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宅家故事》|时光正好我亦正好。

 小香饼 2023-07-22 发布于广西

“我的宅家故事

【抗疫散文】

1997年春,父亲首次到我落户的乡村家庭走亲戚。那时,我们的住房还是四间瓦房。前院没有围砌的挡土墙。一棵歪脖子蕃果树就长在前院边上,方便拴牛牵马。父亲对我说,要想办法在前院砌起挡土墙,保护好自家的区域范围。

1999年秋,我们除旧布新,拆掉三间瓦房。建起一幢两间二层半的小楼房。在村里,我家算是起建楼房较早的一户。建第一层楼时,全村都来帮工,可砌工并不怎么好,有几堵墙水平难成一条线。第二层,我雇请老家的四位砌砖师傅来建造,还请老家门窗师傅来安装,建筑效果顿显稳固和气派。

小洋楼竣工落成那天,已是2000年春。老家亲朋好友送来镜匾,入新居。我在二楼挡檐混凝板面上题字:双亲勤俭,几妹鼎助,长兄杰艺,众亲施力,老家师傅精工妙作,方乃造得此华厦。立村头,高登远瞩,村景尽收眼底,人杰地灵,华厦生辉,光耀千秋万代。

就这样,通过全家省吃俭用,外加几个外出打工的妹妹支援建起了毛坯小楼。后来,没有闲钱对小楼进行内外装修。

2006年,我通过干起小本生意买卖,在县城按揭贷款,月供一套商品房。经过“八年抗战”,完成按揭,解放“房奴”。从此,在县城工作生活的多,乡下老家,只有逢年过节时回来小住几日。

2014年国庆,我们利用小长假对老家前院进行混凝土挡墙。未全部完成,假期结束上班第一天,岳父在行车半路上出了一起车祸事故,人致伤残。挡土墙一再被搁浅了。

多年来,我一直决心平整大院。却因买车代步和家庭多起变故,迟迟未了心愿。今年春节,疫情蔓延,假期延长。封城封村,足不出户。于是,决定行动起来,平整大院,砌墙固边。雇用钩土机,从其他地方挖来土方,填平大院。将之前一分为二的大院合二为一,方便车辆出入和拓宽停车位。从整体效果上改变高地势的居家环境。

建设期间,亲力亲为,和浆砌砖,挥铲挖土,压平踏实,对不规则的大院进行修整再修整。正值疫情严格防控,封村封路,水泥材料断缺。就自己动手,推着手推车,开着后推车,进山捡石块,砸碎填基础。早春二月的南方,有一天,天气非常闷热。我顶着烈日,抡锤砸石,有感而抒,写下这样一条宅居防疫所忙的说说:一顶越南帽,一把中磅锤,砸碎拳头石,平整备石料,拓宽居家院,留予子孙福。

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疫情当前,我终于完成了父亲生前对我的居家心愿。2002年春,父亲抱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此时,人到中年的我,终于切身体会到老人对于老家的那份期待与渴盼。是的,每个人都会有落叶归根的那一天,老家终将是你老去的归宿。在乡下,建一幢舒适的房子,有平整的大院,又是独门独户,这是城里的高楼大厦无法比拟的。乡村小别墅就是这么优越尊享自然与自在。

这些日子,我白天忙于大院建设和春耕生产,晚上则伴着虫鸣和乐潜心创作。帮忙家人种植管理10亩甘蔗,3亩果园,2亩水稻玉米。满足全家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我这种半农半儒的身份角色,得到了单位同事的夸赞,称我是个“执笔可授业,下地能耕耘”的劳动者。而我自己也很享受乡下这份特有的静谧与惬意。我所在的边关城市,至今确诊病例为零。这是很多城市都奢望不到的安全。

宅家的日子,守一方蓝天,两缕暖阳,三阵和风,四朵锦花,五层绿色,把发芽的心思寄托给春天的希望,感受生命的鲜活,从内心深处开出一枚灵魂的花朵。俯身读书,修笔写文,让春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吐绿成荫。“跌宕人生苦乐凝,沧桑世事述笔端。淡泊人生诗写意,流金岁月梦扬帆。冬夏春秋任笔抒,唐韵宋雨惹狂痴。鸿鹄燕雀各有志,扶摇莫问多少里。”。我就是这样,响应号召,服从要求,宅居乡下,坚决做好防疫的同时,泊心於禅,心述於字,情动辞发,心湃做文。

春伴芳草绿,夏赏荷花洁,秋牵菊花黄,冬迎梅花香,四季有相伴,共度日月长。是啊,坐在岁月的一隅,捧书闲读,信笔人生,静看喧嚣无比的红尘,守住清净无尘的内心,在繁琐与庸俗中洗尽铅华,在岁月的阳光里敞开心扉,让神采奕奕的面容和热爱生活的状态,永葆青春,让心态不会老去。(覃志鹏)

【作者简介】覃志鹏,壮族,现是广西大新一名小学教师。业余爱好写作,自从与呗侬FM结识后,能借助呗侬FM平台用文字留住感动,用温情传递温暖。是呗侬FM工作室的一名特约写手。曾经历过农民、公司员工、商人、人民教师等多角色磨练,对于人生感悟至深。朴实的文字和平凡的生活故事构成的一篇篇文章,总能打动着有相似经历的读者。读着这些文字,你是否感觉好像在你的身边也曾有过这样的人和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