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人:传奇的福胜村

 远人公益 2023-07-22 发布于安徽

美丽的福胜村

福胜村,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 130多户人家,750多名村民,吴姓人家在其中占65%以上 。这些吴姓人家都是明朝开国功臣吴复的后代,村名原先就叫吴复村,被讹传成“吴福村”,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此打了一场胜仗后将其改为现名,当地人如今仍然习惯地称“吴福村”。

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吴志堂,就出生在这里。这个村,有许多鲜有人知的传奇故事。

明朝开国功臣吴复像

一、明朝开国功臣吴复其人其事

吴复,字伯起,1331年出生于今合肥市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少负勇略”。元代末年,“四方兵起”,动荡不安,吴复1354年在家乡集众起兵,“团乡民,编部伍”“结寨以自固”。1355年,投奔朱元璋,从此成为朱元璋麾下的一名大将,英勇善战, “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几乎参加了朱元璋指挥的所有重大战役,为明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1368年,明朝建立,吴复被任命为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1369年,朱元璋在南京郊外的鸡鸣山修建功臣庙,论功列祀20位武将,吴复名列其中。

1378年,吴复随西平侯沐英“再征西番,擒三副使,得纳邻哈七站之地”。1379年,班师回朝,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柱国”、安陆侯,“食禄二千石”。1381年,率兵攻下普定,奉朱元璋命就地修建城池,第二年建成普定卫城(今贵州省安顺市),开启明朝军屯的先河,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交融,有力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383年,吴复战伤复发,在普定去世,享年52岁。朱元璋追封他为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

1385年,朱元璋令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撰写铭文,工部奉敕镵诸于碑。1386年,谕葬吴复,派人把吴复灵柩从普定运到南京,与刻好的石像生一并用船沿水路送回原籍,安葬在离吴复出生地约5公里远的秦家湖凤凰岗。

吴复墓前建有享堂、神道,神道两侧分列5对石人、石犼、石羊、石马及控马人(驭手)、望柱(华表),雇一位姓任的村民看护,时间久了,这里渐渐形成一个村庄,当地人称享堂任村,即今肥东县陈集镇享堂任村。201910月,吴复墓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八斗镇的吴复祠堂

朱元璋又安排在吴复故居的大吴街建一座专祠,授“国公祠”竖匾。祠前一里的地方设“饮马塘”“下轿地”,示意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进祠祭拜。1859年,祠堂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吴复后人筹款集资,另行卜地选址,按照原样重建,并塑像祭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在祠堂内办学校,21世纪初撤除。2004年清明节,吴复后人再次筹款重修祠堂,2005年秋天竣工,确名为“吴氏宗祠”,祭祀吴复和其长子吴杰。2013年,吴氏宗祠被列为合肥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吴复影响深远,贵州省安顺市的安顺文庙,明朝洪武初年始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中,竖立着吴复的碑位。著名的苏州评弹里,《吴复三挡晁王》至今仍然是重要的传统经典保留剧目。

吴复因南征北战,后人落籍安徽、湖南、贵州等地,现居住在全国各地,约有78万人。2017721日,吴复后人向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申请,成立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吴复文化研究中心,表示要致力于挖掘吴复家族在继承吴氏家风、泰伯三让精神方面的事迹,弘扬先祖优良家德、家风;围绕吴复及其子女的史料搜集、整理、研究,挖掘先祖在驻地治军、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搜集、整理吴复后人中社会名流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报省民政厅备案后,2017930日批准,吴志堂首任主任。

新四军老战士施夫俊的回忆文章

二、“福胜村”名称缘于新四军古城会战的胜利

“福胜村”原名“吴复村”,被讹传成“吴福村”,抗战时期,新四军曾在这里接连与敌人发生过两次战斗,最终取胜,为庆祝胜利,将原来的村名改为现名。当地村民说得通俗:“新四军在这里连续打了两仗,第一仗没打赢,第二仗打赢了,就将'吴福村’名字改成'福胜村’。”

福胜村位于古城集西南,抗战时期处在战略要点古城集与王子城的中间地带,从历史资料看,当地村民说的连续发生的两次战斗,应该是19406月,发生在这里的影响最大的“古城会战”。这次胜利,是新四军反“摩擦”斗争的胜利。

1940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3月,蒋介石密令桂系21集团军司令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苏鲁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进攻新四军。李品仙组织6000多人马,向位于定远县大桥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四支队发起攻击。

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对皖东反“摩擦”斗争的及时指示,令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做好反击自卫作战准备,同时立即向李品仙提出强硬抗议,并呼吁团结抗战,提议“以淮南路为界,分区抗日,我不向东,彼不向西”为条件进行谈判。李品仙一意孤行,加紧进行围攻的军事部署。34日,新四军反击,取得胜利,迫使桂顽同意谈判,达成以淮南路为界、分区抗日的协议。

19406月,随着淮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扩大,津浦路各据点的日、伪军频繁向定远县城、藕塘、周家岗一带扫荡,被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次第击溃。同时,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地向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挑衅。

肥东县地图(局部,2019年11月)

616日,国民党顽军以一三八师为主力,聚集第五战区第十游击纵队等地方武装,总兵力约5000人,分别向新四军所在的古城集、王子城发动进步,17日占领古城集、王子城,并企图乘胜向北进犯广兴集。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率领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及新四军地方部队,约3000人,在6月中旬进行了战略部署,四支队的七团、九团集结于广兴集一带,五支队的八团集结于古城集西侧的肖圩地区。

617日夜间,新四军四支队的七团、九团由集结地向古城集接近,18日拂晓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向古城集发起进步,经一天激战,反复冲锋多次,收复了古城集,残敌向八斗岭方向逃窜。19日晚,五支队八团和七团的二营互相配合,向王子城发起进步,经3小时激战,残敌也向八斗岭撤退。20日上午,新四军全线追击溃退的敌人,直到八斗岭,至此,反“摩擦”的古城会战取得胜利,新四军撤至古城以北地区休整。

古城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近万人,计毙、伤、俘敌顽16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敌顽遭此打击后,再次被迫同意停战,双方约定以淮南路为界,达成分区抗日的协定。这场会战的胜利,巩固了初建的淮南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胜村所在的区域,是古城会战的重要战场。古城会战,也是抗战时期在福胜村附近发生的规模最大、胜利最大、影响最大的会战,按常理判断,“福胜村”名称就来源于新四军此次会战的胜利。

创办福胜小学的高明义、周美文夫妇

三、艰苦岁月中创办的福胜小学

19636月,福胜村来了一对从上海市下放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夫妻。丈夫高明义,祖籍江苏省仪征市, 193645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响应政府号召去甘肃省支援,考上甘肃平凉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环县南关小学任教, 5年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市武宁路小学代课。

妻子周美文,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1938827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从上海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市闸北区虬江路第一小学、上海市静安区育婴堂路小学任教。

这时的福胜村100多户人家、500多名村民,却没有一所小学,仅有的4名上学儿童,要步行去数里外的大湖小学就读。福胜村分为4个生产队,二队队长王明道召集其他三个队队长及会计商量,决定发挥夫妻俩的专业特长,办个识字班。识字班借村民家的房子上课,高明义、周美文夫妻俩自制卡片,教孩子们简单的汉字,学写自己的名字。

1964年春节后,生产队为夫妻俩盖了两间小草房,周美文给孩子们上课。晴天在家门口大树底下上,避着太阳光随时移动位置,雨天就在家里上。用一块旧木板涂上锅烟灰当黑板,孩子们自己带小板凳当课桌,坐在地上听课、写字。没有课本,夫妻俩自编自教;没有粉笔和纸,就教孩子们找树枝,在泥土上照样画着写,写会了,再发碎纸片和铅笔头,让写在纸上。由于孩子们有的放牛,有的拾粪,有的要带弟妹,有的还要去自留地里干活,所以上课没有固定时间,一天到晚,孩子们随到随学。

19649月,生产队在夫妻俩草屋旁边用树料盖起三间教室。新学期开始,在外就读的3名学生来上学,邻村的孩子也来报名,学生数量增加了,就分两个年级上课,高明义也被安排来一起办学,福胜耕读学校正式挂牌。

福胜小学学生看望高明义、周美文夫妇

高明义去上海母校求助,购买了各年级的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用的作业本和简易的学习体育用品。师生一起干,用土作坯墩,用稻草将葵花杆捆起来,掺在土坯上,再用泥巴糊平,土造的课桌凳过几天就能用了。

课程按照上海市的教科书进行,在全公社第一个教汉语拼音,除语文、数学外,还开设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每天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到打谷场上做操、打拳、跑步、滚铁环等。周美义还动员女孩子来校上课,形式不拘,可以带弟妹上课。小孩哭闹,周美义给小孩喂奶;孩子吃饱睡觉,就在她家床上睡。没有钟表,高明义就在每天早晨太阳升起以后,吹军号催促孩子们上课;为了让邻村的学生听到,他还到村头田野上吹。

1967年夏天,一场大暴雨将夫妻俩的房顶掀掉,教室也成了危房,4个年级2个复式班的七、八十名学生上课困难。在各级政府和当地村民帮助下,夫妻俩用尽口粮,度过难关。1968年春天,4间瓦房的新校舍落成,教学设备也增加了,生产队又聘请了原大队会计担任数学老师。他们在教室前面砌乒乓球台,做沙坑,立爬杆,添置体育用品,自制木马,还教学生游泳、拉二胡、吹笛子等。

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任教老师也在增加,办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78年,福胜村所在的杨塘公社成立农业中学,从各小学抽调老师,高明义被调到杨塘农业中学任体育老师;1980年,周美文也被调到杨塘农业中学任语文老师。1963年到1980年,将近17年时间,高明义、周美文夫妇白手起家,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办学之路,为福胜村及邻近村庄的文化教育传播和人才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更让人感慨的是,夫妻俩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没有教学经费、没有工资、不收学费,他们的报酬就是生产队秋后评工分时分到的口粮。师生们自力更生,勤工俭学,抽空余时间钓泥鳅卖,学生上学路上挑野菜喂猪、喂兔、喂鸭,攒起钱来买粉笔、煤油和各种学习用品,克服种种困难,书写出感人至深的办学故事和求学故事。

1982年,周美文在杨塘公社指导下,自筹资金创办了杨塘幼儿园,后来转成公办老师,19939月退休。高明义1991年离开杨塘农业中学,目前享受民办教师退养政策。两位老师现在上海市居住,颐养天年,祝两位老师健康长寿,肥东县人民都应该感谢他们!

工作中的吴志堂

四、因公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志堂

吴志堂,吴复第20世后裔, 19641月出生于福胜村,父亲吴立明,母亲张兴英,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按家里兄弟排行老三,小名叫“小老三”“小三子”,他给自己起的微信名也是“三郎”,19702月进福胜小学读一年级,当时新生都是春季入学。吴志堂小学时擅长体育,跳木马、掷手榴弹都是优秀。

19752月升入杨塘中学(不是杨塘农业中学)读初中,分在初一(2)班,读到1977年底临近毕业时,恰逢国家恢复考试制度,改新生春季入学为秋季入学,这些在校的学生学年又延长了半年。这时,学校更加重视毕业班的教学质量,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重新分班。吴志堂被分在“好班”,6月下旬参加中考,7月份中考成绩出来,他过了中专的录取分数线。那个年代能上中专可不容易,对于乡村家庭及孩子本人来说,都是天大的喜事。一是中专录取分数线高,比高中录取分数高,能考上中专的学生都是学霸,凤毛麟角;二是上中专就转户口,由农业户口直接转为“含金量”非常主的非农业户口;三是以后毕业包分配,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由国家安排工作。

当时的肥东县属于巢湖行署管辖,吴志堂谨慎地填报巢湖农业学校,顺利录取在农学专业,分在781班,从此成了令人羡慕的“吃商品粮”的人。19817月毕业,分在肥东县农业局,后来调到县能源办工作,再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历任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秘书、副科长、科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外事侨务办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肥东县店埠镇党委书记等职,200710月调任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84月调任合肥市信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201月至7月主持合肥市信访局工作,20209月任二级调研员。202112月,合肥市组建实体化的房地产领域信访突出问题工作专班,吴志堂又去专班工作,任副主任。

2022610日下午2时许,吴志堂在去房地产项目工地开展检查督导的途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噩耗传出,熟悉他的人都悲痛不已。

他的同学吴朝广记得,1978年中考后,他名落孙山,继续复读,吴志堂和其堂兄、同时考上巢湖卫校的吴志昇将课堂笔记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复读。吴朝广发奋图强,第二年考上六安农校。由于他家庭经济困难,吴志堂就和吴志昇合计,两人分别每月给他寄10元生活费,资助他完成学业。当时,吴志堂的月工资只有41元。

合肥市庐阳区某生活小区全体居民记得,他们购买的商品房入驻数年,由于开发商的问题,房产证一直办不下来,吴志堂等人在市领导的果敢决策和大力支持下,与庐阳区委、区政府和市房产局等部门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协调帮助办好了房产证。

他在合肥市信访局的同事们记得,吴志堂性格温和,为人低调谦逊,工作敬业,勇于担当,从不回避矛盾,工作能力强,善于处理和解决复杂信访问题,在与他打交道的信访群众中有较好的影响,在合肥市信访局机关和全市信访工作人员队伍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

20226月,吴志堂在老家安葬的那天上午,去了几位家里人都不认识的农村老人祭拜。惊讶的家里人询问才知道,这几位老人是附近一个村庄的村民代表,他们村庄曾经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多年没有解决,于是托人向吴志堂求助。吴志堂数次登门了解实情后,协调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帮助他们村解决了实际困难,他们得知吴志堂去世的消息,专程来祭拜感谢。

吴志堂因公牺牲后,各级领导都非常痛心,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信访局和合肥市领导都上门慰问他的亲属,合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合肥市总工会追授他“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省委信访局、省人社厅追授他“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共合肥市委追授他“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5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追授吴志堂“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斯人已去,给痛惜他的人留下伤痛,留下无尽温暖的回忆。吴志堂和他的先祖吴复一样,必将在历史的记忆里永生。

福胜村,这个村庄的名字,也必将为更多的人知晓。

感谢创办福胜小学的高明义、周美文夫妇和吴志昇对本文的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1、《走进肥东祠堂》,梁建文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0月第1

2、《肥东历代人物》,肥东县政协编,王盛水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12月第1

3、《红色肥东》,肥东县党史研究室、肥东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李继海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6月第1

4、《肥东文史资料(第六辑)》,童宗海主编,肥东县政协文史委员会20058月编印

5、《新四军在肥东(第三辑)》,童宗海主编,肥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0077月编印

6、《清晰的背影——吴志堂纪念册》,吴志昇主编,吴复文化研究中心20236月编印

作者:吴钊,笔名远人,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