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志平先生:1955年3月生,江都小纪人,现居如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二百余篇散见于《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雨花》《青春》等刊物。部分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文学创作奖。 自然界,天地间,花草树木千姿百态,花香生色,令人喜爱。有人爱牡丹的富丽娇艳,有人喜雪莲的冰清玉洁,而我独爱竹之高雅简练,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我缘爱竹,而寻竹,而访竹。走进竹林,那一片片层层叠叠、碧绿苍翠、挺拔俏丽的青青毛竹,宛若一个个亭亭玉立、笑容可掬的礼仪小姐,微风中轻摇裙带,喃喃细语,向远方的来客致意问好。我的家乡,农家院前屋后亦有一方竹园三五毛竹,然而那仅是点缀而已,不成气候。只有这纵横驰骋数百里,四时不凋茂盛常青的竹海,才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勃勃生机。在这里,无论春秋四季,日明月缺,都让你享受到生命的绿色和怡人的风情。如有闲情逸致,不必匆忙,可随意走走,最好是一个人徒步率意而行。若在夜间,不必满月,只需邀一弯新月,悬挂天边,再有七八颗星,三五蛙声,游走在山路小径竹林之间,听山泉潺潺水声,看竹叶上月色镀就的一层冷艳的银辉。若在夏夜,径可将赤足浸入泉水之中,享受清凉,揣摩那清风戏竹叶的摩挲声,冷不防竹林间会有三两只夜鸟窜向天空,伴着这几声鸟语,让你聆听到这天簌之音,已不知人在何处,天上人间?山是竹的天地,层层竹林,连绵不绝,接天连地,莽莽苍茫,气象万千,她们根连根,枝接枝,叶靠叶。即使在冬日万物沉眠之时,竹根也在地底下运行,萌发新的生命。农谚说:清明出笋,春雨长竹,一夜春雨沙沙落,万棵嫩笋破土出。一场春雨过后,嫩笋会顶开坚硬的土,掀开石块,挺起柔嫩的身子,向往蓝天白云,迎着灿烂的阳光,伸出碧绿的笋尖,绽开生命的绿色。苏醒了的老竹也会焕发生命的青春,伴着春雨春风,以生命的绿色打扮了美丽的春天。随着春深雨浓,和煦的春风贴着山崖,走进深山,那漫山遍野的嫩笋,见风就长,见光就窜,一天一个样,把整个大山挤得个满满当当。这茂盛繁密的新生代,给这终年常青不凋的大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就这样一年一年,生生不息,前赴后继,造就了这山之竹海,给予这块土地永久的绿色和勃勃生机。山是竹的海洋。风静处,近看是一道道宁静的港湾,远视是山坡身披的绿袍,一道道凝固的瀑布。春风初度时,群竹起舞,铺青叠翠,层层竹涛,涌向天际,映照蓝天,把天映得一片碧蓝,那天边的白云,又仿佛片片白帆,游走在绿色的大海上。若在冬日,萧萧山风,呼啸山林,推波助浪,阵阵涛声汹涌,如风雷激荡,又似万马奔腾,让人感到竹海的壮烈和豪放。这就是竹的风格,四季风姿绰约,有春天的婉约,夏日的灿烂,秋季的简练,冬时的坚韧。比之梅,不但可观赏,更有实用价值。她净化美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了生态平衡,居家有竹,成了人们最理想的宜居家园,书房案头有竹,更是读书人的最佳伴侣。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真想将天地间自然界的那一丛竹林,移向屋前栽,可惜城市的钢筋水泥,构筑悬在半空中的蜗居,哪容得下这立于天地之间的谦谦君子。我爱竹,偏向花木城中,千万花木盆景中,寻得几盆纤细清秀的金丝竹,色彩斑烂的造型具佳的斑竹,于书房,在阳台。竹无言似有声,与我朝夕相伴在案头,陪我读书写作。嗅着竹之清香,阅读那薄如羽翼晶莹剔透的竹叶,眼前一片绿色,春意盎然,让我灵感骤至,文思泉涌,佳作偶成。一盆看似轻盈柔情的金丝竹,几枝斑驳的老竹,花木艺术大师精心构思成一大景观,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在这一小小颇具艺术情调的盆儿中。小小盆景,大千世界,天然佳构,给予了我对天地间千秆竹的向往和寄托,安抚了我对大自然中那万支竹的思念。一居室,一盆景,几根竹,有竹相依相偎相伴,亦是读书人的一大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