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扮演父母冲突的“中间人”,让我恐男恐婚恐育|性箱来信

 新用户61809075 2023-07-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今天的来信关于一位被家庭关系伤害而消极自闭的读者的经历,她因此陷入自我怀疑与厌恶,恐男恐婚恐育,害怕谈恋爱,甚至讨厌自己。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和感受,请继续往下看吧。

图片

亲爱的莓辣:

你好!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小时候没有妈妈,长大后没有爸爸”的潮汕女孩。

(前提:二十多年来我妈都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不是主要的,是全部经济来源,因为我爸不想工作且不会工作。)

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分居了,在此之前他们天天都吵架,原因是因为我爸喜欢扣女、去夜店,且晚上经常夜不归宿。于是有天晚上我妈一气之下去了夜店玩,被我爸朋友看到告诉了我爸。我爸觉得我妈不守妇道,把她赶出了家里,并且不允许我见她。

之后十年我爸陆陆续续换了很多个女朋友,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婚。这十年里我爸也没有尽到父亲的义务,我幼儿园是全托学校,初高中是住宿的,小学也基本是一个人生活(他偶尔会回家),后来是奶奶带大的,但我奶奶重男轻女。

图片

图为 一个人在家

在我奶奶的“帮助”下,在我高中那年,我妈回来了。但我爸开始逃着我妈,常年待在老家,花着我妈的钱,养着别的女人,和猪朋狗友喝酒赌博。那时候还不太懂事,觉得我妈是半个陌生人,天天在电话里和我爸吵架,觉得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回来,因此对我妈有很大意见。

图片

图为 争吵

因为我家是潮汕家庭,我奶奶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于是我爸妈努力了一下,第一胎是个女孩(被打掉了),第二胎是个男孩。

但是我妈怀孕后,我爸就逃回老家了,在那期间好像在外养了个小三。高中那段时间,我们家经济条件还不错,妈妈挣了很多钱,虽然我爸经常赌博经常输钱,但也算小康家庭。

疫情之后,我家生意做不下去了,又因为我爸赌博成瘾,短短几年,我家卖掉了两套房子、一辆车,并且欠下了一屁股债。在此期间,我爸妈还是天天吵架,见面吵架,见不到面电话吵。

图片

图为 母亲指责父亲 | 图源影视剧《小欢喜》

值得庆幸的是,大学我逃到了另一座城市,远离了我父母。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妈会天天给我抱怨我爸的所作所为、给我看我爸妈吵架的聊天记录。

并且要我作为中间人,让我骂我爸/给我爸发一长段话,甚至连交学费都是:我妈让我去找我爸,我爸让我去找我妈。曾经有段时间(好像是寒假回家)我被折磨到“半夜被他们吵醒后不停呕吐”、“神经衰弱”、“低频聋”。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

我很支持我妈离婚,并且从高二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劝说她离婚,但她每次都只说不做,甚至离婚协议书都拿到她面前了,她只说一句:“上辈子欠你爸的”。

这段家庭关系真的困惑了我很多年,对于我爸、我妈,我感到很无力。

图片

图为 女孩因家庭感到无力 | 图源影视剧《小欢喜》

我爸的所作所为和我妈的观念也促使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但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越来越“恐男恐婚恐育”,甚至害怕谈恋爱,甚至更加自闭,甚至讨厌自己。                                                                                       

图片

图为 表示自己不想结婚

   匿名

                                                                                                                       2022.10.27

图片

亲爱的辣条:

展信佳。

朋友你好,我是安啾。非常抱歉这封信现在才被回复,感谢你真诚的分享。

在看完你的信后,我很有感触,在这个家庭生活了这么多年,承担了一些你本身不需要承担的压力,真的很不容易,你能够向我们写信求助是你在向外寻找支持的信号,这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也非常感谢你的信任。

在开头,我想告诉你,你被卷入家庭三角关系了。

图片

图为 家庭三角关系

注:家庭三角关系是指当父母没有办法处理他们自己的冲突和矛盾,为了减轻焦虑,获得平衡,所以引入了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可能是工作、药物、网络、记忆等。

你在信件中提到你是你父母的中间人,母亲常常跟你抱怨父亲做过的事,给你看聊天记录,甚至让你在他们中间传话。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三角关系,心理学的家庭治疗流派将其称作“跨代联盟”,是指父母冲突中孩子被迫站队,与其中一方结成联盟,一起对抗另一方。

图片

图为 母亲指责孩子站队 | 图源影视剧《小欢喜》

这是一种比较畸形的关系,父母借孩子站队来维护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或者借此寻求安慰,实际上是父母不想或不能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关系的责任,将孩子卷入到关系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困惑和痛苦。

作为家庭关系中年龄和权力都较小的一方,孩子常常可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卷入三角关系,成为跨代联盟中的一员,但这并不代表着孩子就不能改变这种现象。

图片

图为 被生活压倒亚历山大

那我们要如何走出跨代联盟下的三角关系呢?

首先,父母的矛盾是父母的,不是你的问题。我明白你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会很希望能够缓解你家里的情况,这一点非常有心,但请不要将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你的父母是这个事情的主体

图片

图为 无助的女孩

其次,实现认知上的客体分离。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客体分离,指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要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

父母也一样。我们要明白父母都是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让他们自己处理自己的矛盾,撤出父母冲突,树立界限,保持中立的态度,交给父母双方来沟通和解决问题。

图片

图为 保持中立

如果你因陷在父母双方当中而感到痛苦,或许可以和母亲说,你不会再继续帮她传信息了,这是她和父亲之间的事情,做他们的中间人让你很不舒服。

图片

图为 设立界限

我非常理解你可能会心疼母亲,认为自己作为孩子需要去帮助她,劝说她离婚摆脱痛苦等等。但是当我们参与进父母的关系帮助她时,实则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也剥夺了父母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第三,勇敢地向他人求助。

可以尝试找学校或者你所在区精卫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可以信赖的人去商量这些事情。不要因为父母的问题而产生羞耻感。

图片

图为 向他人求助

如果你认为,家庭冲突已无法解决时,也许可以考虑在成年后独立生活,从根源上退出,和家庭保持距离。

“为他人着想”没有错,但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地照顾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最后,我想回应一下你最后说的关于恐男恐婚恐育这三件事,这其实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困扰。

图片

图为 妈妈问女儿为什么不结婚

你可能会因为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的原因而对这方面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或许你会觉得信任他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着问自己在这些事情背后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然后再试着一一确认。

比如,有的人会因为看到某类社会新闻或者身边的伤害女性的例子而对男性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倾向于规避风险,在看到这些事情甚至亲身经历时会有很害怕的感觉,大脑会形成记忆,下次碰到触发记忆点的事情时,同样的感觉会被唤醒。

图片

图为 有够恶烂的啦 | 图源影视剧《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如果这样的感受让你感觉到困扰,可以试着归纳是什么事件,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以社会新闻为例,事件是你看到了一则负面的社会新闻,感受是你感到很害怕。

接着,我们试着去评估让你感到害怕的想法是什么,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辩驳这个想法。

比如:“我一定会在感情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个伤害我的男性吗?”,评估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图片

图为 女生多次被男性伤害 | 图源影视剧《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社会新闻有一定的传播规律,当事态到达一定的严重程度或者社会影响性时,才会大量传播,引起警惕的同时也要留意其本身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对于你先前的想法,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或许可以给自己多一些尝试的机会。尝试主动认识一些人,而不抱着决定性的目标。

比如在认识一个新的对象时,先不去思考对方适不适合结婚或组成家庭。关系本身是流动和开放的,人也一样,带着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他人和他人的世界。

图片

图为 确认关系 图源影视剧《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关于恐育这件事情,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对婚姻和生育都没有什么想法,觉得这两者是与我无关的,小孩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负担,只会像寄生一样剥夺我的资源。

直到大学的一堂教育学课,我听到我的老师,一个选择home-schooling的母亲,在35岁的时候,为了自己教小孩,主动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学会了游泳和轮滑,创造出更多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注:home- schooling:“在家上学”又称“在家教育”,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我没想到35岁的我还能学会游泳。”,在那么多种教育方式中,她选择了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好像看到了教育这件事的多重意义和可能性。或许孩子并不只是我们的负担,也是个人成长的另一个方式,丰盈了一些人的生命,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以及获得的体验也是其他的方式没有办法取代的。

图片

图为 生育是因为父母想丰富生命体验 | 图源影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可能我是想要小孩的,只是我之前没有太多正面教育的样本,或者说模范,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我真正想要怎么做。

这是我的答案,当然,你也会有属于你的答案。

图片

图为 你太勇敢了不适合躲起来 | 图源影视剧《小小安妮》

总结而言,我想对你说,人的成长环境固然重要,它是我们最初学习与人交往的基础素材,但家庭环境不是全部,也不决定我们的人生。

对于自己的生命要如何度过,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素材。

当自己的家庭没有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时,或许也可以看看其他人的,观察你比较亲近的人或者你信任的朋友,看他们的家庭模式是什么样的,你又想要什么样的模式。

一般打动你的,可能就是你心底里也渴望的东西。

图片

图为 社会支持 | 图源影视剧《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最后我想说,不要把家庭关系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或许自己也可以尝试学着客体分离。父母的矛盾并不是你的原因,他们没有给予你需要的温暖、陪伴和支持也不是你的问题,你完全值得被好好地关爱。

或许,我们可以首先做那个给自己关爱的人,然后尝试向其他的方向去获得照顾。比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情绪有困扰可以求助咨询师;如果是生活上的困扰,或许可以和信任的老师或者其他人讨论,获得帮助,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难,愿你汲取能量后充沛自己,获得温暖。

图片

图为 祝你睡个好觉

祝生活顺心,平安幸福。

                                                                                          莓辣安啾
                                     2023.7.19  

🍓安啾的手写回信🌶️

上下滑动查看

图片

👍转发/在看/点赞

寻找自己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