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公顷的西文庙坪,你可能一天也玩不完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城市就是史书的图书馆。

城市的一切文化积淀形成、发展和衰落,都可在时间轴上找到坐标。

西文庙坪作为长沙市历史风貌区的中心区,东起黄兴路步行街,西至湘江中路,南临西湖路,北达人民西路,总占地面积33.85公顷。

西文庙坪由长沙府学宫而得名。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设立州学,为潭州的最高学府,亦为长沙府学之始。学宫建有文庙,作为祭祀孔子之所,后习惯称学宫为文庙。

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

今片区内仅存“道冠古今”牌坊一座,并有梅公馆等文物和其他历史建筑,学宫门正街、古潭街、豆豉园、白鹤巷、岳园等历史街巷,是“老长沙”的核心区域,也是长沙老城区中城市肌理保存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地块。

这里保留有长沙老城区的独特记忆,也孕育并勃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街老巷

千古民风


西文庙坪巷

西文庙坪巷呈“口”字型,西段保持较好的低层街巷格局。

这里原是长沙府学宫,1938 年文夕大火后,才演变成多条深深浅浅的巷道。民国前期,长沙府学宫仍保持祭祀孔子的功能,20 世纪 20—30 年代,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省政府主席何键曾在此举行大规模祭孔典礼,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

西文庙坪巷及周边的修文街、学宫门、东学巷、西学巷、南墙湾等街道均因长沙府学宫而得名。


修文街

修文街东接南门口,西临西文庙坪巷,从空中鸟瞰,与不远处的南墙湾巷平行。“修文街”名字的由来,取自“大修文治”。

百花村巷

百花村为一条南北向的小巷,长 30 米,南起仁美园,北止樊西巷。清光绪三十年(1904),外国人戈德白在此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名信义小学,后毁于 1938 年大火。

商业老街

引铺巷

东起学宫门正街,北止白鹤巷,因巷中有生产、售卖鞭炮所用引线的店铺而得名。

豆豉园巷

豆豉园巷东起学宫门正街,西止永湘新街。相传明末清初时,一位浏阳商人带领家人以及大群老家的工人在此搭建作坊,制作豆豉,邻近商贩均在此处批发,故名豆豉园巷。

半湘街

半湘街位于文庙坪社区西部,北起人民西路口,南到古潭街口。这里原是靠近城墙的洼地,清同治初年尚未形成街道,后洼地逐渐填平,人们遂在此处搭建棚屋,形成街道。初名半边街,到同治末年改为半湘街。

由于地处湘江岸边,民国时渐成商品交易场所,建了许多店铺。近年由于棚户区改造,其北段已经拆除,仅余南段,仍名半湘街。
永湘新街

永湘新街位于半湘街东,亦为南北向街道,北通坡子街,南至人民路。旧时此街香烛、花炮、饮食等店铺林立,原有多栋民国老公馆,清水砖墙,石库门洞,防火墙高耸,设有木梯和长廊。

官衙遗址

师敬湾巷

师敬湾巷南起上黎家坡,北止成仁街。师敬湾原名司禁湾,因湖南按察使司和长沙府所辖监狱均设于此,为司禁重地,故此得名。晚清时期,革命党人禹之谟曾被关押在此。1930 年,毛泽东夫人杨开慧被捕后,也被狱禁这里。后因此名颇具令人恐怖之感,又因与长郡中学相邻,遂取谐音雅化为师敬湾,以彰尊师重教之风

师敬湾 60 号留存了一道古墙,长约 100 米,高 6.2 米,系清末所筑,为长郡中学的西围墙。下部墙基高1 米,以花岗岩碎石垒砌;上部为青砖清水墙,一眠一斗灌斗墙,对研究近代长沙城市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府坪巷

二府坪巷位于学院街北侧。此处清末为同知署,同知位次于知府,为知府的佐官,俗称二府,分掌督粮、缉捕、江防、水利等。民国时期,此处成为街巷,故称二府坪。

1930 年秋,湖南省政府机关曾迁移至此。

三府坪巷

清代,学院衙门西侧设有一督粮厅,后改为通判署。通判位次于同知,故俗称三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民国时期 ,此处成为街巷, 称三府坪 。

仁美园巷

位于樊西巷南侧,为清长沙府广盈厅所在地。街名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民国初年,有熊某组织戏剧坤班在樊西巷仁美园建“霓园”,是为“长沙京剧有坤伶之蒿矢,营业称盛每夕座无虚席”。

城池遗迹

古潭街

古潭街位于天心区人民西路与湘江大道交汇处,南起半湘街,北止学宫门正街,全长430 米,宽 5.1 米,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巷之一。

古潭街至今仍保存了清代街巷格局与历史风貌。两厢小巷众多,有白鹤巷、豆豉园、孝友里、石井巷、唐家湾、狮子巷、凤栖园、望岳园、师敬湾、古井巷等。东侧的西陵里、德厚里,古朴淳厚,保存了古代里坊的坊门风格。沿街和里巷内的住宅,多为石库门、青砖墙、四合院、过街楼、回楼护栏,颇具清代湖南民居建筑的特点。

里巷内古井遍布,如遐龄井、白鹤井、泉嘶井等,有的至今水质清冽,仍可做生活用水。

熙熙攘攘的学宫门正街,图片为梅公馆(围挡修缮中)

学宫门正街

南起古潭街,北止下黎家坡。原名阿弥街,因此处原有佛寺阿弥阁,清光绪《善化县志》省城图中标名为德新街。清末,长沙城西南角增开一门,名学宫门。此街即进学宫门后的通道,故名学宫门正街。

南墙湾巷

南墙湾原为长沙南城墙内的一条弯道,故称南墙湾,后成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东起登仁桥,西至文庙坪小学门口,原长 500 米,因 2001 年修建黄兴路步行街拆除东头近 200 米。其与登仁桥交汇的东北角原有道教宫观天妃宫。

公馆集群

唐家湾巷

唐家湾巷位于人民西路南边,东起解放西路,西至永湘新街,不足 500 米,与豆豉园巷、狮子巷等数条老街纵横交错。

唐家湾巷呈“S”形,蜿蜒曲折。巷内有不少民国时期的青砖灰墙建筑,其中老公馆最吸引人。这里是长沙文物局公布的六大公馆群之一,其中 10 号、15 号、35 号、43 号、73 号、74 号、76 号均为上个世纪的建筑。

唐家巷 15 号老屋,是新中国成立前资本家吉永昌开的机械厂厂房。公馆群多为砖木结构,内有二至三层木构架,宽大的木回廊围成一个天井三合院,四周有高厚的围墙。

机构驻地

上黎家坡巷

上黎家坡巷位于西文庙坪中部,长约两百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巷,连接周围公路局坪巷、师敬湾巷、学院街、泉嘶井巷、白鹤巷等数条小巷。湖南地质调查所原址坐落于此。

市井老街

孝友里

孝友里起唐家湾,北止石门坎。“孝友”,意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出自《诗·小雅·六月»:“候谁在矣,张仲孝友。”

小巷的传说也和“孝”有关。据《后汉书》载,东汉建武时,孝子古初居长沙,父丧未葬,邻家失火,以身护柩,火乃灭。长沙大守郅恽以孝廉举之。另据《湘城访古录》,元代又有孝女翊刺氏,相传在黄香井旁割股救母。明代这里树起一座牌坊,即孝顺坊,即为表彰翊刺氏的孝道而立。到清末,孝顺坊字迹剥落,渐就倾圮。

陈家井巷


南起南墙湾,北止学院街,以此地原有陈姓水井而名。现水井已废。



下黎家坡巷

东邻上黎家坡,北起樊西巷,南至学宫门正街,全长 380 米,清代即有其名。原为麻石铺砌的街面,1965 年改为柏油路。1971 年,曾将其与学宫门正街、古潭街和北头的衣铺街统称为古潭街。1981 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名。

下黎家坡巷保存了诸多古代城市里巷制的遗迹。其东侧由北而南,排列着熊祠里、新民里、文明巷、凤栖园、狮石巷、西陵里、德厚里、古井街、宇仁里等一系列里巷,颇似古代城市的里坊。每一里巷长仅 25—30 米左右,其中几条里巷还保留着坊门。巷内保存了较多清末民初的建筑,石库门、青砖墙壁、四合院、回楼护栏,古意盎然。每一里巷之巷名,都有其来历,令人玩味。狮石巷,相传巷中有形状如狮的大石而得名。德厚里原名德厚堂。古井街,以其巷口有一古井而名,古井今尚在,仍为人们所使用。熊祠里,因巷内曾有一熊姓祠堂而得名。

一人巷

一人巷,位于西文庙坪西北部,靠近人民西路,前后与豆豉园巷、唐家湾巷、傅家巷几条老巷交错纵横。

“一人巷”名字的由来,与老长沙城的地名文化密切相关。长沙的老城由于用地紧张,经常会出现房屋相连、街道狭窄的状态。其间每个里坊被十字街划分开,街后还有“坊曲”(街坊中的小巷),坊曲十分狭窄,最窄的坊曲被称为墙缝,两侧都是大院墙。墙与墙之问的一条缝隙,只能一个人行走或二人并行,位于唐家湾公馆与傅家巷间的一人巷,也因此得名。

历史遗址寻踪

教育重地

道冠古今”牌坊

西文庙坪为长沙历代文运昌盛之地,是宋、元潭州州(路)学和明、清长沙府学的所在地。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筑庙学于州城,王安石作《潭州新学》以贺。州学行“左庙右学”之制,庙以祭孔,学以育人,史称文庙、学宫,是为长沙地区最早的高等官学机构。此后,历千百年,经元、明、清,学宫屡有修建,规制完整,渐成大观。清末,府学废弛。民国初年,府学宫仍保持了祭祀孔子的功能,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省政府主席何键曾多次在此主持祭孔大典。抗战爆发后,府学宫被湖南省政府征用。

1938年长沙大火后,原府学建筑群变为一片废墟,现存“道冠古今”牌坊,原立于学宫西边,因夹于房屋之中而幸存,2005 年被公布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府中学堂——长郡中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知府颜钟骥创建长沙府中学堂,以取代府学,请湖南著名绅士龙绂瑞任堂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堂迁至学院街三府坪。

1912 年民国成立后,长沙府中学堂改为湖南长郡公立学校,又先后更名为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长郡公学、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长沙市第一中学、长沙市第二中学,1984年恢复长沙市长郡中学校名。

百余年来,长郡中学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涌现了徐特立、王季范、李维汉、周世钊等一代名师,任弼时、李富春、萧劲光、陈赓等杰出革命家,还有张孝骞、沈其震等 14 位院士。

文庙坪小学

位于长郡中学之北,1912年,创建于文庙南侧的附庙。新中国成立后,归属学院街的学宫坪,故校名为学宫坪小学,后更名为文庙坪小学。

明吉王府旸谷书院旧址

位于今学院街三府坪一带。该书院系吉王府为王府子弟所专设,当年院内风景如画,有八卦楼、夏云亭、秋桂轩、冬凝亭等。明代诗人黄雪谦曾作有《吉藩书院四景》四首,吟咏书院的景色。

湘郡培粹实验中学

长沙市培粹实验中学创办于 1989 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最早创办的一所民办完全中学。

城南六校

原为孔道中学,系曾任民国首任国务院总理的熊希龄和著名绅士吴嘉瑞创办,校址在上黎家坡府学宫外,后更名城南六校。新中国成立后,并入长沙市第二中学即今长郡中学。

名人印记

韩玄墓

位于长郡中学内运动场旁“澄池”后,占地 10 平方米左右,系东汉末年长沙太守韩玄之墓。全墓以麻石将土堆收拢,墓前有“汉忠臣韩玄之墓”石碑,质朴无华。现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未年,刘备自荆州南下,谋取湖湘,长沙太守韩玄献城而降。后明代小说家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将此段历史演义为关羽“战长沙”一节。

杜甫“江阁”旧址

杜甫人生中最后两年一直在长沙漂泊,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他只能在湘江边租了一处房子,并将之名曰“江阁”。今杜甫江阁为 2004 年仿唐代建筑风格新建的纪念性建筑。杜甫江阁匠心独运的地方是,无论是从湘江上,还是从古潭街口观看,江阁都是正面朝向,建筑无所谓正反。

田奇㻪旧居

田奇㻪为我国最早的科学院院士之一。田奇㻪于 1927 年进入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从技正做起,一直升至所长。1949 年长沙和平解放,田奇㻪继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为了工作方便,他把留芳岭的住房卖掉,购买了与黎家坡 33 号湖南地质调查所近在咫尺的南墙湾 78 号公馆。田奇㻪及其家人,一直住到 1955 年。这年,田奇㻪调到北京工作,遂举家迁往北京居住。田将住宅捐给政府,政府以公房出租给居民居住。


官私机构

湖南地质调查所

湖南省第一家官办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机构——湖南地质调查所,曾落址于上黎家坡巷33号,今尚存一堵围墙。

据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童潜明所著《缅怀湖南地质调查所》一文介绍:1927年 3 月,湖南省政府决议组建湖南地质调查所,员工 10 人,由李毓尧任所长,刘基磐、田奇任调查主任,三人均是著名的地质矿冶学家。

地质调查所东边是一墙之隔的私立孔道中学(后归长郡中学),西边则是宽不到 2 米的泉嘶井巷。湖南地质调查所正门向北,内为两栋二层楼的红砖木地板办公楼,其中有一栋有两间标本陈列室,办公楼之后为平房,是职员、家属宿舍区,宿舍区由泉嘶井巷出进,门牌号为泉嘶井 11 号。

在以后的 20 多年时间里,该所对湖南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促进湖南矿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动湖南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完整、最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

1932 年,田奇在湖南地质调查所的几间旧房内,设立了标本陈列储藏室。这个储藏室便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

1938 年春,日军逼近武汉,湖南告急,湖南地质调查所迁往湘西,物资、设备及资料图书从湘江入洞庭湖,逆沅江而上,历时月余,安全到达黔城。《湖南工业矿产志》记载,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地质学者们于 11 月至次年1月陆续返回长沙,在“文夕大火”后的原址废墟上重建地质调查所。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湖南地质调查所被军管会接管。1950 年 6 月,湖南地质调查所改编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武汉)第三地质调查所。1952 年 9 月,地质调查所撤销,并入中南重工业部地质局,所内设备包括陈列的标本都搬往汉口中南地质局。自此,湖南地质调查所在西文庙坪的故事走向尾声。

遐龄庵——传忠书局

清代,上黎家坡有一遐龄庵,内有遐龄井。同治年间,湖南巡抚在此创办传忠书局,以刊印《湖南褒忠录》等官方书籍。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逝世后,其旧部和友人发起编纂《曾文正公全集》,由湖广总督李瀚章任主编、直隶总督李鸿章任校刊,具体编辑刊校则委托湖湘著名学者曹耀湘、杨书霖等,并在传忠书局刻版印刷。

光绪二年(1876),《曾文正公全集》刊印完成。全书收录曾国藩一生的奏稿、书札、批牍、诗文等,共 180 卷,体例完整,校刊精审,刊印精美,堪称一部刻印俱佳的传世精品。《曾文正公全集》出版后,产生了极大影响,百余年来,全国各地翻印转刻数十次,以至形成经久不衰的“曾国藩热”。

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曾有《遐龄寺坐雨,赠曹镜初》诗,吟咏遐龄庵之情景,其诗云“达人灭闻见,城市岂不喧。寂然精庐坐,朝暮开重门”。


萃文堂——闻名遐迩的印刷出版机构

清末,学院街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印刷出版机构萃文堂,曾刊刻和印刷出版了不少甚具影响的书籍,如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十卷、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一百二十四卷附十卷、张之洞《劝学篇》二卷、陈运溶辑《麓山精舍丛书》九十种一百二十五卷、陈运溶著《湘城访古录》十七卷等。

晚清时期湘军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国藩、左宗棠,其身后著作的刊刻和印刷,都是在今西文庙坪片区内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段佳话,也是西文庙坪片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

同心小补堂旧址

西文庙坪南墙湾巷曾有过一座“同心小补堂”,是清末民初长沙民间慈善机构,主要进行施粥、施棺、救生、消防等多种慈善活动。 

民居建筑

梅公馆

位于学宫门正街 23 号的梅公馆有一百多年历史,“梅公馆”为民国时期永安福洋广货号老板梅景福的公馆,建于民国初期。公馆由大门、庭院和主体建筑构成,青砖,蓝瓦,两层楼房,采用了诸多西式建筑方法。大门以砖砌成,进入楼房,有一小型厅堂,周围有三间房,一角为木制盘旋楼梯。屋顶一侧为凉台,砌有透风围栏。

2010 年,该公馆被列入长沙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唐家湾民国公馆群

唐家湾地处僻静,是长沙现存为数不多的老街之一。当年富人们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盖起了自己的公馆,形成了唐家湾公馆群。

小巷中的 10 号、15 号、35 号、43号、72 号、73 号、74 号、76 号(现门牌号有所改动)均为上世纪 40 年代的公馆。其中唐家湾巷 45 号老屋,是新中国成立前资本家吉永昌开的机械厂厂房。

泉嘶井 91 号民居

建于 1938 年文夕大火后,1949 年后作为针织厂厂房,后成为私房。该民居为两层,坐西向东,东西长 13.3 米,南北宽 9 米,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房屋为砖木混合结构,青砖清水墙,坡屋顶盖小青瓦,二层为全木结构。

楼梯和天井将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一层面阔 2 间,二层面阔 3 间,进深 2 间。正门设东面中间,为两扇对开木门。入门为厅堂,正门与东西向过道相连。一层用方形青砖铺地,木窗户内开,外有竹质防盗用栏杆。后部为配房,面阔 2 间。一层北墙开小侧门,二层楼面与前部分错层。

该建筑为长沙近代典型民居建筑,对研究长沙城市建设和近现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2010 年 6 月,该公馆被列入长沙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泉嘶井 91 号民居

西文庙坪 294-2 号民居

西文庙坪 294-2 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全屋为砖木混合结构,青砖清水墙,坡屋顶盖小青瓦,木榫是主要的衔接固定工具。

进门后是一块天井,天井中的方形地砖从民国时期便一直存在,正屋在天井的左边,卧室分居堂屋两侧,堂屋后是一块小天井,四角为厢房。整个宅子的结构为传统民居样式,四方周正,如今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建筑已经寥寥无几。

该民居2010 年列为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西文庙坪294——2号民居院内的磨盘

古桥古井

登仁桥

登仁桥位于西文庙坪东侧,南起南墙湾,北止学院街,原名登瀛桥。

古时,登仁桥街有小石桥从长沙府学宫通往湖南学政衙门,时人又仿唐朝“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故取名为登瀛桥。

与西文庙坪其他老街巷一样,登仁桥也曾有过许多古迹。登仁桥东侧原有一座西山先生祠,西山先生即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他在长沙为官三载,长沙百姓对他整饬吏治、抚恤民生、安定社会实施德政的措施十分感动,便建造了这座西山先生祠。

泉嘶井

泉嘶井巷南起西文庙坪,北止上黎家坡,呈曲尺形。此地原有古井,传说晚间井中发出嘶鸣之声,故名泉嘶井。

1937 年的长沙《力报》上,记录了“长沙九井十三桥”的说法。九井指的是:青石井、螃蟹井、水风井、泉嘶井、伍家井、洪家井、路边井、桃花井、桂花井,这泉嘶井便是九井之一。

有副街名趣对,把“泉嘶”嵌入联内,下联仅 11 字,就道出了 6口井,其中陈家井、洪家井都在泉嘶井附近。联曰:
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
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嘶。

遐龄古井

遐龄古井位于下黎家坡古井巷口,是一口双眼古井,原为古遐龄庵水井。“遐龄”一词,为高龄、长寿之意。

遐龄井与长沙大部分井的风格一致,麻石建成,不建井台,有凸起边沿,防止废水流入。还有个巧妙设计,双井口中间留一条缝隙,打水时从一井口放入木桶,快要临近水面时,用力将绳索划过中缝,到达另一个井口,在外力作用下木桶倾斜,木桶就能满载而上。

陈家井

西山先生祠附近曾有一口陈姓水井。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陈家井在天妃宫旁正位于南墙湾下的登瀛桥(今名登仁桥)。

可惜的是,陈家井已随着岁月更迭而消失,但陈家井所在的巷子却得名陈家井巷,或许是为了让人们还能时常想起,那个哺育了一代长沙人的老水井。

民间传说

陶侃射蟒


西文庙坪古潭街西侧有一条小巷,名曰“白鹤巷”,曾有白鹤观,今不存。

旧时,传说白鹤观中有一高楼与岳麓山抱黄洞相对而望,这高楼即是西晋陶侃射杀岳麓山噬人恶蟒的射蟒台。恶蟒每逢七月十五夜,吐舌变成横跨湘江的天桥,诱骗百姓登桥便可上天成仙。大胆上桥的人,一个个都落入恶蟒腹中。

陶侃任职长沙后,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在当年七月十五夜,登上江边高台,待天桥出现时,操起弓箭朝着桥上的灯射去,顿时“天灯”熄灭,天桥也缩了回去。陶侃断定是射中了恶蟒的眼睛,立即传令全城药店,如有烂眼道士来买眼药,一概不卖真药而卖毒药。

后来,巨蟒敷了药店的假药后,最终死在岳麓山。从此,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感谢陶侃为民除害,将他立足发箭的高台,称为射蟒台。

现白鹤观和射蟒台已不存,仅剩白鹤巷名

天妃宫的传说

天妃宫位于南门口西侧登仁桥,建于明初,原名玉泉寺。清雍正九年(1731),湖广布政使张凤仪主持修缮,改名天妃宫。

天妃即南海女神惠灵夫人,元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长久以往,天妃成为一种祈求安定、发财和长寿的民间信仰,并从闽、粤沿海传向内陆。

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天妃宫屡有修缮。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长沙,炸毁南城墙一段,“天妃宫亦遭劫难,战后复修”。

光绪三年(1877),天妃宫殿柱被白蚁蛀空,众姓捐资重建,轮换一新。

1938 年长沙大火中,天妃宫被毁,后曾重建,并保存了一方乾隆年间的石碑。2004 年,因扩建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迁移,改建到天心区书院路旁金盆岭的玉泉寺。

黄香井的传说

离古潭街不远处有一条小巷名孝顺巷,原有一井,人称黄香井。

三字经中记载的"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我国古代大孝子黄香的故事。相传黄香小时候在这条巷子里住过,每天从井中挑水供家用,街邻深为感佩,便把此井命名为黄香井。

现在黄香井和孝顺坊都已不存在,只留有“孝友里”这一巷名,还在世代提醒着人们孝悌之义。

成仁街


成仁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北起人民西路,南临师敬湾巷,东接仁美园巷,西面则与劳动新村巷毗邻。

成仁街名源自“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它与仁美园巷的“里仁为美”同源,皆取自《论语》。

关于这条老街的来历,历史上还留下过一个传奇故事,至今仍被街上的居民们津津乐道。

据长沙文史网记载,清代湖南浏阳县有一妇人与土豪私通,并谋杀了自己的丈夫。死者的侄子上告衙门,却发现验尸仵作早已被人买通,状告无门,反被一通训斥。死者的侄子一怒之下奔赴长沙府,知府派善化县令邓公前去审理。邓公到后,反复验尸,却依旧找不到证据。

邓公苦于破案,再加上浏阳蚊虫极多,晚上无法入眠。一蚊虫在邓公右耳嗡嗡作响,他用右手拍赶蚊虫时,忽然灵机一动,回到房内就眠。

次日,邓公令衙役将尸体移至善化县城长沙府广盈厅内,写信请浏阳县令,信写道:“《论语》曰'义以成仁’、'里仁为美’,老百姓打官司争执不休,假如不以确凿的证据来堵住他们的嘴,将如何整肃国家法令而平定刁滑的风气?又如何以德义之心执民与仁政呢?”

浏阳县令看信后便赶到善化长沙府广盈厅,在长沙太守的监督下复验。邓公喝令检查死者两耳,查验右耳时,竟从耳中取出了大约有半斤多重浸湿的棉花。

太守责备县令,县令大惊,再三作揖道歉。邓公说:“这要归功于你们浏阳的蚊虫,不是蚊虫叮咬我的耳朵,我哪能联想到呢?”在凿凿罪证面前,妇人土豪只得全盘招供。

案子了结,全县皆赞邓公神明。而长沙府广盈厅所在的街道,便以“义以成仁”命名,后才简称为“成仁街”。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资料来源:天心区文旅体育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