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外医院李建新团队]中国1990-2019年间高钠相关卒中亚型死亡率的不同变化趋势

 新用户4064dVjo 2023-07-22 发布于北京

1. 研究背景

卒中(stroke)是导致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病因。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表明, 在过去30年中,我国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显著增长,卒中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钠摄入作为卒中重要的膳食危险因素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指出,降低钠摄入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减盐是一项经济有效的策略。既往研究显示我国近30年来,钠摄入逐渐下降,相关卒中死亡率也呈现下降趋势,然而,钠摄入对不同卒中亚型死亡率的作用是否相同,目前仍不清楚。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GBD 2019数据,评估并比较1990至2019年间,中国高钠相关的各卒中亚型死亡率变化趋势。

3. 研究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源

GBD 2019数据提供了1990-2019年间全球各国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损失。

3.2 暴露和结局指标定义

高钠摄入指的是钠摄入量>5克/天;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3.3 统计学方法

[Join-Point回归模型]用于评估高钠相关卒中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使用总体年均变化率和各时间段的年均变化率两个指标。

[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用于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高钠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影响。

4. 研究结果

4.1 1990-2019年间,中国高钠相关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在1990-2019年间,中国高钠相关卒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全球,且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卒中亚型的变化并不相同。高钠相关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6%、2.5%和6.1%。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最大降幅发生在2004-2007年,脑出血最大降幅发生在2004-2007年和2010-2015年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大降幅发生在1996-2007年(图1A,表1)。与女性相比,男性中各卒中亚型年龄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但下降幅度反而低于女性(图1B)

图 1

表1

4.2 高钠相关卒中死亡率变化情况: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组中,1990-2019年间高钠相关卒中死亡率变化幅度并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的变化幅度呈缓慢上升趋势,脑出血呈缓慢下降趋势,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呈急剧下降趋势(图2A)。男女性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图2B, C)

图2

4.3 高钠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变化:年龄效应

随着年龄的增加,由高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死亡率急剧升高,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在50~70岁时达到高峰。三种卒中亚型中,85岁之前高钠导致的脑出血死亡率最高,85岁之后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最高(图3A)。男性因高钠导致的所有卒中亚型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图3B,C)

图3 年龄效应

4.4 高钠相关卒中死亡风险的变化:时期和队列效应

不同时期和队列人群中,高钠相关卒中死亡风险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呈下降趋势,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风险下降幅度最大,而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下降幅度最小(图4, 5)

图4 时期效应

图5 队列效应 

5.结论与展望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因高钠摄入导致的卒中死亡率和风险一直在下降,不同的卒中亚型有不同的变化模式。我们的研究确认了中国减盐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强调要继续严格落实这一策略以预防卒中,尤其是在老年人和男性人群中。

工作感想

对于GBD这类时间序列数据,其趋势变化的背后往往有既定的原因,比如国家的政策和自然灾害,找到合理的切入角度就能完成高质量的选题。同时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找到既往研究忽略或分析不全面的点。目前基于GBD数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学上较为成熟,有许多高质量的文章值得学习和参考。

使用GBD数据进行研究前,建议先对其发病率、死亡率等疾病数据的原始数据来源和估算方法进行学习和了解,以便方法学部分的补充和撰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GBD研究的估算方法一直在更新迭代,这也是该研究数据真实性高、科学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撰写文章时候,要尤其注意这部分内容的正确性。

作者寄语

潜下心来做事,在实践和身体力行中积累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

王艳,科研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研究部;

王靖宇,202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部。

小U划重点

【研究内容感悟】

疾病负担以及危险因素,从大的层面讲,是国家制定和调整健康政策的关键依据;从小的层面讲,是我们科研人员在开题报告、科研写作、基金申请等多种场合都需要用到的重要素材。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疾病在全球或者国家层面的相关文献都是空白的,因此基于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撰写出一个高质量文章,意义重大。

近年来,中国已经在中风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而本研究无疑是锦上添花,增加了中国声音的响度!

【研究技能回顾】(链接网页为我们之前在B站分享的相关科研视频,有兴趣可点击观看,希望能对大家的科研有所帮助~)

1. 学术型研究生开学指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a411P7dL);

2. Word写作常用技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24y1r7jM)。

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