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虚构了部分历史,改编人物刻画,但仍是好片!

 老陈聊科学 2023-07-22 发布于安徽
《长安三万里》热播,上映首日票房破亿,连拿3个第一。但是带孩子去看,务必了解改编和史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第一,李白与高适相遇没有那么早。
影片:高适在千万长安的路上,遇见被路匪欺凌的李白,两人初次相见,切磋相扑,结下金兰之谊。此时李白、高适不过20余岁;而高适在长安见到杜甫时,后者看起来也就10来岁的孩童。
史实: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东出潼关的李白,在洛阳见到了“小迷弟”杜甫,两人结伴后,经杜甫介绍认识了高适,三人一起同游梁宋,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此时,高适40岁,李白43岁,杜甫32岁。

这个三人,一位是曾经结束自己短暂的政治生命,被玄宗赐金踢出公务员队伍,尽管有钱又有闲,但内心却充满郁郁的李白。另一位是走南闯北,饱经沧桑,经济窘迫,仕途无望的落魄中年人高适。最后一位是屡次尝试却未能成功,有志难酬,已过而立之年的杜甫。这三位在世俗意义上都是失败者,他们的遭遇堪称“失意阵线联盟”。
也许是编剧为了重点表现高适与李白的情谊,特意将两人的相识提前了20多年,峥嵘岁月,三聚三离,世界线的变动带来的是巨大的反差,以及沧海桑田般的人生感悟。

其实,电影中有很多时间线与历史实际对不上的地方,但是讨巧的是,电影使用的高适回忆的方式,来叙述的。既然是回忆,就有很多主观性。因此,高适眼中的李白,谁相见于不惑之年,却早已成了忘年之交。
  • 第二,救下郭子仪的是李白,却非高适。
影片:高适蓟州从军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后,返乡途中在题诗板上写下一首诗之后,却意外被李白找到。高适在救下李白被安禄山手下追杀的同时,还意外通过哥舒翰救下郭子仪,甚至还立下了“随时听召”诺言,也为后续高适进入哥舒翰帐下埋下伏笔。
史实:根据《新唐书》、《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记载,李白在公元735年游历并州时,遇到了尚未成名的郭子仪,当时后者性命堪忧。李白豪掷千金,并亲自出面游说救下了李白。

当然后人也怀疑这个史实是否正确,因为郭子仪比李白大四岁,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到并州的时候三十五岁,当时的郭子仪三十九岁,已经是四品高官(唐朝正常情况下三品到顶),李白一个白身有什么资格和能力营救郭子仪。
其实,但是李白已经在并州生活一年多时间,并且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和当地的官员关系很好,因此有可能救下郭子仪。
不过,高适营救郭子仪,翻遍历史书籍,也没能找到半点交集,是典型的改编情节。
  • 第三,高适两次营救李白?可惜真没有。
影片:高适在救了被安禄山手下追杀的李白之后,又在李白投靠永王,犯下大罪之后,接来了其夫人,并且为了避嫌,让郭子仪救了李白。
史实:安史之乱是高适和李白两人的分水岭,李白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诗人,但他缺乏成为政治家的必备素质。他过于飘逸、随性,并且对世俗事务并不感兴趣。相比之下,高适在政治上则显得老辣且机智。

在安史之乱期间,高适和李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也导致了他们人生的不同走向。高适在五十四岁时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而李白则在五十七岁时沦为了阶下囚。这些事实都表明,李白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并不适合从政,他应该更加专注于他的诗歌创作。
也因此注定了,高适在确保“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无法营救李白。历史上高适的确政治嗅觉很敏锐,这让他在一众“真性情”的诗人中颇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影片中改编的地方还很多,基本是剧情框架遵循真实历史,部分剧情和人物虚构或合理改编,但是对于李白的塑造让人难以接受。如果轻浮醉酒是李白,又何来“太虚人”;如果千金卖醉是李白,又何来天下好友遍布?
如果真的按照历史线、人物故事来写,未必能写出世纪之交,高适与李白的情谊之曲折向前。也许不改编,就不会看到如此精彩的电影,因为那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