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的八年中,杜甫经历了什么?

 凤凰山居士 2023-07-21 发布于江西

原创|发布:2018-08-07 20:23:32    更新:2018-08-11 14:55:13
TA说

很少有人意识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结。身处其中的杜甫,也不比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从长安前往奉先探亲的路上。杜甫认为,凭借官兵的善战,叛乱会被很快镇压下去。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

很少有人意识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结。身处其中的杜甫,也不比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从长安前往奉先探亲的路上。这不过是盛世的一场灾难。杜甫认为,凭借官兵的善战,叛乱会被很快镇压下去。

虽然对即将投身战场的百姓赶到怜悯。但也正是这种怜悯,让杜甫没有意识到,他其实也处于这场巨大漩涡当中。战争似乎离得很远。他不久前才升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前途大有所为。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慨彼万国夫,休明备征狄。”

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乱世哪有太平日。安禄山进逼潼关后,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往天水,准备避难。仅过一月,京师陷落,唐玄宗仓皇西逃。安禄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最快的速度,攻破唐帝国的核心中枢,促使唐王朝的覆灭。

在无法劝阻唐玄宗逃亡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只能在灵武即位,继续号召天下义军,共同抗击叛军。

杜甫一直抱有强烈入世愿望的心理, 致君尧舜是他最朴素的抱负。前往李亨灵武大本营的路上,杜甫是希望可以为国效力的。不料,在半道上,却被叛军抓回长安。如果说,长安的沦陷,只是杜甫对于叛乱的耳闻。亲身处于长安后,就是眼见为实了。

长安的雍容富贵,被叛军狠狠的蹂躏。兵锋一起,无力保护自己的人,只能卑躬屈膝,换取生存的机会。昔日王公贵族,现在流落街头,形同乞丐。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杜甫极为复杂的感受。何以解忧,唯有诗歌。他仍在写诗,让自己内心的积压可以得到宣泄。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大半年的长安俘虏生涯。杜甫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一离开长安,就直奔唐肃宗的凤翔行在。杜甫依然对唐王朝抱有极大的信心。百姓愿意支持他们。肃宗又是一个有作为,能积极进取的皇帝。他的皇位并非正常继承,需要做出一番成绩,证明自己的合法。洛阳,长安被先后收复。王室正在筹划,准备直接拿下安史叛军的河北大本营。

整个战略部署中,邺城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是进入河北的关键。双方都清楚其中的分量。大量精锐投入其中。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了之。双方都宣称自己的胜利。唐朝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对于杜甫而言,这是对信心的一次重大摧毁。尤其当他从洛阳回到华州的时候,看到的不再只是君王,也不是王朝的兴衰,而是生灵在战火中的艰难。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百姓为战争投入巨大,但在关中饥荒时,朝廷却没有组织救灾,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杜甫看不到希望。他的诗歌里到处是关于死亡的哀叹,生灵的悲悯。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战争变得虚无。在邺城之战结束后不久,杜甫就辞官离开,前往成都,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