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瘫痪在床,几十年不说话的嫂子竟来看他,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山月吖 2023-07-23 发布于四川

1

这是父亲第7次犯脑梗病了,比以前都要严重。我们本以为会失去他,没想到,他还是坚强地醒了过来,只是不再能走路,连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也不能说了。

两年前,父亲第6次犯病时,估计是哪根神经受损了,叫不出来人名和物名,哪怕是再熟悉的人,就连母亲和我们几个人的名字,他都叫不出来,医生说这叫命名性失语症。

这两年多来,父亲说话就有点乱七八糟了。比方说要去菜园摘番茄,他会说成去摘个鸡蛋,要想说某个熟人的事情,他说不出来名字,就把手机拿出来,翻出通讯录,找到那个人的名字,指给我们看。

现在连这些,他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能醒来,我们已经谢天谢地。父亲今年84岁。俗话说73,84,阎王不找自己去。父亲能挺过这道坎,已经很不错了。

父亲要出院时,母亲让把偏房里的一个小木头床,抬到卧室里,说让父亲在那上面躺着,被弟弟和弟媳妇坚决拒绝了。他们买来和医院病床一样,可升降的床,并买了充气床垫,让父亲躺在上面,希望他不至于因床硬而生褥疮。

2

我们家姐弟四个,我是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我今年54岁,就嫁在本庄。我回娘家最方便,结婚30年来,除了大年初一和阴历三月三这两天,我不来娘家,其他时间都是一天一趟或者几趟。

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轮流值班照顾父亲。弟弟上班,只有周末休息,那两天就由他伺候父亲。两个姐姐轮流值班从周一到周五。我因为住的近,就每天都过来帮忙,毕竟给父亲换尿不湿、擦擦身子、换衣服等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母亲已经86岁,帮不了什么忙。我们得保证多数时间里,有两个人在。

从父亲来家后的第二天起,陆续就有邻居到家里来看望他。父亲虽然不能说话,从他盯着来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高兴。

我们也尽量接待好每一位邻居,给他们说说父亲的病情,或者听他们说某某亲戚也瘫痪在床,是个怎样的情况。

一个礼拜后,基本上没有邻居再来,我们的生活也渐渐走上正轨。

村里开始有关我们的传闻,说是我父亲如何有福气,儿女伺候的如何细致周到。

有人相信,就有人质疑。

3

同村一个多年不说话的嫂子,来我们家看望父亲,让我们很是吃惊。

她叫荣英,是个极其厉害、又不讲理的角色。我曾经和她吵过一次架,很激烈,闹到队长那里,由队长出面才解决问题。

大概是三年前春季的一天,我在庄东地里干活。这块地是我娘家的,因为弟弟在市里安家,父母年龄大后,他们的土地都由我来耕种。

无意中,我看向大路,我记得大路边的那棵杨树,以前对着的方向是在我们家地里的,现在偏到了北面荣英家的地里边。

我问老公,他的记忆和我一样,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两块地之间的双沟,偏到我们家地里来,我们家耕种的土地在减少,荣英家种了我们家的地。

荣英是我们庄出了名的厉害角色,那我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去了荣英家里,和她讲明情况。

荣英不承认多种的土地,我让她去看路边的杨树,她说不记得,也不去。一来二去,说话的语气就加重,我们争吵起来。

荣英说话不干不净,我吵不过她,但理在我这边。我去找队长,翻看以前分地时的账本,又让队长帮忙去丈量土地。结果证明,荣英家多出来的土地,就是我们家少了的数量。估计她年年在耕地时,把中间的双沟偷偷地一点点翻到我家地里。

我挣回土地。我们两个人,从那时起,也不说话了。现在,她来看望父亲,我们很是惊讶,也很感激。

4

我和大姐把她让到屋里,父亲也明显认出了她,眼光在随着她转。

荣英嫂子问了好多问题,一顿能吃一碗饭吧?还需要吃药吗?都在哪里买的尿不湿?

她还掀开床单,看看父亲身下的充气床垫,用手压了压,说道:“唉,二叔遭罪了,你们还得赔罪。想想俺家他奶奶瘫痪那几个月,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

是的,荣英嫂子的婆婆在去世前也瘫痪过,那只是她婆婆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

因为他们兄弟三个,都不愿意在老人身边值守,轮到谁值班时,就一天送三次饭,一早一晚换个尿不湿。

没人给老人换洗衣服,也没有人给她清洗身子,更没有人和她说句话。

才3个月,老人身上长了褥疮,屋里的味道更难闻,愈加没有人愿意进她那个屋子。很快,老人便去世了。

村里就有人说三道四,对荣英他们家里人指指点点。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其艰难。

荣英嫂子也许觉得我们有点同病相怜,竟然冰释前嫌,来到我们家里看望父亲。

5

两个月后,农忙开始了,辦玉米、割豆子、收水稻,然后就是种小麦,农活一样接着一样,趁着天气好,抢收抢种。我也一样,我们家种了30多亩地,特别忙。但是我依然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到我妈家两次,和姐姐一起给父亲换衣服,擦洗身子。

一天晚上,我听二姐说,荣英嫂子下午又过来看望父亲了。

这次她来得很匆忙,进屋看看父亲,摸了摸父亲的床,好像还使劲抽抽鼻子闻了闻,说了几句闲话,就走了。

对于她的这次来看望,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她家里地很多,也非常忙。她竟然还是抽时间来到我们家,看望父亲,这情谊都超出村里的其他人了。

她的第三次到来,是在入冬以后。

天渐渐冷了,屋里面开着空调,也感觉到有点冷。弟弟买了炉子,在院子里搭了一个棚,把炉子支在棚里,炉子上的热水管引到卧室里,在卧室装了两个暖气片。

炉子可以烧煤炭,也可以烧柴火的。我们也多了一样活,就是照看好炉子,保证屋里面的温度。

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保障父亲吃的营养一点,身上干净清爽一些,尽量轻声细语和他说话。虽然他不能说,但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都知道。

荣英嫂子是在一天午饭之后来的,这次速度更快,看看我们装了炉子,进屋看了看暖气片,说屋里面真暖和呀,一点味道都没有,就走了。

6

第二天,我回自己家,和我的邻居聊天,我才知道荣英嫂子去看我父亲的真相。

原来,在我父亲刚回来时,村里好多人来看望他,夸他有福气,说我们把他伺候得好。荣英嫂子很不服气,于是有了她第一次探望。她说这是刚开始,久病床头无孝子,到底孝不孝顺,要看长远。

她第二次探望,特意选择在农忙时。其实她很忙,还是抽空跑到我们家里,她要看看我们农忙时,是不是也把父亲照顾得这么好。

第三次,她选择在冬天。她说天那么冷,老爷子躺在床上,需要经常掀开被子,换衣服,换尿不湿,怎么也得给冻感冒了。

没想到,我们把炉子烧的很旺,保证卧室在20度左右,我们给父亲换衣服时,会再开个小太阳。

昨天,荣英嫂子回去,就告诉别人,她以后不会再去我们家里了,她相信我们是真的很孝顺,把父亲照顾的很好。

我听到邻居这样说,竟然感觉有点哭笑不得,说道:“我们伺候自己的父母,还有人专门去检查!人心啊,真是琢磨不透。”

7

《论语》中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去要求他人?

同理,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去质疑别人会做到。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要承认人与人有差别。

汪曾祺曾在《四方食事》中说: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有的人管不好自己的嘴,喜欢评判他人,管不好自己的手,总爱指点别人。

闭上评判他人的嘴,收起指点别人的手,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干涉。

于己,这是涵养;于人,这是慈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