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四处观鸟胜地

 江南一鱼6jvvqc 2023-07-23 发布于江西

鸭绿江口

东亚鸟类迁徙大站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2月

春季,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数以万计的大滨鹬和斑尾塍(chéng)鹬(yù)飞临,非常壮观。摄影/刘晓阳

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达到春季迁徙的种群数量高峰。

鸭绿江口停留的斑尾塍鹬有两个亚种:

B亚种(L.l.baueri)在新西兰越冬,春季至此停歇,而后向东北飞至北美洲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育繁育后代。

M亚种(L.l.menzbieri)在澳大利亚北部越冬,春秋季来此停歇,又往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繁殖后代

Image

斑尾塍鹬B亚种(L.l.baueri)

迁飞时间及路线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2月

地图编辑/陈云

在新西兰越冬的B亚种自南半球到中国辽宁的飞行距离约有10300公里,飞行时间要7—8天,中途不吃不喝,仅靠分解脂肪,甚至分解肌肉。到达鸭绿江口时,每只鸟的体重会减少一半左右。因此被称为已知鸟类中,连续不间断飞行的冠军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2月

鸭绿江口的泥质滩涂生活着多种软体动物,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因此它们会在这里停留一个月左右,储存足够的脂肪,换上繁殖羽。摄影/白清泉

鸭绿江口和辽河口湿地也是大滨鹬的迁徙停歇地。根据多年统计,每年3—4月,约有20万只水鸟,包括大滨鹬、斑尾塍鹬、大杓鹬、白腰杓鹬、黑腹滨鹬、灰斑等鸟种在鸭绿江口沿海滩涂停歇和补充能量。

Image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2月    

绘图/张海泉

鄱阳湖是我国乃至东亚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容纳100多种候鸟,种群超过70万只

各种鸭类在水面活动、寻找各种水生植物的种子。白鹤挖掘沉水植物的根茎为食;黑翅长脚鹬偏好泥滩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东方白鹳擅长在浅水捕鱼;而灰雁喜食洲滩上苔草的叶片……在这里,它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2月

白鹭常在湖边的树林中筑巢,进入繁殖季时,它们的颈部下方和背部会长出飘逸的丝状繁殖羽。摄影/李丽珠

鄱阳湖能够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前来越冬,是因为这里的泥沙沉积不均匀,湖盆中在枯水期会形成100个左右的洼地-“碟形湖”(也称为“子湖”),这是一种复合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能为候鸟提供多样化的生境和食物来源。

各种候鸟的食性与取食习惯千差万别,鄱阳湖区域越冬的候鸟大致可以分为“食水中植物种子组”、“食鱼组”、“食块茎组”、“食底栖生物组”和“食草组”。它们在这里的一百多个子湖边都有各自的生境和生态位,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2月

2022年冬,都昌县鄱阳湖畔千眼桥枯水期,裸露的湖床布满龟裂的痕迹(摄影/王宁)。对于偶发的气候波动,候鸟群仍有应对的策略。

Image

河南黄河湿地

冬季候鸟乐园

Image

三门峡河洛湿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辑

每年有360多万只候鸟“过境”河南。春秋两季候鸟群会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暑)地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漂鸟,来黄河湿地避寒的多为冬候鸟。

黄河两岸滩涂广袤,大中型水库较多,蕴藏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候鸟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食物,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在此栖息。大多集中在郑州黄河湿地、洛阳黄河湿地、三门峡库区、南阳丹江口、信阳董寨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等黄河沿线。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辑

每年的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黄河边的三门峡市湿地公园总会迎来成千上万的美丽客人——白天鹅。摄影/刘清晖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会达到一万只以上,它们都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

在我国境内,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的湖泊湿地山东半岛东边荣成的沿海浅滩也是大天鹅的重要越冬之地,只是三门峡占到越冬大天鹅数量的2/3以上。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黑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全球的数量已不到三千只

如今,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北边的鱼塘,是黑鹳们主要的觅食地。冬季经常能够看到一群黑鹳在二三百米外的鱼塘上方盘旋,尤其在鱼塘清塘时,里面残留的许多小杂鱼会吸引黑鹳觅食,同时,白鹭、苍鹭、大白鹭、白琵鹭、东方白鹳、织女银鸥等也会来此进食。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辑

黑鹳:有着鲜亮的外表,却追求隐士的栖居,往往会避开喧嚣的水鸟越冬地。摄影/董东风

Image

云南盈江

中国“活着的鸟类博物馆”

Image

在云南“失踪”百年的花头鹦鹉已被发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花头鹦鹉于2014年在盈江坝区一片不大的树林里被发现,它们与绯胸和灰头鹦鹉混居活动。这些鹦鹉似乎很喜欢靠近有玉米的村子,玉米是鹦鹉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图中一对花头鹦鹉,雄鸟头部为玫瑰粉色,喉部黑色延伸成黑色颈环;雌鸟头灰,喉无黑色

发源于高黎贡山南麓的大盈江,造就了一片江畔湿地,许多鸟儿在这里栖息。沿着大盈江往下走,两岸村落之间有几处竹桥掩映在芦苇荡里,正是观鸟的好地方。上百只栗腹文鸟成群在芦苇荡中觅食嬉戏,时而还惊起一滩鸭鹭;印缅斑嘴鸭和鸬鹚们排成一队向下游飞去,莺们立于芦苇尖头放声鸣唱。再仔细搜寻的话,还能发现红顶鹛和金眼鹛雀的踪影。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灰燕鸻栖息在大盈江畔,它们集群营巢于河边沙滩,通常在地上扒一个浅坑,产卵于其中。卵与沙滩上的岩石十分相似,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时常在中午热的时候看见它们“洗沙浴”,在沙滩上刨起沙子,把它们身上的寄生虫抖掉。相对于黄嘴河燕鸥,灰燕鸻数量更多,喜欢群飞。

盈江的平原与河谷地带也是猛禽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和越冬之地。在盈江不仅能看到常居于此的松雀鹰、凤头鹰、黑冠鹃隼、蛇雕、林雕、凤头蜂鹰、红腿小隼等十余种猛禽,冬季还能看到从北方迁徙而来的金雕、乌雕、草原雕、白肩雕、短趾雕、普通鵟(kuáng)、白尾鹞……种类之多,令人咋舌。

Image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猛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头顶和翅膀全为深色。它们飞行迅速,喜欢吃昆虫、小鸟和蝙蝠,也吃老鼠和蜥蜴。(摄影/刘璐)

盈江一个县就有560多种鸟,可为观鸟胜地。

Image

一只大盘尾在驱赶双角犀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犀鸟对栖息地(森林)的要求特别高,如今在我国濒临绝迹。目前,盈江是中国犀鸟遇见率最高的区域,已发现双角、冠斑、花冠皱盔三种犀鸟。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