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刁铺,刁铺,好想再去一下刁家铺

 乡风儒语 2023-07-21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在我们家乡泰兴有句俗语,叫做“口岸挨到刁家铺”,这话的本意是说口岸靠近刁家谱,如果去刁家铺,走到口岸,即使很累了,只要咬咬牙,挨一挨,再向北走一点,便可到刁家铺了。当然,后来这话赋予了另外的意思,因泰兴方言形容一个人木讷,就说其“挨”,故以此语去评价一个人的话,那就说明此人木讷得很了。笔者这里指的自然是其本意。
口岸和刁铺原都属我们泰兴所辖,1996年8月,泰兴由新设的地级泰州市代管后,在次年的4月,经省政府批准,泰兴的口岸、刁铺、田河、许庄、永安洲五个乡镇划归泰州市高港区。新的高港区行政办公处就设在原口岸镇上。今高港区的刁铺街道办距泰兴市西北四十六里,接泰州市及扬州的江都地界。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兴县西北有“刁家铺镇”。
刁铺自明代至20世纪中叶,是苏中地区的粮食交易集散地之一。古谚相传:“卖不尽的西北,买不尽的东南。”因地理位置上刁铺镇是原泰兴县与江都县交界线上的集镇,故谚语中的西北是指江都、里下河盛产粮食的西北地带,东南是指泰兴县和靖江贫脊的高沙土地区,西北区的余粮向东南缺粮区流通,刁铺自然就成了中间交易市场,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繁华街道,名曰“粮行街”。1953年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各地相应地成立了粮管所,粮油由国家统购统销,各地粮行均申请转业和闭歇。刁舖镇粮行街从此结束了几百年的兴衰史,并更名为劳动街。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了几位姑娘,这几位都是我们村锉刀厂请来做指导的师傅,其中有三位是刁铺人,一位是口岸人,她们都将我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看待,因此令我至今都怀念她们。那时我去过口岸,也去过刁铺,特别去过刁铺的劳动街和团结街。不过我去那里不是到那几位姐姐家去作客的,而是专门骑自行车到那里去买豆饼和皮糠(米糠)回来给猪做加料(精饲料)的,因那里的豆饼和皮糠比我们这里要便利好多。当时我们村一些人为了生活,常到刁铺的劳动街和团结街这两条比较繁华的街上去贩点豆饼等回来卖,赚点小钱,不过他们这样做在当时很是冒险的,因那时不像现在,那时贩卖任何物品,都被看成是“投机倒把”,都在打击之列,如果被抓到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他们都是偷偷去,偷偷回。那会我家养了几只猪,只是为了省几个钱,才不向小贩买精饲,而自己去刁铺的;我不怕被当成“投机倒把”错抓,那是因为我有证明,再说就是被误抓了,我家的那几位刁铺的姐姐中就有一位姓吕的姐姐是劳动街上的,她家的人认识我,定会出来为我担保的。
刁铺镇称得上繁华的第一要算劳动街,第二就应该是团结街了。团结街旧称驿铺街,俗称塌耙街,位于老镇区中段,为南北走向,全长约600多米。旧时全以麻石铺设街面,南段已于2003年经旧城拆迁改造,形成八米宽的新型街道,北段仍为数百年老街道的遗存。
这条街具有古驿道和驿铺的双重因素,是泰兴至泰州的古“国道”,直到民国26年(1937),东移至新建的口泰路(今泰高路),古驿道才从此废弃,但驿铺街仍继续繁华了几十年。2002年,刁铺古镇中心区大规模旧城改造,驿铺街大部换新貌,所幸街北端一段驿道和驿铺街遗址仍作了保留。作为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驿铺街是古镇的历史见证。由驿铺演变而成的地名刁家铺,作为实用地名曾长期与行政地名同时并用,1953年行政地名改为刁铺后,专业部门如邮政局、汽车站、内河客运站,仍将刁家铺作为部门的专业地名沿用,到80年代初才改为刁铺。在当今旧城镇的改造浪潮中,人们期待驿铺街能够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使地名文化能得到弘扬。
其实,从历史考证来看,在南唐到北宋时期,刁铺就有村落群居了。一千多年来,刁铺的地名经过多次名称更改,先后被称为江乡、蚂蚁集、刁家渡、刁家铺、迁善铺、迁善镇、环溪镇、刁铺镇,直至现在的刁铺街道办事处。
“江乡”的名字来自于明代泰州学者储巏《自柴墟归海陵》诗句,储巏其时经常从泰州来柴墟(口岸),当乘舟回泰州,离开柴墟向北望去,尽收眼底的是刁铺鱼米之乡的美景。诗曰:“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萍无数依红蓼,唯有逍遥一钓翁。”不过这里的“江乡”是泛指刁铺一带的乡村。约千年以前,人们设法沟通了刁铺环溪河的交通,在刁铺起凤桥的东西段形成了一个集市,因环溪河杂草丛生,蚂蚁多聚,故名“蚂蚁集”,蚂蚁集因而成为刁铺最早的确切地名。
刁家渡是由渡口而成为地名。古时,泰州向南通往长江的济川河刁铺段有一渡口,曾为泰兴十大内河渡口之首。北宋初期,河口江岸发生大规模塌江,江岸线移至刁铺镇西南仅三华里,原经柴墟的沿江大道被截断,改从刁铺渡口出入,渡口客流量大增。后有来自兴化刁姓船工在此摆渡,此人摆渡技术娴熟,收费低廉,待人和气,遇上穷苦人便免费义渡,在群众中口碑甚好。几代人下来,渡口全由刁姓承包,由此便有了“刁家渡”之称。因渡口名气远播,刁家渡遂逐渐演变为地名,并为官方采用。
古时官府为了传递官方文书、军事情报在重要城镇之间修建驿道,途中设有驿铺,供中途换马匹或休息食宿。明初,官府在口岸和刁家渡都设了驿铺,称为口岸铺和刁家渡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刁家渡铺”简称为“刁家铺”,并作为驿铺名和地名,一直沿用到清初顺治年间。
迁善铺是继刁家铺后的地名,最早见于清康熙《泰兴县志》,“迁善铺,旧名刁家铺”,清嘉庆和光绪《泰兴县志》均有转载。迁善一称是由明末清初江南移民的共同心愿而产生的地名。
刁铺人主要是因历史战争因素由移民迁居组成和繁衍的,每次大的战争,总有一批避难者滞留定居,明代前移民迁居多为北方人,旧时的镇西炎帝庙即是北方移民的标志性建筑。从元末以后移民迁居多为江南人,元末明初移民定居者猛增,元末主要是因战争从江南来此避难而滞留定居,明初则主要是“洪武赶散”。朱元璋当年与张士诚开战,因攻打苏州城受阻,伤亡惨重,而迁怒于拥张的苏州百姓,尤其是苏州的殷实户。朱登基称王后,唯恐苏民不顺不忠,便有计划地将他们举家迁往苏北三泰地区落户。刁铺部分姓氏的家谱均载有此事,如唐氏族谱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春,寿七公携一家五口雇船离开苏州阊门,来到“扬州府泰兴县顺德乡二都鸭子湖南张家庄”落户(今镇郊唐家庄)。上世纪70 年代初,住在我家的锉刀师傅中有一位被我称为大姐的人,叫唐美娣,就是刁铺镇郊唐家庄的,我去过她家,应该说她家在当地还是挺有声望的。
明末因清兵人关战争频频,江南生意人来刁铺避难,滞留定居者增多。他们带来了资本,带来了文化知识,使小集镇进一步繁华,居民杂姓人口增多,大家能否和睦相处已显得十分重要。清顺治年间人们酝酿新的地名,因集镇时有千余住户,而拟定地名千家铺,但官府未予认可。为了共同创造一个和睦共处、安乐和谐的居住环境,康熙初期,镇民们联名上书,最终将刁家铺易名为迁善铺。
由于渡口和驿铺的影响,集镇规模迅速扩大,丁字型总长三华里多的主商业街、店铺林立,买卖兴旺,特别是粮行一条街成为苏中粮食集散地之一。迁善铺成为泰兴西北重镇之一。康熙时期,泰兴知县宋生为迁善铺《龙慧庵》(龙王庙)所撰碑文中记载:迁善滨江地,而今俨然巨镇也。”(光绪《泰兴县志》载)此后,迁善镇一名屡见于书志之中,迁善一称由清康熙年间一直沿用到民国十七年,易名环溪镇。
环溪是刁铺的古称,因镇区有一条回曲如环的古溪河而得名,曾与刁铺的其它地名长期并存。1928年至1953年期间,它成为官方行政名称——泰兴县环溪镇。1953年后,环溪镇改称刁铺镇,2006年3月作为城市建制改称刁铺街道,隶属泰州市高港区。虽然名称已变,但以环溪冠名的企事业单位、道路名称、产品名称等仍然比比皆是,如环溪社区、环溪路、环溪小学,千年历史沉积的环溪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人们的心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会刁铺还隶属于泰兴,刁铺的环溪啤酒就已经名扬九州了。环溪地名文化遗产闪烁着人文光辉。为了弘扬环溪地名文化,2005年,高港区政府特邀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挥毫作书“环溪”二字,勒石耸立在扬子江北路与环溪路交汇的街头花圃之中。
如今,刁铺街道办事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齐全,辖区内通村组公路四通八达,路面等级一般为3.5--28米的硬黑色公路,主要河流上均建有高等级的公路大桥。辖区内还有影剧院、大会堂、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设有脚运站、汽车站、停车场,饮服业星罗齐布,网点甚多。
城镇建设特色明显,形成了以环溪路、丰岸路、许河路、解放路、振北路为主体的六纵六横的道路骨架,镇区面积有六平方公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卫生、环保、广播电视事业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由此,刁铺先后荣获了江苏省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执行标准优秀乡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说实话,行文到此,我忽有点动情,心中很想再去一下刁铺和口岸,去看一下当年住在我家的那几位姐姐。当年她们住我家时,都才二十多岁,可谓芳华年少,个个貌美如花,那时我刚高中毕业,还未行成人礼。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和她们都老了,她们现在怎么样?一切都还好吗?想来真有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味道!所以我好想去看看她们,好想去一下劳动街,去寻觅我当年的足迹,去领略刁铺今日的美丽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