宴会,男女都可上桌且不必分开来坐,但小孩一般是要单独坐在一块,因为他们不喝酒,且爱玩吃得快。酒宴一般选用圆桌,一桌要坐10个人,座位的具体安排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4 酒宴坐席安排图

1号位通常面对大门,是重要客人坐的位置,通常是家族中的男性长者,或是身份尊贵的客人(如老师)。以亲属关系为例,1号位坐的一般是外公或爷爷一辈的人,2号位和10号位坐的是大舅和二舅,三号位和9号位是大舅母和二舅母,并以此类推,6号位是家族中年纪最小的人所坐的位置。这种座位安排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即坐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遵循着长幼有序、主客分明的等级观念与秩序。

图片

图5盐水鸡

酒宴的菜单同样经过精挑细选,在大型酒宴中,一般每桌都有二十八至三十道菜,荤菜的比例要高于素菜,必备的菜品是缙云特色的敲肉羹,在一些特殊时刻也会有缙云烧饼上场;其次是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等普通家禽按照不同的做法制成的十余道肉菜,如猪肘子、粉蒸肉、坨子肉、烤鸭、清蒸鱼、糖醋排骨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海鲜,如油焖大虾、海龟和蟹等;除了家常菜以外,上桌的还可能会有土索面、南乡馒头等若干缙云本地特产,剩余两三道菜则是汤品和甜品。制定菜单的过程中,主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菜的数量,还需要考虑色彩搭配的美观程度以及菜肴的寓意,如蒸菜象征事业蒸蒸日上,圆肉丸子象征家庭圆圆满满,全鱼象征年年有余,肉糕寓意步步高升等,因此这些有美好寓意的菜是酒宴的必备。而敲肉羹、缙云烧饼和南乡馒头等地方菜肴,由于在古时其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被制作,村民们对这些特色菜肴产生了情感联结,将其作为幸福生活的符号象征,因而在酒宴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图片

图6 猪肘子

酒宴上除了菜肴、饮料之外,必备的便是酒和烟。无论男女皆可饮酒,而烟则是专供给男人们的,因为在本土文化中,女人不被允许抽烟,否则便是伤风败俗。酒和烟的档次也体现着酒宴的性质与规模,以及主家的身份与地位,因此主家在挑选酒时,往往按照酒的档次进行选择,一般而言会有啤酒、白酒(茅台)和葡萄酒,自酿酒(缙云本地有黄酒、杨梅酒)只出现在家庭宴会上。

图片

图7 缙云县河阳古民居长廊宴

02

仪式、礼物与权力

(一)酒宴仪式中的礼物交换

无论是哪种宴会,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家举办宴会时,来参加的客人都会提前备好礼物,等上桌时赠与主家。从前村民们送的礼物一般是油或酒等实物,而现在则以钱为礼,将现金装在红包中或是直接以微信转账的形式赠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通讯如此快捷的现代,村民们依然选择现金送礼,注重亲手交递红包的仪式,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表现出主人与宾客之间的情感联结,而微信转账一般是客人无法到场才选择的送礼方式。在赠送礼物的仪式中,客人交递红包的同时会根据酒宴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祝福语祝贺主家,主家在接受红包之前需要推辞再三以显示礼貌与客气,之后再收下红包。

送礼的金额没有具体规定,主家也会将每一位宾客送的礼记录在册,并据此准备回礼(一般是等宾客也举办宴会时,依据其礼物金额准备等额回礼);此外,主家也会将宴会的剩菜打包赠给客人,有时也会赠送邻里和朋友。由此可见,宴会上的礼物流动并不是单向的,它最终会以其他形式流转回原处,“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的,表面上这是自愿的,但实际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乡村酒宴的礼物交换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由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建构才得以维系(吴寒婵,2017),在缙云乡村里,经济利益并不是村民们交换礼物所要追求的东西,礼物的交换更加强调个体对酒宴仪式的参与和对人情社会意义的共享。因此,缙云乡村酒宴上的送礼仪式不仅促进了亲属、朋友和邻里之间的互惠关系,也促进了村民们的凝聚力和相互支持力的实现。

(二)酒宴仪式中的饮酒互动

在缙云县乡村酒宴上,饮酒的仪式和互动颇为瞩目。客人会不断向主家敬酒以示祝福,并且也会向其他客人敬酒以拓展人际关系。敬酒者往往会提前替被敬者倒好酒,此后引导话题围绕被敬者展开并举杯示意,而被敬者为了维护或巩固关系,或者为了“不拂面子”而采取表达性顺从的饮酒策略;不同于职场饭局,酒宴上的饮酒行为含有的工具成分较少,因为酒席既有关系中权力的影响较小,因而个体往往不会为拉近关系或表达诚意而超出自己的酒量,一旦超出也会寻找合适的理由拒绝饮酒,此时主人和劝酒者也不会感受到“被拂面子”,实现一种酒桌上的平衡。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ldall  Collins)的互动仪式理论指出,仪式是一种情感性能源,能够滋生强大的情感性力量,具有情感生成的作用,并创造了共同的情感和符号。而饮酒互动是酒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饮酒个体的实践者知道如何在微观情境中依据可兹利用的社会和文化的参考框架来行动;在饮酒社交中酒所具有的“意象”则会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起着共同普遍规范的作用(黎相宜,2009)。在缙云县乡村酒宴的饮酒互动仪式中,村民们能够唤醒积极的情感,增加人际关系的凝聚力,为共享情境和文化的个体创造一个情感能量水平高度集中的空间,实现情感的互动与高度联结。此外,村民们心照不宣地遵循着饮酒的规则,酒对在场的宾客起到规范的作用——只在合适的情形敬酒,而当被敬者拒绝饮酒时便不能再敬酒,从而维持酒宴的秩序。

(三)酒宴中的权力与地位

在举行酒宴的过程中,主导话语走向的角色一般由男性承担,话题也围绕着在场的男性,女性虽然也有掌控话语的机会,但大多数情况都是在男性开启话题后女性才接话。除此以外,女性虽然可以饮酒,但是无法参与到赠烟的环节中,这不仅是因为在本地文化中,女性不被允许抽烟,否则便是伤风败俗;更是因为赠烟作为一种增进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有时也包括达成生意等工具成分的手段,为了更好的实现目的,其赠送的对象是在社会中更具权威和地位的男性。凡是种种,都是权力和地位等结构性力量对村庄酒宴仪式的影响。虽然地位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并影响着酒宴仪式,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从酒桌的形状、谁可以上桌到席间的谈话,依然可以发现等级观念正在消解。相信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传统乡土社会中顽固的封建等级观念会彻底瓦解。

03

对酒宴的整体性思考

综上所述,缙云县乡村地区的酒宴是在血缘、亲缘、文化共同体以及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酒桌上出现的特色菜肴,抑或是酒宴仪式中的送礼与饮酒,无不象征着地域特色文化和乡村秩序的运行机制。村民在酒宴中基于互惠原则而不断处于送礼——欠人情——还礼的礼物交换过程中,既表达了祝福与思念,加强了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筑牢人情之网,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此外,宾客在酒宴的饮酒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体态等的表演更加渲染了积极情感,在强烈的互动中不断建构传播着酒宴饮食文化与地方性社会文化。因此,从整体意义而言,酒宴不仅是缙云村民情感沟通与联结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了村落构建、维持和凝聚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而地方文化不仅影响和塑造了酒宴仪式,如传统饮食文化对座位安排和酒桌菜肴的要求,以及社交文化对送礼与饮酒互动的影响,同时也通过酒宴得以不断被构建与传播,并逐渐做出改变以契合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具有生生不息的传承力与灵活旺盛的生命力。也正因如此,酒宴在缙云乡村中承担着编织情义与文化之网的重要功能,并在一代又一代的乡村生活中传承至今,始终贯穿着村民们的一生。

04

结语

酒宴作为一种具有社交功能的饮食仪式与行为,是村落社会关系构建和运作的重要过程,已越来越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和乡村系统性互动的场域。不同的酒宴类型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但参与酒宴的村民都借用礼物交换、共同进餐与品鉴食物,以及饮酒互动等酒宴礼仪以拓展家庭成员、亲属、邻里等乡村村民的情义关系,同时也在遵循仪式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与传播酒宴饮食文化,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此外,面对现代化浪潮,酒宴仪式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象征权力地位的部分环节已经瓦解,日益呈现出地方文化的创新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吴寒婵.侗族地区乡村酒宴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01):118-121.

[2]黎相宜.关系消费的表演与凝固——当代中国转型期饮酒社交消费研究[J].开放时代,2009(01):89-98.

[3]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4]陈洪东,任婷.传统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15(09):215-220.

[5]边燕杰,刘翠霞,林聚任.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J].开放时代,2004(02):93-107.

[6]余建华,张登国.宴会、礼仪与地位——关于赣东北某村宴会礼仪的饮食人类学透视[J].民俗研究,2006(03):32-40.

注:该文为厦门大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饮食人类学》课程作业之一

编辑 :石欣冉

主编:王平

【人类学与民族学之夏】人类学与民族学之夏是一个服务于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与科研的公益平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探索和实践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的教学、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服务,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公益行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尽一点我们小小的奉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