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家庭日,我们家和小姑家和婆婆一起泡温泉度假。 驱车前往,停车,缴费,拿到柜子钥匙。 柔柔看到我手上的钥匙,她说她也要戴着。我深知,这钥匙一旦到她手上一定会掉。孩子手细,钥匙是橡皮圈状,带着大人手上还是宽松,若是在孩子手上,泡温泉的过程中,掉下来也不会知道。 这种场景即使还没发生已经预想到结果。 我开口:“你拿着会掉的。” “妈妈,不会掉的,我会好好保管的。妈妈,你就给我吧。”
“让你不要拿,你非要拿,你看你,现在不见了,怎么弄?” 随即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那孩子约莫是10岁左右的样子,惊慌失措,没想到妈妈会在这里打她,吓得话也不敢说,当时在更衣室还有很多的客人在更衣。 此时,我和柔柔四目相对。继续观望。 那中年妇女,只得和工作人员讲解原因,“钥匙掉了,麻烦帮忙打开柜子。” “确定柜子是你的吗?” “是的,刚才我让她不要拿,她非要拿钥匙,这不刚过一会儿,钥匙就不见了。” 工作人员只得在一旁把柜子打开。 此时,我就在旁边看,“我就看看,学习别人的妈妈怎么教育孩子的。”我对柔柔说, “不要看了,妈妈,我们去换衣服。”柔柔边说边拉着我去更衣室。 “那钥匙要不要给你,给你也可以的。” “不要了,你戴着。” 说再多,还不如亲眼看一次别人。
之前在咪蒙文中看到,很多人急着闯红灯,急忙忙闯到红灯对面,慢悠悠的边走边玩手机。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总是催促,快点。 换做是以前,对于柔柔要拿钥匙这事,我很不耐烦的告诉她,“给你拿你一定会掉的。”然后强硬的自己戴着,而她就带着不好的情绪来玩。 是的,我们总可以预见结果。 记得在火车上,我明明可以先扯下一小部分纸巾,而我非得要把一卷纸巾给柔柔拿着。给她的时候我还说了一句;“你可别掉下来。”话音刚落,递给她,纸巾就掉下来了。 这种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会掉下来,会掉下来,会掉下来。 之前看新闻报道,孩子外出,妈妈千叮嘱万叮嘱,不要被车撞了,最后孩子就是被车撞了。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如我所愿,纸巾掉下来了。 我一气,用手打了她手掌一下,打了之后我又很后悔,但我后悔的是,明明自己可以预见结果,却依然让事情发生。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我扯下一小部分纸巾,其他的放进我的背包,孩子就在洗手间里头等我。一切都没有发生。 是我,促使了整个事件的发生。 而今天,我还在想我该如何去和她解释不要给她拿,我们可以慢一点,慢一点,不需要那么着急。正好,可以作为旁观者,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在温泉区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等我们泡温泉回来,又一个妈妈在打孩子,听妈妈训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是“XX掉了。” 再怎么样,好好说话,冷静,总比大声大骂会好一点,或者停下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毕竟很多事,我们都是和别人一样的复制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