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各地关于新冠的消息不断的上演,大家也再次关注白肺等导致死亡的消息。家人所在的医院最近床位饱和,已经无法收治更多患者了,同时药品也不是非常充足,呼吸机之类也没有了,甚至一些退烧药目前也没有。最近一周有好几位患者,因为新冠诱发导致去世,家人也表示相对理解,现在医院的确是一床难求,很多其他科室的大夫也开始学习呼吸科的知识。 一直依赖干医护的确需要点信仰,在国内医护的收入真的不算高,家人3天一个夜班,自己管10几个病人,写不完的病例,查不完的房,即使自己也生病,可是也不得不继续上班,毕竟科室医护本身就配备少,但是目前都是处于科室加床的状态,但科室的效益也不是太好,说实话也没有多少奖金,也就是干活挺多,收入也啥增长。 8年前,我其实也有机会可以选择进入医院,当时已经应聘上了,临时觉得自己还是不太适合医院的环境,就放弃了。 2014年,我在医院去实习,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感觉都适应不了,再加上本身解剖课上,看到大体老师,也有惊恐,医院的这种环境一直其实让自己蛮恐惧的,虽然我能选择的是精神科或医院精神心理科之类的,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在医疗体系内工作,但是我最终还是远离了医院。最近这两年也积累一些个案经验,也有机会去医院做心理咨询,但是总觉得医院的环境固定,早上8点去上班感觉自己就很难去适应,另外医院的每天8小时咨询,我还是挺担心自己应付不下来,如果成为咨询机器,本身对于职业发展可能有害。不过医院的咨询师就是不缺病人,本身有医院的引流,可以很快的接诊患者,但问题在于可能对于持续精进有一定影响,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察一部分。 医院的医护最近的任劳任怨的状态,我甚至有部分庆幸自己没有进入医院,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我是不能愉快的接受的。最近感染新冠康复期,感觉中午还是非常困倦,看到家人每天加班,睡得很晚,这也是目前很多医护真实写照,真的带着疼痛,睡眠也不是太充分,还要去尽心竭力的践行医护的职业的要求,同时收入也不是很好,还要处理和面对很多患者的不理解,毕竟患者家人都想把患者送进医院就诊,现实是的确没有那么多床位,对于没有关系的普通人,凭什么医院给你开绿色通道呢,享受VIP的待遇呢? 所以某种程度,在过去我一直是任劳任怨的一个人,可是又比较赞同余华所言的观点:自己写书就是为了躺平。而我感觉在医疗系统内,在临床一线真的挺难躺平,真的还是挺忙的,我更喜欢忙着偷闲的生活,生活的时间由自己充分的支配,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再次真心致敬医护,这几年他们真的不容易,现在放开了,一线医护又要尽心竭力去治疗新冠患者,面对新冠带来患者的死亡、自己的劳累以及收入的不提高,的确挺难让我鼓足干劲,一心往前冲,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这是一份职业,可是拿几千元的工资,没日没夜的加班和执勤,也不一定真的能够救治很多患者,毕竟新冠特效药也没有,医院药物不全,这部分帮助患者的成就感也没有那么高。另外还是现实的一部分国情就是大家都希望老人经过治疗之后,即使没法抢救也没办法,自己尽力,实际有些老人的情况,加上目前医疗挤兑非常严重,去了医院也没啥好办法,只不过能够让活人稍微心安一些,自己也努力了,没有办法。 大家都很难,多一些理解,带家人去看病,请善待一线的医护,的确不容易,他们也很难,他们是这场疫情战争的一线战士,我们理解和认可,会让他们觉得这份工作更有意义,毕竟对于大部分医护而言这就是养家糊口的一部分职业,白衣天使是我们强行加上去的要求,他们在自己职业范围内做好就足够了,只有少部分医护的确是能够胜任的白衣天使的这个称呼,这里也没有什么不尊重,我们不能拿最高要求,要求每一个普通的医护。所谓的双标就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也受累,只是口头上进行赞美两句。 希望能够提升一线医护的收入,真正让医护活得有尊严!哪怕像上海,每个人发6000元也是不小的物质奖励。 2023年,愿大家身心健康! 渡心人 执业背景:医学心理学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时长:心理咨询时长1450小时以上,个督及团督时长500小时以上; 咨询寄语:与你共渡心灵之河; 理论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人本主义风格 02 专业领域/Field/ 抑郁、焦虑情绪问题;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问题; 学校适应、创伤疗愈、孤独与自恋议题; 个人探索与发展、人生意义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