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中国的社会文化历来向往“自然”。

上至哲学理论,文学作品,绘画艺术,下至建筑风格,生活用品,无不渗透“自然”的追求。

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到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再倒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自然”始终是文人墨客的圣地。

为什么中国的哲人对“自然”的追求如此执着?

因为“自”就事物的原本。是人们智慧的始发点,也是智慧的最终归宿。

自,就是我们自身。我们从自身出发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发展了,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都非常向往“自然”。达到“自然”就是达到了世界的原本,窥见世界的本质;找到“自然”就是找到了自我的原本,领悟真我。

但是,人们却难以达到“自然”。

这是因为,人原本就是“人”而非“自然”。

“自然”本来就是和“人”相对的概念,用以区别“人”,概括“人”以外的世界。”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要达到“自然”,就要从本质上提升我们的思想层次。唯有从更高的层面才能将本质对立的“”与“自然”统一起来。

所以,“自然”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勤学苦练,努力提升。思想境界越高,就越接近“自然”。

“自”字详细讲解请点击链接:正解汉字 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