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八十课 饱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饱”字。

bǎo形声从食,包声。本义:吃足与“饥”相对《说文》饱,厌也。《广雅》饱,满也。《诗·小雅·执竞》既醉既饱。本质意义:满足需求。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满足充足饱满

“饱”字始见于篆文。“饱” 字的 “说文古文” 有两个写法:一是形声字, 左边是形符 “食” , 右边是声符 “保” 字的古文,像以手抚摸孩子的头,是会意兼形声字。“包” 字除作声符外,也会意吃饱后肚子凸起。

“饱”另一写法上半部是“坐”或“留” 的省文,意为坐下;下半部是 “食”,会意坐下来安心进食, 饱餐一顿。《说文》:“饱,猒(yàn同“餍”)也。”段注:“甘部曰:'猒,饱也。’”是为转注。猒,今作厌,即餍,有饱足意。“饱”是进食已足,不想再吃。

丰衣足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追求。在化肥被广泛使用之前,农作物的产量十分有限。研究者根据史书记录推算,唐朝开元年间人口7000万,人均粮食产量最高300斤,是古代最高值。直到1982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300斤。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亩产774斤,产量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966公斤。比较之下不难发现,古代粮食产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国人吃饱饭的需求。

温饱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头等大事。

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百姓温饱,以安定社会。

周朝成功推行“井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稳定,文化昌盛。

秦国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除了废诸侯、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外,还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私有制,在当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众耕种的积极性。成为此后2000多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粮食生产长期落后于需求的古代历史里,温饱既是民众的基本物质追求,也是道德的界限。

墨子说:“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子·节用中》)

古代圣王规定饮食的原则是:“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身体,耳聪目明就行了。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求取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

墨子的核心精神是节约、俭朴,反对奢侈。他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度。因为古代的物质生产落后,难以实现全民温饱。节俭不但是道德修养,更是经济策略。在保证自身温饱的同时应该尽量减少消耗,把节约下来的财物用以防备荒年,赈济孤寡,安定社会。在“俭”(正解汉字:俭)字的讲解中我们详细论述了这种思想。

当然,古人的追求并没有因为物质匮乏而止步于温饱。

管仲在《管子·牧民》就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粮食充足了,人就应该知礼节,有文化追求,提升道德水平。从追求物质之“饱”升华到精神之“饱”。

这是非常有远见的思想。

尽管春秋时期,广大民众还在与饥寒作斗争,缺衣少食,生活困苦。管仲已经预见,通过人们不断努力,必然能提升生产能力,创造出满足生活需要的丰富物质财富。在此之后,国家和民族应该把追求的重点转到精神层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和谐稳定,让文明得以持续发展。如果始终着眼物质,国家发展的上限将极为有限。

中国历史的兴衰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周朝,文王制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易》。姜子牙创作了最早的军事书籍《六韬》。周公设立了延续千年的礼乐风俗及政治架构。孔子依据鲁史修《春秋》,采集、搜索、整理资料编撰《诗》、《书》、《礼》、《乐》,为《易》作《传》,丰富并发展了儒家文化。老子研究周朝各类文献,而形成了道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大爆发。周朝的文化发展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石,使得周朝前后延续近800年(前1046年—前25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随后的秦朝只重军功,法治严苛,焚书坑儒,文化倒退,二世而亡。

汉代推行儒道同时提出的“无为而治”,从而开启了“文景之治”。武帝开始,在政府层面独尊儒术,而荡平匈奴使汉朝走向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帝国,前后延续405年。汉朝以后炎黄子孙被称为汉人。

其后的隋朝,隋文帝开皇之治后,隋炀帝杨广喜大好功,强征高句丽,又大兴土木营建东都,修大运河。国家37年而亡。

唐朝文满天下,文人墨客多如星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唐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各国来朝,声名远播。唐后外国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同样,宋朝崇尚文治,文化发展达到古代巅峰,虽然备受强敌困扰,仍能延绵三百一十九年。

相反,元朝立国后仍然持续对外扩张,只懂侵略周边国家。文化几无建树,汉化迟滞,发展不前。最终98年而亡。

这些历史反复证明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国家政权稳定的积极意义。也证明“仓廪实而知不礼节,衣食足而不知荣辱”对国家发展的危害。

“仓廪实”就是有充足的经济基础,解决了人们的温饱。在此基础之上,集体和个人都要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解决精神的“饥寒”。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稳定发展。

而在个人层面。孔子则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在乎是否温饱,居住不在乎是否安逸,做事高效,言谈真心,以有心得体验的人作榜样纠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积极且善于学习了!”

孔子认为,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由社会生产能力决定,社会进步则人的物质条件必然不断提高;社会倒退,个人的物资质条件也必然减少。所以,有崇高追求的人(要成为君子)要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阶段性的温饱问题上。只要每个人都贡献社会,社会必然进步,最终个人的物质生活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孔子的生活就是如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他的弟子也深得真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需要说明的是:颜氏在鲁国是贵族。尽管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已经衰落,但是颜氏一家除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及陋巷简朴的住宅外,仍有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这些田产,足够让颜氏一家衣食丰足,不至贫苦。颜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并非穷苦困顿,而是专心求学,生活简朴,乐在其中,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心无旁骛!

孔颜用自己的实践为学子树立了跨越物质而追求精神饱满的生活典范,为中国历代有志之士塑造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这种生活态度对当下中国社会意义尤其突出。2020年中国全面完成脱贫,历史上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在国家层面得到彻底解决。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国家、民族和个人更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温饱基础上,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从物质之“饱”,提升至精神之“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