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楼往事:毛晋与汲古阁

 黄山五星 2023-07-23 发布于江苏

书房里的中国——纸寿千年(三)

图片

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江苏常熟汲古阁,位于沙家浜七星桥西岸毛家宅,是明清之际中国著名藏书、刻书家毛晋藏书处。所藏多宋元刻本,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等巨著,为历代私家刻书之最。据传世《汲古阁图》,此阁位于毛氏宅园中轴线上,左右分设绿君、二如等亭。汲古阁上下两层,每层三间,书架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藏书以儒、释、道分为三大类,而儒书又分经、史、子、集四类。每部书各就各位,秩序井然。藏书中每夹芸香,以驱蠹虫。毛晋《书带草》诗有“休问王孙芳草路,读书台畔笑迎君”句,诗中“君”指芸香,而书带草是芸香的雅称。阁后有楼八间,上层藏书板,楼下及两侧厢房为刻书之所。由汲古阁刻印的宋、元以来之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达十万余页刻版,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晋有著作《毛诗陆疏广要》《虞乡杂记》《海虞古今文苑》《明诗记事》《汲古阁刻书细目》等。

图片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名晋,为地方富豪。一生酷爱买书、刻书,是明末大藏书家。他不惜重金大量购藏善本书籍,为刻书提供版本来源,先后购藏宋元本及其他善本达八千四百册之多,还重视旧抄本和残本的购藏。他聘请学者校勘,并招募集合刻工,拥有自己的一支相对固定的技术力量。毛晋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并用以指导刻书。其刻书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当时社会文化学术的发展有较密切的联系。当时举世沉于宋明理学,他提倡汉唐旧学。汲古阁刻本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汲古阁版,至今流布天下。”它是明末刻本中的精华,明末清初天下最通行的版本。

图片

以田养书

传说毛晋在屡次科考不中归乡途中,做过一个的梦,记梦曰:梦登明远楼,中蟠一龙,口吐双珠,各隐隐籀文,惟顶光中一“山”字,皎皎露出。仰见两楹分悬红牌,金书“十三经”和“十七史”字样,遂寤。

毛晋把舟中梦境告知父母,母亲道:“梦神不过教子读尽经史耳。”父亲毛清则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吾儿平时对何事耿耿于怀耶?”

毛晋不答,却讲出一件事来。上次去金陵赴乡试,在客栈结识一位镇江学子刘生。刘生最爱王维诗,能熟背王维全部诗文,号称“刘王维”。一次书生聚会,刘生即席吟咏王维诗《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有人指出末句有误,并出示书本来佐证。当是“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而非“种松皆作老龙鳞”。此番又去金陵,得知刘生已患癔症,几成废人,原因竟是为“老龙鳞”之误。原来“老龙鳞”之误非刘生记忆出错,而是他手中那本《王维诗》有舛误。刘生就此抑郁成病。固然刘生心胸太窄,但劣本谬种流传确能贻误后学。

毛清听毕,已知儿子心志,道:“我毛氏本耕读世家,以田养书,亦情理中事。”

为宋本《姚少监诗集》,毛晋“广搜博访十有余年”。崇祯十五年秋,毛晋在一个收废品换糖的担子上见到了这本书。这本他苦苦寻觅的书竟然被人当作废纸换了巴掌大一块麦芽糖,毛晋意外得书,大喜过望,“击节欣赏三日夜”。

一日,毛晋偶然注意到一个小男孩手中正握着自己“梦想十余年” 而不得的《白莲集》的扉页——那纸是包着油浸浸的茨菰片!小孩领他去见到那个卖茨菰片的小贩时,《白莲集》已经没了封面丢了多页。经过一番忙乱,封面和书页终于追回。毛晋用皂角汁一一仔细拭净油污,用熨斗小心抚平。手捧侥幸得到的《白莲集》,毛晋专程去了一次文庙,在孔子像前纳头便拜。他相信有此等深幸,必是孔老夫子在暗中助他。

为了广开书源,毛晋在家门口贴出广告:“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以页计”是计费的标准,还起到了鼓励携残本登门的作用。

毛家的这则高价征书广告不胫而走,许多书商闻风而至,遂有乡谚云:“三百六十行,不如鬻书于毛氏。”

图片

毛晋据明正德何孟春本翻刻,此附图本《孔子家语》颇不易见

精心校勘

毛氏刻书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是慎选底本。毛晋本人既是著述家,又是鉴赏家和版本学家,所刻之书必为宋版元刊,珍善秘帙,且经过亲手校雠和题评,觉得“无憾于心”了,才肯付梓。许多书商订购《孔子家语》,利润看好。毛晋找来多种版本,参阅比勘,发现“经近代改篡,非复古本”,便断然搁置了刻书计划。几年之后,毛晋到无锡访书,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时,窗外有一后生以书遮阳而过,那书正是《孔子家语》。毛晋大呼:“后生留步!后生留步!”不料那后生是个浪子,那书就是偷来的,听人急呼,抛书而逃。毛晋捡书一看,正是北宋版的原本,便留一锭银子托饭店老板交予后生,携书而归。那后生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晋,居然辗转来七星桥找毛晋。毛晋留下后生,让他跟师学技,此生后来成了一位相当好的刻版工。

毛晋发现流传的《华严经》多有疏误,很想刻印此经,却总未找到佳本。一日,毛晋去庙中烧香,跪在菩萨面前时又想起《华严经》的事。忽听得两个后生在不远处正说《华严经》的事,其中一个说他有一本家传的古本《华严经》正押在典当里,毛晋“欣然问之,以二十金赎归,若有神者命之也”。

为提高刻书质量,毛晋亲自为刻书撰写题跋,或考其源流,或辨其真伪,或提要钩玄,为读者指点门径。这样的题跋累计达249篇之多,后毛晋选取125篇汇成《隐湖题跋》一书,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毛晋的儿子毛扆也是一位严谨的出版家,精校密雠一丝不苟,士林称赞他校勘过的书“与真本无毫发之异”。

图片

影抄本堪比精美的艺术品,无法大批生产,图书若要流播于世,还得靠刻印才是。珍爱宋元古籍又渴望珍本流传的毛晋,毅然展开了他四十年的刻书活动。

经过数十年发展,汲古阁拥有固定刻工20名,抄书及其他工匠200名,在私家刻书中堪称规模第一,共刊梓600种书帙,积书版近11万块。

图片

性情中人

毛晋是一位开放型的藏书家,也是一位情趣盎然的性情中人。除了“坐拥书万卷,躬耕砚北田”,毛晋把读书、交友和游览当作人生三大乐事。汲古阁所在的七星桥(今属常熟沙家浜)常常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来的不是书商便是书友。“江左三大家”中的钱谦益和吴梅村都是这里的常客,吴梅村曾作《汲古阁歌》,以“君获奇书好示人”句称道毛晋的开放性。大藏书家钱曾曾经向汲古阁借过许多书,而且常常一借多月,就此抄了不少好书。毛晋常亲自指导家人酿酒,以招待亲朋。招待用的酒非藏过千日不开甏,号称“千日酒”。除了书带草,毛晋还爱梅,每到梅开时节便会呼朋唤友作携酒探梅之游。曾排名梅花胜景曰:姑苏光福者三,临安西溪者二,金陵灵谷者一。毛晋在藏书刻书上往往挥金如土,而家居生活却是非常节俭,所谓“布衣恶食,无绮纨膏粱之色”。即便是“携酒探梅”这样的风雅之事,亦不过“甏中自家酒,一船皆知己”而已。

为了刻书,毛晋耗费巨大,仅《十三经》和《十七史》两部书的耗银就达15480两。毛家有祖田数千亩,收益大多用于藏书和刻书。明末清初,战火仍频,经济萧条,毛晋一次就卖掉祖田300亩。后来经费越来越紧张,数千亩田产几乎出卖殆尽。

即便在这样的乱世,毛晋还为乡民们做了不少好事。天启四年,常熟遭遇特大水灾,毛晋率众抗洪救灾,帮助乡亲重建家园。崇祯十五年,常熟又遭大水,毛晋在除夕之夜想起遍地灾民,突然叫停家宴,痛心地说:“此夕不知几人当病饥,我不忍独欢也!”大年初一,毛家开仓,穷其所有遍济灾民。

动乱甫定,神州易主。为了稳定局势,扑灭反清怒火,清廷特派绣衣使者到常熟活动。绣衣使者手握皇命,一切可便宜处置,骄横不可一世。一日,绣衣使者突然率众到七星桥。毛家大门被擂得如山响,七星桥乡亲都为毛家攥了把汗,担心灾祸降临毛家。绣衣使者下马拱手,道:“冒昧造访,多有唐突,毛公恕罪。”又转身对聚拢来的乡民说,“久闻毛刻书之名,又知毛家乐善好施,德行高洁,今慕名而来,欲识汲古阁耳。”及至进门,果然“但问书史,握手劳苦,不及他事”。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云烟之

毛晋在刻完《十三经》和《十七史》之后感慨万千,道“回首丁卯至今三十年,卷帙从衡,丹黄纷杂,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矣……”清顺治十六年,毛晋去世,终年六十三岁。毛晋去世时《说文解字》一书未刻完,毛扆再次变卖家产勉力将书刻成。

毛晋的妻子乃严讷的曾孙女,出身名门,治家谨严,在毛晋去世后又“持门户二十一年”。严氏去世后,子孙离散,汲古阁藏书不久便作云烟之散。

图片

影抄本

毛氏影宋抄

毛晋到吴江访书,偶在一书生家中壁上见到一幅周之冕的工笔花鸟画,心生诧异,仔细考究,才看出这是一幅赝品。毛晋在书生处得知,摹画人是书生的好友刘臣。刘臣在常熟城里的一家裱画店谋生,而毛家曾去那家裱画店裱过画。回到常熟,毛晋找到刘臣,邀他到汲古阁,请他仿做一本宋版书。毛晋在刘臣的帮助下反复试验,逐渐形成一套“影抄”图书的方法,成为他的一大发明。因为毛晋影抄的大多是宋版善本,这种影抄本被世人称为“毛氏影宋抄”。其方法是将薄纸覆于书页,按原书的行款、字体、版式,照样摹写,尽量保持原书的风貌。影抄之书,纸白如玉,墨光如漆,界栏细如发丝,边档均匀如带,酷如原书,可谓精美绝伦。世人以得到“毛抄本”为幸事,到了后代,毛氏影宋抄本更是和宋版书一样受到尊崇。

自发明影抄之法,凡是无法买到的宋元善本,毛晋就千方百计借抄别家的藏书。买抄兼行,汲古阁的藏书更见丰富起来。鼎盛时,毛氏藏书达到8.4万部,约42万卷。钱谦益曾说:“自是江左藏书之家,遂以先生汲古阁及钱曾述古堂为巨擘矣。”事实上,汲古阁藏书之富不仅翘楚江南,还在明代全国藏书家中数一数二。

图片

毛边纸

毛边纸,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毛晋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

图片

毛晋刻书的六大特点

第一,刻书内容自成系列。“穷其源流,审其津涉”,是其刻书选题的指导思想。除了《十三经》《十七史》之外,还有《周易》系列、唐诗系列、诗话系列、杂剧系列、小说笔记系列、书画系列等;

第二,重视选择底本。底本来源主要有自编本和古籍善本两类。如果找不到善本,宁可不刻;

第三,重视校勘工作。他与图书为伍,招聘了周荣起、戈汕、陈瑚等一批学者与之共事丹铅。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分别为儒释道三家名流修了招待所;

第四,多有题跋。每一篇题跋都是一篇版本校勘论文,凝结了毛晋编辑、整理图书的心血;

第五,版式特点:毛晋早期刻本书口有“绿君亭”三字,晚期刻本书口多“汲古阁”三个大字和“毛氏正本”四字小方印,左右双边,有界行,行款不一。代刻之书不在此例;

第六,影响较大。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未为虚言,地处南疆的云南丽江土司木增曾遣使到常熟购书,毛晋曾为木增刻印《华严忏仪》,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当时毛刻本影响较大,不法书商作伪者时有发生。

整理自:


金曾豪:毛晋与汲古阁;

敝卷半箧斋:毛晋刻书的六大特点;

其它网络资料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