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天,依然有行走的太阳

 新用户04218vhe 2023-07-22 发布于上海

上海这波疫情从三月一号开始发现的,短暂的一个半月时间内,由一例爆发到今天的近三十多万例,而且还在喷发期。可谓神速,可谓核聚变,这真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想,当下不仅全国人民在关注上海。

世界的目光也都在关注上海。

浦东封控得仓促,突然,留给人们准备的时间不到一天,据说那天晚上各菜场、超市,抢物资的人满为患,甚至出现大打出手的镜头。这不能埋怨谁,病毒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它每时每刻依旧在裂变,在扩散,在传播;它更不管你有没有得吃,有没有得用。三天后浦西准时封控,尽管有三天的准备期,按道理,应该什么都可以准备齐全。但普遍缺少的是心理准备,缺少了危机意识。还有一个是发布的封控时间是“一号早上三点到五号早上三点。”都以为到五号就可解除封控,谁知道,疫情日趋严重,从月初的几千到现在的连续超两万,封控的网也是越收越紧。

到今天为止我们封控已经十六天了。

估计极少有人储备这么多天的蔬菜,尤其是打工的人,租房子的人,还有平常上班不怎么做饭,连冰箱也没有的人。而供给不通,不畅,真的给一些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心里创伤。

十一号开始实行分区封控,也就是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这个方法刚刚清零的铜陵用过。

在分区防疫的头一天,我家餐桌上开始没有汤了,两荤两素,而且荤菜是咸的居多。本来我家物资储备还算充实,这不是我考虑的充分,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冰箱大,双门的;第二是一个误打误撞。在三十,三十一号那两天,妻子都上了菜场抢回了一些蔬菜。女儿住在街上,因为和她妈联系不上,也买了许多菜还有一些零食送过来了。这样便有了双份的储备;还有大米,头天妻子和我说过家里米快吃完了,见我没出门,又和在外面干活的儿子打了招呼。三十一上午我去小区对面店里买了两袋小包装的米,四十斤。午饭时间,儿子又背回一袋五十斤的。

时间能消耗空间里的物质,也在不知不觉中掏空许多人的耐心。最近网上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铺天盖地,其中有真实,也有杜撰;有反映身边困惑,也有骗取流量;更有坦露自身疾苦得不到舒缓,治愈的。

但看到的人心中应有一杆秤。

虽说日子过得比前一阵子有些差别,或者说是痛苦,但应该坦然面对。怨天怨地的多了,心情会感染到比疫情更可怕的病毒。大环境下,作为个体的平民百姓,多一点体谅的眼光,包容的心态。

世界并不太平,战争下有炫耀的导弹,更有拖儿带女的难民,想象一下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想想大海中漂泊的偷渡客,生命也如夜色下的一滴水,随时可转瞬即逝。

我们暂时不能出门,但还有遮挡风雨的地方;我们不能享受山珍海味,但有食物能填饱自己的肚子。

记得第一次出门,我到常州的横林做瓦工,吃过两个月的冬瓜海带汤,每天如此,端上饭盒,嗅觉都麻木了。有天下雨不能干活,几个人去田边沟里抓鱼,没抓到,顺手带了几把豆角回来,晚餐吃上清炒豆角,也觉得是人间美味,这样的日子我过过。一九九七年,我在浦东北蔡和周浦中间有个叫三角地的地方干活,住的是石棉瓦搭的棚子。白天的辛苦不说,晚上连个好觉也睡不上。睡的又闷又热的大通铺,透气不畅的蚊帐上,爬着密集的饿肚子的蚊子,还有露天粪坑熏人的臭味。这样的日子我也走过来了。

昨天一个远方朋友给我打电话,问上海是不是买不到食物,听说有人吃不上饭,在饿肚子,问我有没有受到影响。我告诉他,说没受影响是假话,有没有饿肚子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在我的朋友圈内还没有听说过。

上海这么大,人口密集,管控难度比任何地方都难。每个人的自觉程度尤其重要,只有按下心,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才能彻底清零。

十一号村里发了一次蔬菜;在这以前发过一次牛奶,糕点;十三号每户又发了一只鸡,一只鸭。十五号发了面条,今天又发了肉。虽然不多,但我感受到了政府的温馨。

心里有温暖,相信即便是阴雨绵绵的空中,依旧有行走的太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