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琛 | 一只簸箕引起的记忆...

 新用户06868399 2023-07-23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252 期

文|张玉琛   编辑|王成海

2019年农村危房改造,我母亲由原西洼村老屋搬迁到现在新建的新农村。新农村建立在原钦宝营一、二、八三个生产队场面内,全部是砖瓦房水泥路,一排六处院落,十间房,共计九排。居住着三个自然村,原八个生产队的54户、120多个村民。

今年夏季,我回老家新农村探母,有一天母亲想回老屋,我就领着八十六岁老母亲回西洼老屋看看,顺便也取点剩在老屋的东西。打开小房门寻物时,我脚下突然发现一个旧簸箕,这可是件多年未看到的老物件呀!母亲当时指着这个簸箕说:“这个簸箕是大集体时生产队遗留下来的,包产到户分田单干时,解散生产队咱家分到的财产,距现在将近五十年呀。”我出于好奇,顺手从衣兜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这一拍摄引起了我许多记忆。

簸箕曾是过去农村大集体必备工具,包产责任制后村民家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具,但随着生产工具的逐步改善,现在很多人家已经找不到簸箕了,这种用柳条编制造型独特的簸箕,也称得上有一定历史的老物件了。如今有好多展览馆把用柳条编制的簸箕,摆放在老物件展区内供游客参观。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生于1500多年前,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一书中写道:“至秋,任为簸箕。”由此可见,簸箕的历史源远流长。

簸箕,一种是器具的名称,另一种是指纹类型。作为器具,它是用藤条、去皮的柳条等编制而成,三面立起,一面敞口,敞口的一面逐渐增宽,前边还镶有一块五寸宽的柳木或杨木板叫簸箕舌。其功能主要是室用来扬米去糠,秋季场面用来扬渣渣草草,跌旋粮食中沙土,其次是淘洗米菜,再次才是收集垃圾。而这种收集垃圾的簸箕,一般都是小号的簸箕,也就是撮子。随着科技的进步,撮子原材料基本都改用金属、塑料之类。所谓指纹类型,是指簸箕形的指纹,中间成封闭圆形形状的称之为“笸箩”,如果开口延伸出去便称之为“簸箕”。

这个簸箕是大集体遗留下的老物件

     
簸箕是农村最为常见的东西,也是农村庄户人家必备品之一。在过去那个年代,它是农村百姓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种植粗粮(糜、谷、黍)多的地方,每天到做饭时间时,常常能看到妇人们用簸箕在门前就着风,把米里的糠与沙砾簸出去,以备做饭之用。使用簸箕的过程,我们老家的土话叫簸簸箕。簸簸箕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力气活,但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掌握不好技巧,就会事与愿违。像所有的农活一样,只有熟能生巧了以后,才能熟练地操作使用。簸簸箕时腰上的力道,手上的巧劲,都得要配合好,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在大集体年代,每当打完场时,场上剩下的场底子,还有部分粮食粒都会混合太多的泥土、草沫。要实现粮食颗粒归仓,就必须做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用簸箕来去除粮食里的杂物。每到这时,生产队都会安排几个手巧的人,把混在泥土草屑中的粮食分离出来。有一年场收快结束时,我们四、五个小伙礼拜天也参加集体劳动,队长为了培养下一代,把我们几个集中起来,让一位姓杨的大爷专门负责教了一个下午怎样用簸箕,簸、颠、跌、旋粮食。我们都是农家子弟,家里家外平时都能接触到一些常用农具。不一会就学会了簸箕的基本要领,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娃,个个都会用簸箕簸、旋糠,跌渣土、颠草壳,能把粮和杂物分离开。


生产队那会儿,大多数情况下,簸箕都是上点岁数成了家的男人们使用的工具。小时候,我经常跟随大人到生产队场面上去玩,经常看到父亲把簸箕舞弄起来,十分得心应手。父亲从小练就了一手用簸箕的苦功,在解放前单干时,我爷爷是个中医大夫,农活很少干,我大爷(大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奶奶在我父亲十一岁时就病故了。所以我父亲从小就开始干农活,全家的田地农活基本就靠父亲一人干,所有农活父亲从小练就一身干农活的基本工。像我父亲这样一个精干的农民舞动起簸箕,就像一个大型乐队的指挥。麦子或者莜麦、黄豆或者糜黍、谷子或是葫麻等,借助父亲双手的力量飞起来、落下去,一落一起,决不会让一粒粮食溅出簸箕之外。他双手握住簸箕的两边,运匀了气息开始簸动,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前面一下、后面一下,双手用力不同,粮食在簸箕里起伏的方向也不一样。每簸动一下,粮食就顺着用力的方向,齐刷刷地抖动着翻上去。左手用力,粮食就在左边腾起,落在右边;右手用力,粮食就会在右边腾起,落在左边。像海浪、像瀑布、像顺着键盘滑下的音符。唰唰唰,簸簸箕时发出的声音在优美的律动中,那些瘪谷子、碎石子、杂草、桔壳什么的,就会很听话地列开队形,自觉地与丰盈饱满的队列划清界限。而有些尘土和碎叶,簸的过程中就知趣地从一个妥当的方向飞出去。


父亲常和生产队那些年轻的后生说:簸簸箕,要平心静气,叉开双腿,伸展双臂,双手配合腰肢扭动,把泥块、草屑先晃到簸箕边上,这个力道一定要把握准。因为泥块和草屑的比重相差很大,又要和粮食分开,这就是功夫。把乱七八糟的东西颠到簸箕边上后,双手再用力上下颠簸,然后簸箕前伸,把脏东西簸出去。这个活计,说着简单,看着姿势也很优美,但如果要真正熟练地掌握,那并非一日之功。

农村分产到户后,农民单干过日子,家家几乎都有簸箕。簸箕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中的男女老少大多会使用簸箕,因为每年收下的粮食大多数需要经过筛子和簸箕精选和分离,所以家内成员必须人人会使用簸箕。


过去人们家中面口袋少,人们吃糕淘黄米就利用簸箕,将黄米淘出放在簸箕里,等米粉了后,将簸箕端上去磨坊一磨,再将糕面用簸箕端回来,这样既省事又放便。我有个同学第一次去岳父家,他岳父家居住在半山坡沟里,村里出进道路既不平整,又捌弯摸角的。外母娘让他用簸箕盛着黄米去沟下面磨坊磨糕面,同学他家一直居住在平地,习愦在平地走路。这次来岳父家让手端盛米的簸箕,下坡底去磨坊磨糕面,他向下坡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踩空脚,将簸箕里的黄米撒一股,这样撒了好几股。等他去了磨房,簸箕里的黄米剩下不多了,没办法,我的同学磨完糕面,将糕面再倒在簸箕内端上就往回走。走着走着抬头看见外父娘正用条帚和簸箕在收拾他下坡时撒的黄米了,同学返回遇到外母娘时十分尴尬,不知如何是好,他正要开口道歉,外母娘先说话了“没关系,你先端上回去吧,我收拾上端回去喂自家的鸡,没有损失。”我同学脸红脖子粗地端着糕面回了家,媳妇看着他端回来的糕面少了很多,心想肯定走路不小心将黄米撒在路上了,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这件事老同学一说起来感觉很惭愧,挺大个人做了件丢人现眼之事。


簸箕作为一种“铲”形生活用具,一般有大中小3种型号,北方农村使用的簸箕大都是用柳条编制而成,这样簸箕要到市场上购买。一个簸箕可以用上好几年,簸箕不仅能簸去粮食中的糠皮等杂质,也能将成堆的粮食撮起来装袋搬运,还有一个平时常用的作用,就是可以晾晒豆角丝、其它菜等少量的食物,它还是过年家中包饺子理想的摆放用具。


年轻人总会诧异,这简单的簸箕,在会使用者的手里宛如上下翻飞的燕子,簸簸箕时,粮食中的杂物会一粒粒飞出去,簸箕里剩下干干净净的粮食。现在,联合收割机收下来的粮食很是干净,簸箕的使用机会也少了,所以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簸箕了,目前农家尚存的簸箕,也大都改变了它最原始的用途。二十世纪后的年轻人很少见到柳编簸箕了,有的见到后也说不来名称叫啥了,从此柳编簸箕慢慢走进了历史博物馆,成为见证历史的老物件了。


流年滚滚,过客匆匆。红尘里的烟火旧事,都如一场烟雨,雨过天晴后,便不复存在了。


作者介绍:张玉琛,男,一九五七年生。兴和县钦宝营村人,曾在钦宝营乡政府和赛乌素镇政府工作。一直热爱文学,喜欢写些散文、诗歌、小说等。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不妨点一下右下角的“大拇指”“六角形”,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