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带娃,气得想吼骂

 谷山居士 2023-07-22 发布于上海
Image
Image

古诗词赏析

文/习古文化

如题,苏轼也会冲孩子发脾气,

特别是在他又困又累的时候。

上了一天班,烦恼指数蹭蹭涨,

假如可以,他只想“葛优躺”,

或喝点小酒,躲到书房,图个轻松、清静。

可偏偏这时,他的小儿子跑来闹腾,

非得吵着让父亲陪自己玩耍。

苏轼心里本就烦得慌,哪里经得起儿子一闹,

于是想拿儿子撒气。

妻子看见情势不对,赶紧过来劝解丈夫。

事情最终是怎样收场的?

来看苏轼的“日记”——

 小 儿

宋·苏轼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Image

简析

这是一首记录日常生活琐事的诗,因而写得非常“接地气”。

事情的起因是“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小孩子当然不知愁是何物,也看不出父亲眉间心上的愁状,只想同父亲玩耍,为此,他不管父亲起来还是坐下,都不住地拽着父亲的衣角。小儿牵衣,本显亲昵可人,如李白诗“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可在满腹愁思的苏轼看来,这也太不懂事了吧,于是想发火,以父威压之。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骂还未出口,就被妻子堵了回去。单堵不疏,只会让怒气膨胀,真正的贤妻是不会如此行事的。所以,王闰之劝道:”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小孩子不懂事,你这么大的人了,难道还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再说,都忙了一天,干嘛愁眉苦脸的,不如找点乐子,以乐驱愁。

Image

“还坐愧此言”,是苏轼听到妻子劝告后的心理感受:惭愧。“洗盏当我前”是妻子为夫“以乐驱愁”的具体做法:洗好酒杯,摆在丈夫面前。

看着如此体贴的妻子,苏轼甚感宽慰,觉得妻子太好了,比刘伶的妻子好几百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末二句用刘伶妇典故:刘伶病酒,其妻劝谏,后遂用“刘伶妇、刘伶贤妻”等指称劝谏戒酒的人。苏轼这里是说,刘伶嗜酒如命,妻子却因为酒钱去劝他戒酒,如何称得上贤妇?妻子闰之就强多了,为了替我驱愁,竟主动拿来酒杯,真是体贴入微,善解人意。

开头是“老父亲带娃之苦”,结尾却是“老夫妇撒糖之乐”,如此转变,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分享在留言板上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